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社長最近體驗了一下小鵬P7,剛好是個下雨天。

社長下意識去動右手邊的雨刮,卻只摸到了懷擋。為此,還被小夥伴狠狠嘲笑了一番。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開到懷擋車的時候,也都和社長一樣有點矇蔽。

那麼,為什麼P7要用懷擋?真的是像網上說的那樣,照搬特斯拉的設計嗎?

而且看上去,特斯和賓士的懷擋,又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交易關係。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那麼,車企們為什麼會用上懷擋?這背後,究竟是什麼設計理念在驅使?

今天,社長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01。 舒服,人類畢生的追求

全系標配懷擋的賓士,並不是懷擋的發明者。

全世界第一臺懷擋車型是一臺美國車,1937年的龐蒂亞克DeLuxe。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我們知道,在機動車行駛時,必須要繫好安全帶。

但在上世紀30年代,三點式安全帶還沒發明出來,路上人不多,車也不快。比起安全來說,一家三口能夠其樂融融地坐在前排,才是真正的剛需。

但裝上橫向相連的大沙發之後,坐在中間的人會干涉常規的掛擋操作。輕則車輛拋錨,重則車毀人亡,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這時,設計師突然一拍腦門兒:把擋位從地板放到方向盤上,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而且掛擋的時候,雙手還不用離開方向盤,多方便!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綠皮書》的第三主角、璨藍的凱迪拉克De Ville,就是這種經典的懷擋設計。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懷擋也因其節省空間、使用便利的特點,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懷擋,賓士還有另一項別出心裁的設計——把座椅調節按鈕,放置在了門板上。

民間的說法是,這樣能夠讓車主在調座椅的時候,不會刮花自己的名貴手錶。

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別的車主就不戴名貴手錶了嗎?

這個設計的本意,其實是利用好最後一點側向空間,把座椅做得更加寬大、更加舒適。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座椅對比:寶馬5系 vs 賓士E級)

順便再解決一下17向座椅調節的問題,看著調可比盲操簡單多了。

其實也不難發現,賓士的這兩項設計,都是為了讓人更舒服來服務的。

這種以人為核心,追求舒適、健康、高效、安全的設計原則,就叫做人機工效學,也叫人機工程學。

02。人機工效學,到底有多重要?

人機工程學,不只是出現在汽車上,還涵蓋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端起水杯喝水,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人機系統。

奶茶杯子要做成上寬下窄的樣式,馬克杯的“耳朵”部分做得比較寬,都是為了讓我們在拿杯子的時候更加舒服。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汽車也不例外。

伸手開關門,坐下,系安全帶,放下手機,使用觸屏/按鍵/旋鈕/撥杆,看車窗外,掛擋,踩加速和減速踏板,轉方向盤,打轉向燈,從杯架上拿瓶水喝兩口……別看行雲流水下來只要半分鐘,但處處暗含著人機工程學設計。

所有的細節都能讓人如沐春風,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就拿比亞迪e2來說,社長在2019年給出的評價是續航有驚喜的時尚代步小車。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詳情請戳:

比亞迪這臺不到10萬的小車,竟然給我帶來了特斯拉的續航體驗?

但當時e2的方向盤只能上下調節、不能前後調節,調節幅度也不大。座椅全系不帶高低調節,想找到舒適的坐姿,非常考驗車主的身材。

社長想夠到方向盤,座椅就得往前挪;但挪到大半的時候,社長的“大長腿”就已經頂上了方向盤,一時間十分尷尬。

百度隨手搜尋“比亞迪e2方向盤”、“比亞迪e2座椅”,也是類似的結論。(2021款比亞迪e2,已經透過增加座椅高低調節進行改善)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想知道一臺車的座椅舒不舒服,百度輸入“車型+座椅”但不要點搜尋,前10條裡吐槽越多,就越不舒服)

這個問題,在商務取向的比亞迪漢上就不存在。

漢的座椅,基本上是一水的好評,丈母孃坐了都說好的那種。

在座椅調節範圍、座椅靠墊長度/寬度、靠背貼合度等方面,都有著更優秀的設計。(如何選一把好椅子,咱們下次再聊)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能夠讓人們坐得舒服,只是汽車人機工程學的一個最基本的作用。各種按鍵都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車機邏輯清晰、操作簡潔,同樣是人機工程學中不可或缺的範疇。

有人會覺得,這也沒什麼,湊合用就好了嘛。

但是這不是危言聳聽:

如果人機工程學設計不合理,甚至會引發交通事故!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2019年的德國,就發生了這麼一起事件。

司機在下大雨的時候,嘗試透過觸屏來調節雨刮的執行速度,然後……就Duang了。好在人無大礙。

事後的分析,是司機違反了德國法律,在駕駛中使用觸屏引發了交通事故。分心駕駛的司機負全責,並處禁駕一個月。

但如果能換成語音或撥杆控制,這次事故本可以避免的。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月銷過萬的特斯拉Model 3,也有一個不合理的設計。

