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核心零部件專家交流紀要

獨角獸智庫 產業研究第一智庫

對軸承的簡要介紹:風機上的軸承主要分為四部分,根據應用場合來分,(1)應用在主軸主軸兩端,是主軸軸承;(2)是偏航變槳軸承,即塔筒的頂端裝一個偏航軸承,每個葉片的根部裝一個變槳軸承,一臺風機主要是一個偏航三個變槳;(3)發電機軸承;(4)齒輪箱軸承,齒輪箱由於變速需求,齒輪裡面要裝有軸承。

主軸軸承:3MW以下的機型基本上5-6年前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如瓦軸、洛軸、京冶曾經都做過主軸軸承,但是在3MW以上,尤其像海上風電、陸上大工位機型,大部分仍依賴於進口品牌,主要是羅特艾德、SKF、FAG等知名品牌在做。

偏航變槳軸承:已經實現全系列的國產化,目前國產的參與廠家也比較多,包括瓦軸、洛軸、天馬、新強聯、京冶等,湧現了一批目前在市場上佔主導的廠家。

發電機軸承:用量較小,單個產品價值比較低,在小功率機型上我們也已經實現國產化,但是在大功率的機型上基本依賴於進口。

齒輪箱軸承:目前為止,是風機上沒有實現國產化的零部件之一,因為加工難度、各種應用場合的嚴苛程度各多方面原因,基本100%依賴於進口,市場主要被SKF、FAG瓜分。

Q:齒輪箱軸承在單風機上的一個價值量是多少?

A:以3MW為例,大概一個齒輪箱能賣到180萬左右,進口軸承的比重佔到齒輪箱的15%~20%左右,也就是在35-40萬的規模。

Q:大兆瓦和小兆瓦風機,一個價值量的差別會很大嗎?

A:齒輪箱價格高,軸承也隨之在增加,小兆瓦的齒輪箱便宜一點,大兆瓦的齒輪箱貴一點,但是軸承基本上佔到齒輪箱成本的15~20%。

Q:大兆瓦的風機齒輪箱整體的一個價值量是怎麼樣提升的?雙饋和半直驅裡面齒輪用的齒輪對數不一樣多,那麼價值量是如何區別?

A:雙饋機型、直驅機型的區別在於,半直驅沒有齒輪箱,所以會降低齒輪箱的成本,但是對發電機電機的要求就非常高,所以直驅機型的成本比雙饋機型的成本要高5%~10%左右。但是,由於齒輪箱是風機上最容易出事故的零部件之一,所以直驅機型免去了大量的維護維修成本,售後的這些成本都會降低很多。因為直驅這個機型沒有齒輪箱,可以把整個機型做的體積較小,從而節約一部分成本。

我們說到的齒輪箱都是雙饋機型,目前沒有一個標準規定幾兆瓦就對應什麼樣的齒輪箱,每個廠家也不一樣,換句話說同一個廠家、不同的機型,其應用的齒輪箱也可能是一樣的。

Q:半直驅不是有最低速齒輪嗎?這個低速齒輪沒有齒輪箱,只有齒輪嗎?

A:相對於雙饋來說,就是一個傳動軸經過兩三級的齒輪,一個變速,就可以跟發電機連線。它需要軸承,但是軸承用量非常小,因為只是幾個齒輪,經過變速之後就變成了高速軸,從高速軸直接連到電機上。直驅、半直驅對發電機的要求非常高,反而成本會上升,因為沒有齒輪箱,就要求電機要有多級變速功能,所以其電機的尺寸比雙饋的大很多。電機主要都是用銅線,還有一些稀有金屬等物質,尤其近一兩年,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所以直驅、半直驅面臨很大的成本壓力。

Q:在半直驅機型裡面,齒輪箱上的軸承的價值量可以忽略不計嗎?

A: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軸承方面就是主軸軸承,偏方變槳軸承,還有發電機軸承這三大塊。雙饋就多了一個齒輪箱軸承。

Q:發電機裡面的軸承是不是價值量也會相較於雙饋會高一點,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塊的價值量大概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

A:實際上直驅、半直驅發電機的軸承成本並沒有增加,因為發電機的體積雖然變大了,但實際上真正使發電機成本增加的是銅,還有一些稀有金屬,這一部分成本是非常高的。而軸承,只是尺寸大了一些,實際上增加的成本是相對於雙饋是微乎其微的。

Q:國產進入高功率市場的替代程序,速度會加快嗎?

