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衡:擁抱跨界融合與汽車產業新力量

第八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雲論壇今日召開,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應邀參加主題為“推動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的理事會暨行業形勢閉門研討會,安慶衡主任關注到越來越多的來自其他行業的新力量進入汽車產業,這些新力量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研究跨界融合對汽車工業發展的推動以及從研究造車新勢力擴大到全面研究汽車產業的新力量方面。安慶衡主任均有重要研究成果與行業同仁分享,經確認,整理了以下演講內容,供大家參考:

安慶衡:擁抱跨界融合與汽車產業新力量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

擁抱跨界融合與汽車產業新力量

——安慶衡

由於越來越多的來自其他行業的新力量進入汽車產業,現在我們則不僅要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自然地擴大到要研究跨界融合對汽車工業發展的推動;從研究造車新勢力擴大到全面研究汽車產業的新力量。

我想就新能源汽車與此相關的問題簡單談幾點看法。

一、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從功能汽車向智慧汽車轉變的關鍵時期。

最近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確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除了產銷數量的快速增長之外,人們曾經非常擔憂的充電難、續航短等問題正逐漸成為過去。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突破350萬輛,同比增長了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滲透率達到了13。77%,呈現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勢頭。總體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出現了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世界級的電動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也出現了受國際資本市場追捧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創新型企業。大家都在預計2022年將實現500-600萬輛的產銷規模。

今年前兩個月的數字顯現,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保持不變。據中汽協釋出的數字介紹,今年1-2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76。5萬輛,同比增長1。5倍,市場佔有率達到17。9%。其中,比亞迪2月份新能源車就共計銷售87473輛,同比增長達764。1%,這樣的進展真讓人感到興奮!

是不是可以說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形成了領先態勢。

正如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所講,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技術競爭的“上半場”,中國打得不錯。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與汽車強國的真正較量在“下半場”。也就是說,我們在功能汽車電動化方面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正在進入“從功能汽車向智慧汽車轉變”、建設汽車強國的關鍵時期。

二、我們應該重視《跨界融合與汽車產業新力量》的發展

最近曾出席了百人會組織的《跨界融合與汽車產業新力量》課題報告發佈會,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大量事實說明,跨界融合對於汽車產業來說是必然趨勢,不可阻擋。

現在,各類跨界主體已經在汽車服務領域深耕細作,形成了融合式發展,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汽車人,我們應該對此表示歡迎。

二是智慧手機的發展歷史已經為智慧汽車的成功提供了部分可借鑑之路。

當前,汽車企業主要收入來源還是賣整車硬體,不少企業已經逐漸在加大軟體營收佔比,將來“服務生態”一定成為汽車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會從賣產品到賣軟體、再到賣服務演進。

三是智慧汽車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要集中力量攻克難關。

雖然我國在融合創新的過程中,有市場、體制和政策優勢,但在核心技術如晶片和作業系統上還是受制於人,在駕馭多產業的複合型高階人才上還是非常欠缺。這些難點不是某一個企業能夠一朝一夕的打通打透, 需要跨界融合的這些市場主體和科研機構,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援下,集中力量逐一進行破解。還需要大量具有智慧化技術和創新能力的跨界企業和人才融入到汽車產業中,才能助力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不管怎樣,跨界融合相比於各自封閉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百人會牽頭研究跨界融合很對,我們應該重視《跨界融合與汽車產業新力量》的發展。

三、中國的造車新勢力發展前景可期

過去的十年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浪潮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造車新勢力。一些跨界的企業、投資者勇敢地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他們將自己過去多年創業積累下的真金白銀投到汽車行業,形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好勢頭。

我們前幾年關注和討論的其實是第一批造車新勢力。現在這批造車新勢力的代表蔚來、小鵬和理想等都已達到月銷超過萬輛的水平,已經成為造車新勢力的頭部企業,這幾家佼佼者引領著造車新勢力的發展。當然,他們也承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這一點在座的一些企業自己感受會最深。

用長江後浪推前浪來形容造車新勢力其實更貼切。

這幾家發展得好,並沒有擋住其他企業發展,產品親民的哪吒在突飛猛進,成為黑馬;很有特色的理想更是產銷兩旺,2月份在新勢力中銷量最多。傳統車企吉利、長安、長城、廣汽、上汽、奇瑞等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也在明顯加快。

這幾家發展得好,同樣擋不住其他科技企業進入汽車行業。小米、百度、華為、360等大牌企業毫不猶豫地走了進來,改變了造車新勢力的陣容,也營造了造車新勢力發展的新一波。

這些科技企業以不同方式跨界進入汽車產業是著眼未來之舉。

我認為,這些科技企業的共同目的是憑藉他們在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高效能計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方面積累的能力和綜合優勢,要在汽車產業的變革和未來中獲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投資者領投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大量融資使頭部造車新勢力快速上市並擁有較高的市值。據統計,2020-2021年僅7家頭部造車新勢力就獲得了超過276億美元融資。

比如蔚來僅用4年時間就實現公司上市。

小米2015年就開始透過下屬企業進行汽車領域投資,據瞭解小米至少投資了38家出行相關企業,參與了57輪次的融資,幾乎覆蓋新能源智慧汽車全產業鏈。

截止2022年2月,百度在汽車相關領域共實現投資67筆,包含晶片、出行平臺、自動駕駛系統等在車聯網領域,與超過70家車企600款車型開展合作。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各類造車新勢力的生命力是很強的,誰也不能斷定進入汽車產業的新力量每一家都肯定會成功,但中國的造車新勢力的總體發展前景必定是可期的!

四、擁抱跨界汽車企業,努力建設汽車強國。

傳統汽車產業鏈不可能涵蓋全部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等新領域、新產業、新技術,汽車工業的發展也不是某單一行業或企業可以完全承載的。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通訊行業的跨界新力量與傳統汽車企業具有天然且極強的互補性。推動聯合,促進跨界融合能夠加速我國汽車產業“新四化”程序。

在接下來汽車產業進入網聯化、智慧化的“下半場”,讓我們積極擁抱跨界汽車企業,歡迎汽車產業的新力量,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構築我國汽車產業新優勢,以加速推動我國實現汽車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