百萬曲線養成記

麥肯錫曾釋出過一份新能源汽車消費報告,統計發現拒絕買電動車的人中有80%是因為里程焦慮。

為了解決里程焦慮從而讓消費者買單,車企們不得不冒險採用效能尚不穩定的高能量密度電池,甚至拿消費者的生命來做實驗。還有不少電動車為了追求高續航而堆積了大量電池,但單位電耗卻高的嚇人,核算下來跑一公里用的電比很多低續航的車型還多。

一時間,比電池能量密度、比裝載量,放棄安全性、放棄可靠性,成為了過度內卷的電池軍備競賽中,車企們無奈的選擇。

面對里程焦慮,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百萬曲線養成記

在行業的技術壁壘短時間難以突破、電池供應商及型號規格趨同的情況下,各家的差異化並不大,續航的問題看似遇到了不可突破的瓶頸。

這時,一些先行者們開始尋求透過降低風阻係數來化解難題。

研究表明,當一輛轎車以80公里/時的速度前進時,有60%的耗油是用來克服風阻的;空氣阻力每減小10%,車輛燃料消耗大約可降低7%;而對於電動車來說,風阻係數每降低0。01,續航里程可以比原來提升15-20公里。

百萬曲線養成記

空氣動力學效能的提升,顯然是解決電動車裡程焦慮的一個可靠方法。

但這個課題已經被研究一百多年了,從箱型到魚型、楔形再到今天的流線型,想再玩出點新花樣,貌似更難。

畢竟從99分到100分的距離,可比從0分到99分遠得多。

百萬曲線養成記

這幾天,智己L7在中國汽研重慶風洞中心完成了風洞認證測試,最終實現了0。21Cd的風阻係數。

這個成績比肩百萬級的賓士EQS和特斯拉Model S,量產車排名全球前三,也超越了保時捷Taycan(0。22Cd)這個人們印象中的運動王者。

百萬曲線養成記

還記得此前智己設計主理人許鄧韜曾向我介紹他心中“至純-智極”的設計理念,“當全世界都在做加法,我們偏要做減法”。面對愈加喧囂、愈發浮躁的汽車設計環境,智己希望在有高使用者價值的地方做使用者看得見的設計,並且力求在一個鏡頭取景下車身顏色和材質不超過3種。

聽起來很新穎,不過你要用它來解釋很多競品的設計,彷彿也同樣適用。

但當我聽到實現了0。21Cd這條百萬曲線背後的故事後,才發現追求剋制與純粹,只是智己設計的冰山一角。

百萬曲線養成記

“我們很多使用者在選擇了L7後還依然保留著傳統豪華車型,想和這些老牌選手同臺競技,只有藝術化的描述肯定不夠。”

在百萬級的對手面前,

智己希望在藝術和技術的維度雙管齊下

,在車身風阻係數上實現新突破,用一條“百萬曲線”更浪漫地解決續航里程這個痛點問題。

百萬曲線養成記

同時,也讓差異化的設計言之有物,讓看似虛無的藝術產生極強的使用者價值。

百萬曲線養成記

當初在學校裡,李老師強調最多的就是設計的工程合理性,以及空氣動力學的重要性。以前總覺得這不是設計師該關注的事,但工作後才深知其價值。

在智己的直播間裡聽李老師和許鄧韜詳細探討了智己L7得以實現0。21Cd的根源後,我彷彿又回到了同濟的課堂,同時對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有了新的認知。

百萬曲線養成記

既要實現設計差異化,又要保證風阻係數的工程強訴求,是彼此間越來越像的電動車所面臨的新難題——當然了,做成蘋果產品風的水滴狀是最容易的辦法,因為越少的零部件會實現越優的氣動效果,但會逐漸失去品牌的性格和特色;然而做很多新穎的特徵,又勢必會惡化空氣動力學效能。

但如果不硬著頭皮上,怎麼能呼應那句“智慧時代汽車該有的樣子”呢?

在平衡藝術與技術的過程中,智己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幾乎沒放過任何一處有提升可能的細節。

百萬曲線養成記

包括極力加大前後車窗傾角、最終實現25。9度前擋風傾角+16度尾窗頂夾角的車頂水滴邊沿曲線設計;同時在1482mm的低車身基礎上再把車頭做的更低以減小迎風面積;尾燈的造型也並非天馬行空的隨意幻想,而是結合尾翼邊緣以進一步降低Cd值;就連你看不見的全覆蓋式車底護板,也採用了高爾夫球表面的造型,擁有排布規則的氣動槽,以在行駛中有效改善底部氣流,降低行駛阻力。。。

百萬曲線養成記

還有後視鏡、A柱、電池包兩側護板、行李廂、後擴散器等15個關鍵部位,前後經過了十輪設計迭代,最終實現了累計風阻係數比初始值降低30%的成績——

不少車企都在形式上貼近跑車來彰顯運動範兒,但如果你沒有務實地想盡辦法和風做朋友,那你嘴裡標榜的運動一定不夠真實。

形式追隨功能的思考下,L7寬車肩的低矮跑車姿態並不是為了傳播噱頭的花瓶樣子貨。杜絕虛假的設計套路,也才實現了跟風運動的友商們無法企及的成績,為3。9s的百公里加速效能與700KM的續航里程打下了基礎。

依我看,這是智己“用更細膩、更文藝的方式來表達更激進、更理性的技術”的態度,也有別於很多其他新老車企以噱頭為王的造車風格。

百萬曲線養成記

追求更低風阻係數的方式殊途同歸,但和這個世界上的每條百萬曲線保持著截然不同的表示式,是價格在40。88萬的智己L7的執念。

百萬曲線養成記

以小見大,從一個空氣動力學數值上的微妙提升,能看出傳統車企出身的智己更注重汽車本身的研發,而非像其他新勢力那樣熱衷於搞花哨的噱頭、吹沒法負責的牛,卻本末倒置地在硬核技術創新上不斷缺席。

降低一點風阻係數的成本絲毫不亞於新電池的開發,但卻比技術尚未成熟就冒險採用新型電池這種做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得多——

30餘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設計師組成的聯合團隊對智己L7進行了近900次超過90萬核時模擬計算,5輪風洞試驗驗證,累計試驗時間超過150小時,研發投入數千萬,才實現了今天的成績。

百萬曲線養成記

依我看,相比很多把大量精力放在軟服務的新勢力,車身設計的風阻係數比肩賓士與特斯拉才是真正硬實力的體現,也是從傳統車企走出來的智己對“智慧時代汽車該有的樣子”這句話科班式的理解。

0.21這個數字更大的意義,在於告訴了大家還有那麼一批中國汽車人,在務實地鑽研著最根本的汽車技術,以更靠譜的方式來提升使用者的出行體驗。

你      還      可      以      看

百萬曲線養成記

百萬曲線養成記

百萬曲線養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