A:我個人認為,發電機軸承國產化還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首先,市場驅動力不足,因為發電機軸承的成本是相對較低的,我們花了大代價去研發這個產品,但是市場的回報率相對較低,在市場驅動這一塊,不像偏航變槳有那麼大的銷售額。其次,大功率上對產品質量的要求、穩定性是非常高的,目前基本上被SKF、FAG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壟斷的,我們國產化替換的這個過程中是非常艱辛的。因為主流市場用進口軸承用了很多年,這些主機廠家很難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使用國產產品,而且基本上整個市場都是跟著大廠走,比如金豐、明陽等,如果這些企業短期內不改變採購策略,那麼二、三級的廠家也不敢去嘗試,因為一旦出現問題造成的損失售後的成本,遠遠高於選擇國產化而節省下來的成本。

Q:偏航變槳,大功率的和小功率之間的技術壁壘高嗎?

A:從設計的角度來講,沒有太大的技術壁壘,只是在生產上面是需要的,因為產品隨著功率的增加,產品的尺寸是在逐步增加的。一個機床加工的直徑是受限的,工廠能否做大功率的偏航變槳軸承,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裝置能力,但是這種加工裝置、加工中心非常昂貴,好一點的裝置一般要上千萬一臺,所以不是說所有的廠家都能自如切換到大功率的生產上。但是,從技術上面看,小功率偏航變槳軸承與大功率的計算模式都是一樣的,沒有特殊的地方。所以,核心壁壘主要是資金壁壘。

Q:所謂的幾千萬是說做一個大功率軸承的一個流水線幾千萬,還是說核心裝置要幾千萬,還是說每臺機器都要幾千萬?

A:是核心裝置,一臺進口的核心裝置要上千萬。生產線如果全部更新的話,一兩個億都不一定夠。

近兩年,風機的整體價格下降非常厲害,海上風電基本已經降到每千瓦4000塊錢左右,陸上風電基本上在2000元上下。所以主機廠對價格的承受能力沒有這麼高,無法消化大幅度的成本下降,只能轉嫁給供應商。

Q:裝置基本上都還是進口的嗎?

A:像核心的裝置,國產的也有,國外的也有。因為國外進口裝置,雖然效能很好,但確定價格高昂,不是每個廠家都能買得起的。裝置也不是說主要靠進口,核心的裝置可能還是進口較多,可能2-3臺,大部分還是圍繞國產裝置來採購。

Q:人員這一塊,比較重要的是研發中心的研發人員,還是在機床上做工的加工師傅?

A:從現場的操作員工來看沒有什麼差別,而且現在裝置都是數控機床。最主要的就是技術人員,實際還是同一批人,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培訓,偏航變槳領域其實沒有太大的技術壁壘。

Q:大功率的偏變風機這塊,主要的一個是競爭格局是怎麼樣的?各家的市佔率如何?

A:偏航變槳方面,進口企業一家是羅特艾德、一家是德楓丹,在青島。從早期我們風電起步的時候,全部是這兩家做的軸承,後來隨著風電市場的逐步壯大,國產的像瓦軸、洛軸、天馬這些廠家陸續湧現。每個偏航變槳的廠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客戶。

Q:目前,軸承企業跟大部分的主機廠商有談定22年的一個價格嗎?

A:都在談,包括我們也在談,今年價格降低非常大。我們給一個主機廠家的報價,去年一個2。5MW擴容的機型我們報價是50萬,今年我們籤合同是41萬,大概有20%的一個降幅,所以說對軸承企業來講壓力是非常大的。

Q:21年因為原材料價格很貴,大部分軸承廠商盈利壓力比較大,22年說陸風的量很大,理論上應該是需求很旺盛,為什麼降價幅度有這麼多?

A:因為從源頭上來講,電力公司招標主機的價格下降了近一半的成本,海上風電現在的價格已經接近4000元每千瓦了,半年以前還在7000塊錢左右,可以看到,基本上主機的價格降了有近40%。主機的價格下降之後,但主機廠對價格的調整能力是非常低的,因為所有的部件基本都是靠採購,所以主機廠就把這些降價的壓力轉移給了零部件的供應商。

Q:20年,我們2。5MW一個偏航三個變槳的大概報價多少?

A:這個產品在21年有略微的上漲,打個比方,一個產品如果是10塊錢,21年實際上價格上調了一部分。因為21年咱們這個軸承的主要採購原材料鋼材,漲價幅度特別大。我們一般的跟主機廠談的時候,會談好比如大宗原材料的漲幅超過20%,那麼由主機廠承擔多少,由我們企業承擔多少,會有這樣的一個協議,否則的話供應商是承擔不了的。所以21年的時候,漲價比較貴,但是到上個月年底談明年的時候,價格又大幅調下來了。

Q:不考慮海風的問題,20年陸風應該是需求很旺的一年,因為有搶裝,然後21年因為搶裝之後需求下降,22年我沒有看到這個需求很旺盛。常規推論,20年我們零部件的價格應該是很好的,21年應該是有一個明顯的降價,然後到22年需求變好,理論上這個價格應該是要站得比較穩。為什麼反倒是20年的價格很高,21年的價格還很高,22年才是個大幅降價?