由於光的反射,整個中控臺、尤其是中控大屏,都會倒映在前風擋玻璃上。

如果這個倒映的中控大屏恰好在人眼的視覺範圍裡,就會影響到駕駛安全。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處理這個虛像的辦法也很簡單,透過內飾設計,把它藏到風擋玻璃最下面的黑邊裡就可以了。特斯拉Model 3,也是這麼做的。

但Model 3是為北美地區設計的,沒有針對中國地區做最佳化。平均體型更大隻的美國人看不到虛像,但有一部分中國人能夠看得到!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圖片來源:中汽中心軟體測評中心)

不只是特斯拉,很多進口車甚至是合資車,都有這個問題,只不過大家專心開車的時候不會注意到,僅此而已。

03。中國人需要自己的標準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執行了不同的國家標準。其實從能耗標準就能發現,全球各地的標準其實並不統一。

歐洲的NEDC迴圈,勻加速、勻減速和勻速行駛的工況和歐洲當地的駕駛習慣類似。日本的JC08標準則包含了更多的加減速工況,而且不測高速,同樣符合日本當地。美國大量的急加速、急減速、更高的平均時速和開啟的空調,也是美國當地那些“暴躁老哥”的實際開法。

不過在2018年之後,各國紛紛換成了國際通用的WLTP標準,在速度和加速度上標準更高,也更加符合日常駕駛的工況區間,已經在向統一化發展了。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但在我國,卻一直沒有樹立起來屬於自己的標準,至今還在沿用NEDC迴圈。好在今年5月份,CLTC迴圈已經作為推薦性國標實施了,最晚2025年強制推行。

到那時,新能源車的續航里程也會更加真實,某些車型續航對半折的情況將不復存在。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但我們的汽車工業,起步的確有些晚了。人機工程學標準,更是無從談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美國就有了全球首個人機工程研究會。

中國真正成立人機工程學研究會的那一刻,比美國足足晚了31年。

這時,一洋之隔的日本早就建立起了本國的汽車人機體系,確保符合人們的要求。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許多人都說日產的座椅很舒服,甚至強於一部分賓士車型。

但明明賓士把座椅調節按鍵挪走了,座椅更寬厚,應該更舒服才對啊!

這是因為,中國和日本人都是東亞人,而不是身材高大的歐美人種。

寬厚的座椅,不適合我們。

而且,中國人四肢偏短、軀幹偏長,對方向盤、座椅的調節需求會更高。盲目採用國外標準,會導致很多新手和女司機不得不“抱著”方向盤開車。不僅不舒服,在事故中也更容易受傷。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只有足夠了解中國人,才能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標準!

但國外品牌,向來不會做慈善。自主品牌還在摸索階段,也沒有能力主導行業標準。

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的,還得是國家。

中標院作為國內人機工效學最權威的科研機構,先後承擔了三次全國人體普查工作。

從2016年起,歷時整3年,才收集到了2。6萬中國人的基本尺寸資料和力學資料。給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標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靜態的人體資料有了,但在車內的動態人體資料卻依然是空白,更不用說對人體資料進行深入研究了。

這一次的主角,是中汽中心。

前不久社長受邀,參加在天津舉辦的《2020年(第二屆)汽車人機工效測試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上,我得知了不少資訊。

從2017年開始,中汽中心站在中標院的肩膀上,先後採集了5000多人的駕駛和乘坐姿態資料,涵蓋了短途市區和長途高速等多種路況。並和中標院一起,合作開發了專屬於中國人的2D和3D模板和模擬測試工具。

至此,資料有了,方法也有了。國家大手一揮:立項!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在汽標委帶領下,這幾年已經設立了多項適合中國人的人機工效學標準。目前已經部分立項,正在逐步聯合車企,進行推廣和執行。

這項技術隨處可見!但在汽車上,竟然落後了幾十年?

預計3-5年內,車企們推出的新車在新標的指導下,也會更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

到那時,抱著方向盤開車的陋習將不復存在,包括職業司機在內經常開車的人,腰痠背痛的毛病,也會得到極大程度的緩解。

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04。 寫在最後

社長作為一個汽車行業從業者,看到國家標準終於立項,還有點小激動。

短短的幾十年裡,誰能想到一個連車都不會造、只能靠進口的國家,能成為全球產量銷量均第一的汽車工業大國?

不管是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還是造車新勢力,哪怕是傳統車企的燃油車,我們的自主品牌從廉價低質、到無腦堆料、再到精心設計,這三個階段之間突飛猛進的進步,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但我們也知道,和那些傳統汽車工業強國相比,我們依然還差得很遠。

看似彎道超車快要成功了,但想真正造出來好車,要走的路還很長。

這次人機工程學的標準出臺,只是跨越自我的一小步。

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卻是一大步。

我們的汽車工業,正在從會造車,向造好車,造中國人需要的好車邁進。

汽車工業強國的夢想,也正在大踏步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