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誕生百年之際,已深入各個領域

知道嘛,“機器人”這個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100年的時間了,如今,各種形式的機器人已經成為製造、空間探索和醫療等領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機器人”誕生百年之際,已深入各個領域

我國最早關於“機器人”的記載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書》中曾記載,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時就和柳抃是好友,登基後,更恨不能晚上也把人召進宮中,於是命人照柳抃的模樣做了一個木偶,裝上機關,使木偶有坐、起、拜、伏等能力。楊廣每次在月下飲酒,就讓宮人把木偶放到座上,與木偶月下對飲歡笑。(帝猶恨不能夜召,於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於抃。帝每在月下對酒,輒令宮人置之於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

而“機器人”這個詞語的出現,是在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凱佩克發表的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凱佩克在劇本中把捷克語“Robota”(奴隸)寫成了“Robot”(機器人),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在該劇中,機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沒有感覺和感情。後來,劇中一家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機器人具有了感情,導致機器人迅速增多。機器人發覺人類的自私和不公正,終於造反,因其體能和智慧都非常優異,人類被消滅。但是機器人不知道如何製造自己,認為自己很快就會滅絕,所以它們開始尋找人類的倖存者,但是沒有結果。最後,一對感知能力優於其他機器人的男女機器人相愛,這時機器人進化成了人類。

“機器人”誕生百年之際,已深入各個領域

作者凱佩克提出的機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問題,雖然只是一種想象,但依舊引起了廣泛關注,為了防止機器人傷害人類,195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是機器人》一書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原則”:

1:機器人必須不傷害人類,也不允許它見人類將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人類的命令與第一條相違背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除非這與上述兩條相違背

這三條原則,給機器人社會賦以新的倫理性。至今,它仍會為機器人研究人員、設計製造廠家和使用者提供十分有意義的指導方針。1967年日本召開的第一屆機器人學術會議上,人們又針對“機器人”提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定義,一個是指“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慧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徵的柔性機器”。另一個是指“具有腦、手、腳等三要素的個體;具有非接觸感測器(用眼、耳接受遠方資訊)和接觸感測器;具有平衡覺和固有覺的感測器”。到現在,很多國家都對“機器人”有著自己的定義。

到目前為止,機器人技術源源不斷地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根據德國法蘭克福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350萬個機器人與我們人類一起生活,它們遍佈於各個領域,並且所有跡象都表明,機器人的數量很快將成倍增長。

“機器人”誕生百年之際,已深入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