A:去年漲幅主要是受限於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增長,20年確實是有陸上搶裝,但搶裝大部分的訂單都是在之前已經簽訂完的,只是供貨壓力放在20年。實際上這些主機廠家搶裝的戰略合作早在19年年底20年年初,訂單已經基本上都鎖定了其主要的供應商了。當時的廠家,包括我們在內一直沒有大訂單,所以只要有主機廠找到我們,我們就把訂單給接了,沒有考慮能不能做完。但是真正到供貨的時候,們所有的軸承廠家都是非常糟糕的交貨狀態,大部分軸承的生產商都沒有按照客戶的要求供上貨。幾十億的資金對於主機廠的壓力非常大,但實際上價格並不是因為原材料漲起來的,因為在之前鋼材比較便宜的時候,大家已經把訂單都已經籤的差不多了。為什麼21年漲價?因為21年鋼材一直在漲,持續不斷的在漲,即使我們跟客戶簽了的合同,我們都要跟客戶去談,把價格上調了一些,所以說相對來講21年是比20年的價格要漲了一些的,並不是說因為而供需關係而漲價,是因為原材料的上漲而調的價格。

Q:按照您的預測,21年我們的盈利比起22年的盈利是要更好的,也就是22年的盈利是會更差的,是這麼理解嗎?

A:我自己認為,22年的利潤率肯定要下滑的,除非企業自身的消化能力比較強,降低了一些採購成本。但從主機廠這邊的驅動來講,價格肯定是要降低的。

Q:您這個降價幅度15~20%,這是個行業平均嗎?還是說只有我們?

A:我只是拿我們做個舉例,其他家的價格降低多少,我想肯定是同比的在降低,但是有的些品牌影響力大,或者說品牌確實比較好,降價就少降一點。

Q:我們有供主軸嗎?主軸有降價嗎?

A:主軸我們也在供,但是主軸軸承只僅限於3MW以下。新強聯做到3MW以上,也僅限於給明陽在搶裝的時候供了一部分四點幾MW的軸承,但也是小批次的在裝。

Q:主軸我們今年的報價,有降價幅度嗎?

A:國內其實只要是做主軸軸承的這些廠家,基本上不太願意做主軸軸承這個業務,因為主軸軸承價值在小功率的機型上比較低,我們主軸軸承一個蜂場用的量大概就100多萬,但是主軸軸承極易損壞,一旦軸承損壞,更換的費用非常高。後來有些廠家做捆綁銷售時,才做了一部分主軸軸承。

Q:最近有說內蒙古的某個運營商,有一臺機好像說軸承出了問題,不知道你有沒有了解這個情況?

A:出問題的太多了,進口的、國產的供應商都會出問題,主要是主軸軸承比較容易出問題。

Q:我們現在還在試驗鐳射墜火路線,汙染帶淬火裝置是去年三四月到場的,現在裝置除錯,請問汙染帶淬火的做的情況怎麼樣?

A:市場上熱處理技術的分為兩條路線,一個是感應熱處理,就是除了精冶以外,所有的廠家採用的叫感應熱處理,精冶採用的是鐳射熱處理,這兩種路線是不同的。兩個路線各有優劣,效能上各方面還是比較平穩的。

Q:汙染帶淬火和滲碳的成本差異是多少?雖然行業裡面很多人說淬火能比滲碳降百分之六七十的成本,但是我實際是看了一下發現可能就降個百分之二三十。

A:簡單點講,熱處理完之後,感應熱處理因為吸收的熱量比較大,產品的機體變形量就比較大,那麼需要加工的流程就要增多,成本就隨之增加。鐳射熱處理其實是在加工工序上面節省了一些成本,因為它用到的加工流程沒有那麼多,並不是說鐳射熱處理本身比感應熱處理本身便宜多少。其實鐳射熱處理單純從熱處理角度來講,並不節約成本,它節約的成本是為後續的加工做好鋪墊,後續加工流程少了,所以說它能節約一部分產品的加工成本。

Q:所以我想了解一下,新強聯和洛軸真正懂材料懂設計的人做主軸軸承的有多少?

A:這個市場上實際上主軸軸承的技術人員大部分都是從洛軸出來的,以我們公司為例,我們對材料本身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把這個東西交給環段件的生產商去滿足技術要求,我們只是對原材料進行檢測,是否滿足這技術引數等,基本上軸承廠家沒有這樣懂材料的人才,因為這樣的人才是非常緊缺的。

Q:這些真正做研究、懂設計和材料的人,在洛軸和新強聯分別有多少?然後和您核實一下,瓦軸有一個30個人的團隊在做這個技術研究是真的嗎?

A:這些核心團隊,技術方面主要在跟客戶交流這個領域比較多,因為原材料研發其實不屬於軸承廠的主要範疇,因為原材料實際上是由鋼廠來做的,真正懂材料的人都在鋼鐵廠,我們只是使用鋼材的人,鋼材廠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核心的東西。

Q:在上游廠家採購的時候,您有感覺到前幾家的廠家和其他家的質量能力有比較大的區別嗎?

