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眾所周知,著名學者大前研一寫了一本社會觀察類的書《低慾望社會》,描繪了日本普遍的現實情況,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日本的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也沒有幹勁兒,大家不想買車買房,也不想結婚生孩子,甚至不想談戀愛,也不需要社交,每天能宅一天是一天。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像這樣的年輕人日本越來越多,不單單是男性,這樣生活的女性也越來越多,戀愛的慾望下降,使日本的單身人口比例越來越多。根據最新的資料,日本單身人口已經達到了30%,50歲以前同未結婚的男性的比例是23%,女性為14%,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預計到2035年日本有一半的人都是單身面對這樣的社會情形,日本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雖然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發就行。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日本已經陷入“低慾望社會”,而我國也很流行“躺平”這個詞,近期已經成為新晉網紅流行詞。那什麼是“躺平”呢?躺平無論對方做出什麼反應,你內心都毫無波瀾,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表示順從心理。行為表現為癱倒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了。作為年輕人應該怎樣看待躺平,年輕人究竟應該怎麼做?

什麼是躺平?

最近很多人都在批評躺平現象,因為這個跟我們傳統的勤勞努力的主流價值觀相悖,“躺平”既然是一個流行詞,那麼流行的都是短暫的,要是過幾年不流行躺平,不讓年輕人躺了,那豈不是浪費了以前的青春年華,還是得站起來奮鬥。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有的網友卻持支援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躺平它只是一種個人選擇,並不是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什麼事兒也不幹,這不是躺平,這是遊手好閒。真正的躺平其實是一種淡泊明志、不爭不搶、隨遇而安的淡然態度,表現為降低慾望,不揹負過多的債務,買不起房子就租房,上不起好,學校就上個普通的學校,為自己而活,何必非要攀比,讓自己淡定從容、安平樂道。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為什麼會出現躺平現象?

躺平標誌著年輕人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消費,只維持生存的最低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工具,但這種潮流能夠大行其道還是有其存在的。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選擇最無所作為的方式反叛裹挾。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而已。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躺平現象並不存在可不可恥的問題,如果在不影響他人利益,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選擇任何的生活態度都不能說是可恥的。年輕人躺平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壓力大,各種社會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結婚生子壓力,年輕一代很難追上飛漲的資本,貧富差距明顯,多數人沒有辦法改變現狀,所以只能透過躺平方式來表示自己的無奈。

有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叫追香蕉的大象。騎象人為了讓大象往前走,就拿根木棍兒綁上香蕉放在大象前面,大象為了香蕉就會往前跑。而現在把香蕉放到1km開外,而且是大象,一打盹兒的功夫,香蕉就往前跑兩步,香蕉跑得比大象還快。這種情況下哪兒還有大象有動力往前跑呢?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年輕人到底要不要選擇躺平?

年輕人選擇要不要躺平,需要明確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思考一下,自己從小到大,究竟是不是那種凡事都要力爭上游,拼個輸贏,或者是渴望功名利祿,商海浮沉的人;從小學到大學有沒有特別的渴望中隊長、大隊長、學生會主席,有沒有每次考試都想碾壓眾人,有沒有每場比賽都想拼個輸贏,有沒有特別強的組織慾望管理人員。如果完全沒有這樣的渴求,就或許真的要看清自己的內心,拼搏的路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好比作為一個內向的人,需要某種需求,必須要逼著自己變成外向的人,努努力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自身沒有需求,那為什麼一定要逼著自己成外向的人呢?內向和外向沒有好壞之分,內向也不過是性格的一種代名詞。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或許我們發現身邊的朋友幾年前還是起早貪黑的創業,費盡心力的在職場拼殺,這兩天也跳到了慢節奏的私企,外企,或者到國企上班,而放棄了功名利祿的追逐。選擇躺平,並不是因為他們錢掙夠了,而是因為他們看明白了自己的需求,知道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人不是隻為了工作和錢活著,而且自己拼死拼活掙的錢,可能根本就改變不了什麼。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所以歸根結底,選擇是否躺平,還是要看自己,不要讓世俗上的成功標準定義自己的生活軌跡。人的活法不是隻有一種,生活方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個人成不成功,外人可以看出來,但是一個人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即使就算躺平,也不代表這類人一定不會成功,就像孟非所說的,“隨遇而安,絕不等於隨波逐流,”,躺平並不代表放棄思考、拒絕學習,只要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平靜的接受躺平帶來的後果,就可以了。

從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中國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年輕人該不該躺平?

有的人不痛苦是因為未來一成不變,而有的人痛苦是因為對未來有所期待。未來的一切還都不確定,不要怕錢少就害怕死亡,先開心地活下來也無異常,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這就是一種積極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