A:在偏航變槳軸承領域,我個人認為產品的好壞,一個是人員的穩定性,第二就是它的裝置的加工能力。其實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大家都是一樣。產品出來有差異主要就是加工裝置造成的,因為加工裝置的精度差別是非常大的,這是決定這個產品最終效能的一個核心的因素。

Q:現在除了新強聯、天馬有夏特的淬火裝置或國外的磨床,還有哪幾家企業有?

A:目前裝置能力比較強的,是新強聯和天馬,洛軸我也聽說了他們採購了一批裝置,但是目前還沒有。還有一家企業,煙臺天成,他們的裝置也是非常不錯的。其他家差不多,大體上都差不多,關鍵看企業是否有資金實力。

Q:天馬是什麼情況,他們在行業裡技術口碑還是不錯的,您有了解他們以後的規劃嗎?

A:在偏航變槳領域,天馬是第一梯隊的,一方面是做的比較好,主要是客戶優質,最大的客戶應該是GE,跟外資合作,資金流相對來講會比較好的。另外,外資對供應商的評價體系、考核體系相對來講比較嚴格,天馬能進入外資企業的供應商體系,說明其產品本身是很不錯的。

Q:我們之前偏變的報價是不是偏高?去年報價50萬,但好多廠家偏變一套就二三十萬,然後主軸可能就20萬。

A:這不是一套的價格。這個我還是比較瞭解的,您說的“一套”是一個軸承,您提到的20萬左右指的是1。5-2MW的,4個軸承,大概共20萬,五六萬塊錢一套,也就是說五六萬塊錢一個,我們說的“套”就是“1個”,我們說的“臺份”就是4個,即1個偏航+3個變槳,叫“1臺份”,一套是指一套偏航。像2。5MW或者3MW,大概在40萬左右,這個是肯定的。有些廠家2。5兆瓦的軸承比3兆瓦的軸承還貴,因為每個廠家都不一樣,軸承屬於定製品,大家設計的路線都不同。

Q:所以您說的3MW的偏變一套40萬,對應的主軸是多少錢?

A:3MW的主軸,目前國內市場做的不多,基本都是國外在做的,國外大概賣到20萬左右,然後國內價格大概相當於進口的7折。

Q:到6MW,是變成主軸60萬,偏變50萬嗎?

A:主軸軸承隨著功率的增加,其價格並不是線性的,是呈幾何上漲的。像在7-8MW的風機上,主軸軸承要超過100萬,甚至有可能達到150萬。在大兆瓦的機型上面,主軸軸承佔的成本非常大,一旦實現了國產化,會給主機廠帶來非常大幅度的成本降低。

Q:舍弗勒的南京工廠去年已經投產,裝置也到場了;斯凱孚23年裝置開始除錯,它們開始在中國產大兆瓦軸承,對新強聯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A:可以說,從有風電開始,斯凱孚和FAG就佔領著市場,所以說它們目前並沒有把新強聯作為主要競爭對手,新強聯的產品應用如何還需要市場檢驗。因為主軸軸承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也是我們國產化這麼緩慢的原因,因為加工難度非常大、工藝流程也非常複雜。

Q:遠景研究主軸軸承的團隊和新強聯的團隊比,您覺得哪一個更好?

A:肯定是新強聯要強一些,因為遠景它是個主機廠,其真正的優勢不在於零部件的生產研發上面。

Q:新強聯和各大廠商合作順利,您覺得它可能遇到的風險挑戰是什麼?

A:目前,因為國內沒有,市場又非常巨大,一年中國主軸軸承的市場大概有100億。所以說如果新強聯能拿到這個市場的,哪怕不是特別大的一個份額,那也是非常可觀的,而且這塊市場競爭非常小,只有兩家進口品牌。一旦它要做出來,可以說前途非常光明。

Q:金峰和新強聯的關係好嗎?

A:據我所知,最好的是跟明陽。

Q:偏變的降價,主要是主機廠壓價還是新強聯在拉低價格?

A:兩方面都有,一是主機廠確實面臨的壓力比較低,第二新強聯是為了搶佔市場。

Q:偏變3MW大概是50萬一套,想問一下,大功率7-8MW的偏變價格是怎麼樣情況?

A: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7兆瓦8兆瓦的,現在因為7-8兆瓦的偏航變槳主要都是在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很少用到這麼大的,我只是預估一下,應該在百八十萬左右。

Q:2兆瓦因為國產化率很高,小的主軸其實就在3。2萬,想問下3。2萬是指一個分機只需要3萬是嗎?

A:一個軸承。主軸軸承因為它設計路線不同,有的用一個軸承,有的是用兩個軸承,根據每個廠家設計的產品不一樣,這一個軸承大概在3萬多塊錢;主軸軸承有的要用2個,大概就在7萬塊錢左右。

Q:主流軸承價格呈幾何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國產廠商還沒做進來,還是說確實成本高?

A:一個是加工難度非常大;第二,這個軸承就是風機的心臟,因為在大兆瓦風機上,現在基本上都是用直驅或者半直驅機型,雙饋機型在大兆瓦風機上基本被淘汰了。在直驅機型上面的主軸軸承體積也非常大,加工難度也非常大,即使國產化出來,這個產品的價值仍然是非常高的。

Q:您怎麼看獨立變槳這個技術,然後今年滲透率大概能到多少?

A:獨立變槳是獨立驅動,可以使其中的一個葉片轉動3度,另外的葉片不動或者是動5度,也就是可以獨立操控每個葉片的旋轉角度。獨立變槳軸承,尤其以新強聯為首的,現在是做三排圓柱滾動軸承,可以說做偏航變槳軸承的廠家都在做研發,未來的趨勢我相信都是獨立變槳。

Q:現在看主機廠,應用比較激進的,比如像遠景,還有其他的嗎?

A:在未來可以這樣講,所有的主機廠家都要其靠攏,因為這個技術已經經過市場的檢驗。我相信在未來不久的時間,慢慢都要趨向於獨立變槳這個產品。

Q:因為現在年初溢價,獨立變槳的價值量提升大概有多少?

A:大概提升報價15~20%。

Q:今年大概預計獨立變槳有多少滲透率?

A:我認為今年陸上風電跟前兩年相比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起落,還是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平穩的時期。

Q:滑動軸承,長盛現在在做,目前有沒有在一些樣機上面的應用?

A:現在有一部分廠家在研發滑動軸承,目前也只是處於一個試驗、裝機階段,未來怎麼樣也很難講,因為滾動軸承佔領這個領域已經很多年了,大家固有思想的改變是需要強大的驅動力的,不只是成本降低,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因素。以我的觀點看,將來會有一部分企業首先試用,但是短期內起量還是比較困難的。

Q:現在技術的問題主要在哪?比如說故障率高,還是說更換這塊?

A:首先滑動軸承的承載力跟滾動軸承有差距,因為滑動軸承主要起到定位、以及低速旋轉的作用,如果速度太高了,滑動軸承是不行的,或者承載力太大了,滑動軸承也不行。風機轉速並不高,但是對承載效能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風機衝擊載荷非常大,滑動軸承能否適應這個環境,需要相對漫長的時間來檢驗。現在,確實也有聽說,有一些廠家在做這樣的實驗。

Q:大功率主軸承,現在驗證週期一般是多久?

A:主軸軸承的驗證週期至少要一年時間。因為主軸軸承的使用壽命要求是20年,實際上現在做的一些檢測測試都是加速實驗,簡單地模擬它的壽命,跟它實際的效果還有很大的差距。

Q:如果說風機壞了,是業主追風機廠的責任,那會有業主直接追主軸承責任的情況嗎?

A:現在只要出問題了,就找供應商,而且還涉及到很多罰款。因為軸承一壞,風機就要停機,發電就減少了。但目前市場上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細化軸承損壞的原因到底是哪方面的,是因為主機廠設計有問題,還是說在安裝過程中有問題,還是說在使用過程中沒有按要求定期維護?所以目前這個領域一旦出現問題了,會涉及到大量的售後資金,大家首先要判則,判則的過程非常複雜。

Q:想請教一下責任劃定的問題,聽您剛才講的意思就是說現在還比較難去劃定是嗎?

A: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供應商承擔的比較多一些,因為畢竟我們是乙方,後還要跟主機廠去合作,而且主軸軸承本身跟主機廠的合作裡面,是佔比比較小的,我們跟一個主機廠合作,偏航變槳是大頭。

Q:出故障的裡面,海外的主軸承跟國內的這個比例大概是多少?

A:我們做過一些統計,海外的軸承比國產的軸承事故率低一些,其實差距並不大。但是進口品牌有品牌效應,更受到市場認可。

Q:鍛件廠是不是在做軸承業務上其實是有一些基礎積澱的?因為它對材料是比較懂的,如果做環鍛的廠商想要做組成的話,它就具備了一些基礎。

A:不是這樣的,環鍛的廠商只是把鋼材買進來之後,把它做成環形的一個形狀,把它碾壓出來製成環鍛件,但是它變成軸承的過程還是非常複雜的。

Q:從環鍛件轉型做軸承的過程中,是有什麼特別難的工藝需要環鍛廠商特意加強嗎?

A:軸承的核心技術,跟環鍛件的核心技術是完全不同的。把材料加工成軸承的話,首先熱處理工藝是最核心的,環鍛廠對熱處理工藝是不瞭解的,而且很多專業做軸承的廠家都沒有把軸承做到特別好,做環鍛件的廠商其實很難把這件事做成功。

Q:想問一下,在海外滑動軸承主要是應用在哪些領域,也是風電的領域嗎?目前在海外的滲透率如何?

A:滑動軸承其實各行各業都用得到,最主要的有汽車領域,像減震器,中間是有滑動軸承的;還有一些是工程機械領域,像挖鬥搖臂的地方會用到滑動軸承,用量也比較大;另外液壓領域,上下在動的產品它就會用到滑動軸承。滑動軸承就是最大的有一個優勢就是無油潤滑,像一些清潔領域、食品等,使用滑動軸承更加潔淨、環保。

Q:軸承各個型別以後的趨勢如何?哪個型別以後可能用量會更加大?未來滾子用量是怎麼樣的趨勢。

A:談不上趨勢,是根據產品的設計,有些場合只能用雙排的,有些場合設計的就是用三排的,沒有趨勢說是三排好還是雙排好主要看應用場合是什麼。

Q:請介紹一下單列的、雙排的和三排的,分別應用在哪些機型?

A:現在只有獨立變槳,用三排圓柱的比較多;像主軸軸承,一般的用的調心滾子軸承比較多;在三排圓柱滾子軸承之前,偏航變槳一般都是用雙檯球軸承,主要就這幾種形式。未來,變槳市場會趨向於用三排圓柱滾子軸承,主軸軸承基本上用調心的比較多。

Q:您這邊是從哪些廠商採購滾子?

A:跟國產比較多,我們和江蘇力星買的多,還有一個是鞍山的工廠,主要就三家企業我們用的比較多。

Q:使用下來質量還是可以的是嗎?能夠滿足你們在做軸承上面的一些需求,質量是能保證的嗎?

A:基本上是沒問題的,在滾動體領域是沒問題的。好多圓柱滾子,還有調心的的,很多做軸承的廠家,就自己生產這個東西。

Q:以後這樣是一個趨勢嗎?因為我知道做滾動體其實也有相當一大部分的資本開支是需要投入的。

A:我認為這兩種情況應該是並存的。有一些廠家有實力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自己做一部分。但是對大多數廠家來講,還是外購的比較多,包括我們也都是外採的。

Q:現在我們國產軸承廠商能做到的最大兆瓦的一個主軸軸承是多少?

A:主軸軸承現在只有這個為數不多的企業能做到3MW以上的,真正大量的全是斯凱孚、FAG、NTN 等比較少的這幾家外企在做。

Q:做主軸軸承差距就是在各家廠商的工藝上面是嗎?但是我瞭解到廠商之間可以挖人去彌補工藝上的一些差距,所以是不是相當於到最後也只是一個短暫時間差的問題?

A:完全不是這樣的。雖然能挖一部分人,但其實真正能把工藝講清楚的人極少數,工藝隱藏的意思就是一種經驗值,換句話說怎麼做才是最優的一種方案。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這是用錢買不來。

Q:新強聯在主軸承領域,在明陽的份額,聽說有它路上用的主軸承有佔到60-70%,有這麼高嗎?

A:是小兆瓦,小兆瓦上面確實新強聯份額是比較高的,供量很大,但是大兆瓦還是進口的。

Q:三兆瓦以上的供了有多少臺?

A:供了幾十臺。

Q:現在像洛軸這些公司,您覺得一兩年能趕上新強聯嗎?

A:不太可能,我們也在做主軸軸承的研發,因為這塊市場國內是空白的,大家都在盯著,但是真正能把這個產品實現批次化、實現穩定性生產的,目前沒有幾家,跟新強聯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因為現在你要想找一家企業適用,你這個產品都是極其困難的。

Q:當前的形勢,外部驅動力是什麼?

A:最大的驅動力就是成本。

Q:成本以外,外資的的供應能力會是驅動力嗎?

A:這也是重點因素之一,因為供應這個週期非常長,在搶裝的時候,主軸軸承的供貨週期超過8個月,這個是主機廠很難承受的。

Q:我們國產化的公司提供的話,幾個月能供上來?

A:兩個月,基本上我們就能交貨。咱們國內就靈活多了,外資企業做東西保守,好的時候需要5個月,差的時候8個月。

Q:外資產能擴建的速度能跟得上我們需求擴張的速度嗎?

A:它們在中國也在建一些廠,包括FAG在泰康原來就有工廠,可能在其他地方又建了新廠,但是外資的擴建是非常保守的。

Q:他們在現在形勢下有沒有受到一些變化,導致它比之前更慢?

A:現在需求量下來了,現在主軸軸承的供應還是比較平穩的。

Q:現在主軸軸承國內只有新強聯、瓦軸、洛軸算做第一梯隊是吧?然後他們之間有沒有領先、落後的區分,主要區別在哪裡?

A:他們主要都是做小功率的,在小功率領域,其實大家產品差不多,主要看哪家企業跟客戶的關係好一點。

Q:大功率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概念?比如說新強聯在大功率上相比洛軸、瓦軸領先多少年?

A:我個人判斷,在短期內,市場上除了新強聯以外沒有第二家能把主軸軸承做出有規模的,我覺得在短期內都很難實現批次化的生產。

Q:齒輪箱軸承相比主軸承的難度,還有價值量有什麼樣的對比?

A:首先齒輪箱軸承的數量比較多,單個的價值比較小,雖然整體價值不低,一個齒輪箱裡面的軸承用量也在三四十萬,但平均下來一個軸承價值就不高了,而且齒輪箱跟主軸面臨的同樣的問題,它的事故率太高,這部分成本太高了。基本上齒輪箱就沒有不出問題的,出問題了,跟軸承都脫不了干係,所以大家就不敢碰這一塊,基本100%依賴進口。

Q:您剛剛講的30~40萬,這個是多大兆瓦?

A:三兆瓦。三兆瓦的齒輪箱大概能賣到180萬,軸承的成本在15%~20%,大概在30-40萬。

Q:齒輪箱隨著兆瓦功率的提升,價值量如何變化?

A:價值量基本是呈線性提升的。

Q:技術難度相比主軸承如何比較?

A:技術難度也非常大,但是分散化了。要做這麼多軸承,單體價值又比較低,而且一個企業真正能把全系列軸承都做的微乎其微,只能做齒輪箱裡的某一兩個軸承,產品價值就更低了。

Q: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從技術難度排序,主軸軸承第一?

A:對,主軸軸承第一,第二就是齒輪箱軸承,第三就是電機軸承,第四是偏航變槳軸承。

Q:軸承這邊這供應商的出口情況,大概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契機能看到苗頭?

A:我認為,這個只能是咱們有一些主機廠做了國外的專案,我不知道算不算出口。如果說咱們的軸承返銷到國外的風機上面,在國外建個風機廠,咱們把軸承賣到外面去,這個我感覺三兩年之內都別想,不太可能。

Q:主軸承過去一般用調心滾子,未來的話有變化嗎?

A:未來,就是調心滾子跟圓錐滾子這兩種。這個是由它的使用場合決定的,這是改變不了的,只能在調心滾子軸承或者說圓錐滾子軸承上去最佳化產品效能。

Q:請問一下五洲新春不知道您了不瞭解,我看五洲新春好像也給新強聯供一些滾子

A:我知道,這家企業不錯的,我們好像跟他們也採購過產品。

Q:像新強聯這樣子,自己有做軸承,未來有沒有可能自己生產滾子?

A:有這種可能性,這個得看它市場的發展,當它有一定量的時候,自己做這個產品比外採要有優勢時,就會自己來做。新強聯的鍛件,自己都會生產一些,因為它有一定量的支撐。

Q:新強聯原來是做外圈和內圈,如果是做裡面的精加工筋膜,這些技術壁壘或者跨越程度對新強聯來說難嗎?

A:不太難,因為我們公司自己就能做。因為做軸承的企業,肯定對裡面的所有零部件是非常瞭解的,剩下的只是加工的東西,需要對裝置、人員進行更新,其實別的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我們公司自己都在做滾子。

Q:滾動體企業和軸承企業,是不是軸承企業設計好了,把圖紙給到了滾動體企業?

A:對。我把尺寸、精度、相關引數給出了,滾動體企業做出來之後,我們進行驗收。

Q:主軸軸承裡邊是不是現在幾乎都用滾子,不會用球了對吧?

A:現在基本上都是用調心滾子和圓錐滾子的。

Q:什麼情況下用調心,什麼時候用圓錐?

A:都是搭配來使用的,調心軸承主要是實現軸承有小幅度擺動,圓錐主要是在軸向上面可以進行一個竄動,所以這兩個搭配起來使用。

Q:對偏變的軸承上,現在是不是也是大部分都用滾子了,現在球用的也很少了?

A:現在偏航基本上用球的還是比較多,變槳軸承都用到三列圓柱滾子了。未來的趨勢用滾子的量會比較大,但是像老機型上面,原來我們裝這些大部分都用球的。

Q:目前的情況下大部分還是用在鋼球是吧?

A:對,市場內所有廠家,當然新強聯現在在推獨立變槳三排圓柱滾子軸承,它可能特殊一些,其他家大部分還都是在用鋼球。偏航、變槳都是用球的。

Q:在偏變軸承這一塊的格局上,就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嗎?

A:這塊沒有什麼技術壁壘。但是你要說想把它做好,首先是裝置能力,人員,然後生產出來產品的穩定性各方面,能達到一個基本的匹配那就行了。這種情況就是拼規模和資金,主要是規模。

Q:在主軸承上,3MW以下的就是洛軸、瓦軸和新強聯大概水平是差不多的,都有不少量是吧?在3MW以上的,新強聯強一點,有一些小批次;3MW以下的,大家沒有什麼差距。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

A:是這樣的,完全正確。

Q:3MW以上,感覺一兩年之內洛軸、瓦軸不太可能會做得出來,會趕得上是吧?

A:我認為要趕上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把時間放長一點,倒有可能。一旦新強聯做出來了,就打破了咱們市場的固有思維,相當於為國產帶了個頭開了個口子,這種情況之下國產的品牌也能加大力度去做這件事。一旦新強聯做好了,我相信國內有些廠家肯定會跟風的,因為這塊市場份額是相當巨大的,一家也吃不完,別人又看到了空間。

Q:金風和明陽現在都服持國產的偏變,您瞭解他現在有沒有找一些國內的合作?他一貫以前用外資的比較多。

A:金風我沒聽說,但是中車有,他們都會扶持一些企業做起來之後共享紅利。

Q:淬火工藝,在主軸軸承上會不會有一個瓶頸?8~10兆瓦主軸軸承還能採用淬火的工藝嗎?

A:可以的,淬火工藝是沒有問題。因為它對軸承的大小沒有限制。

Q:現在國內企業擴產的進度難點在哪裡?比如說像裝置可能一套裝置要6,000萬元以上,這個以外還有一些什麼其他的難點嗎?

A:擴產這塊,一個是跟那些廠家有一個週期,如果說咱們籌劃的比較早,而且比較有序的話,應該是沒問題的,因為現在這些廠家週期並不是很緊;其他的完全是資金的實力。從裝置的供應能力來講,是沒問題的,現在咱們國內這些廠家包括國外都沒問題,但是這個週期要提前,要自己做好規劃。

《價值投資的時代來臨,業績為王,尋找確定性的投資機會》

大週期上,股市已進入新階段,2016-2019年的去槓桿週期是這個大週期的確認期間,後面還有5-10年的延展期,直到顛覆性技術出現。

未來5-10年,房地產、瘋牛股市等無腦買入的財富增值模式確定已成歷史。經濟增速會像下樓梯一樣逐級下降,受益於利率下降、供給側改革和龍頭效應,好公司股價會像上樓梯一樣逐級上漲,大盤指數會分化,包含更多好公司的指數將走出結構性慢牛。

未來5-10年,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必須要精細化管理。第一,可以精選基金讓別人幫忙理財,但是基金篩選對很多人可能比選股還難;第二,投資指數和行業ETF,這需要判斷大週期的能力;第三,投資能力圈內的價值成長股。

過去一年感受最多的,是價值成長股的投資策略比前幾年溢價率明顯高很多,擅長基本面研究的機構大部分都有超過指數的淨值收益,這背後的邏輯是股市生態的根本性轉變,去槓桿這幾年讓以莊股為中心的上市公司、機構、大戶和散戶損失慘重,所以短線大漲大跌的博弈行為大為減少,很多資金轉向了長線機構化的投資行為。

獨角獸智庫現限額開放VIP會員群,加入這個組織,您將會獲得:

一、投研支援

獲得獨角獸智庫獨家優質成長股股票池

獨角獸智庫研究團隊優質成長股獨家研究報告

新財富明星分析師各行業研究方法

新興領域行業專家對行業的最新觀點和機會

二、加入獨角獸VIP會員群

群內權益

結識各行業專家、各行業首席分析師、機構大佬、投資高手

參加每週舉辦的線上行業專家、明星分析師的行業分享沙龍

免費參加投資大佬股票深度分享沙龍

獲得各大城市線下沙龍及峰會免費門票

參加獨角獸智庫組織的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調研

獲得獨角獸智庫推薦的優質專案

獲得各大券商電話會議、調研資訊通知

第一時間瀏覽各明星分析師最新觀點

獨角獸智庫VIP會員俱樂部2020-2021年度新增計劃

1

、核心股研究報告

經過紮實基本面研究的價值成長股,1000字之內把最核心的邏輯給到您。與市面上的研報區別是:

1)團隊的專業素養已經幫你排除絕大部分內容蒼白的研報,可以減少您大量的閱讀和篩選時間;

2)券商分析師無法在研報裡對風險和機會講得太直白,這裡可以。

多年的經驗已經表明,能給你賺錢的都是少數幾隻股,所以這類精選的價值成長股不會多,入群后大家不要催,好貨不怕等。

2

、核心觀點路演

每週將研究的核心觀點在微信群小範圍語音路演,第一時間傳遞研究成果。

3

、宏觀、行業政策解讀

宏觀(行業)層面出現影響大週期的政策時,給出對應的投資策略。

獨角獸智庫目前已覆蓋行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光伏產業鏈、5G產業鏈、智慧手機產業鏈、晶片、雲計算大資料、傳媒、計算機、新材料、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大消費、環保等。

加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