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耐撞”就安全?網友:別被十年前的觀點帶節奏

德系車與日系車誰更安全?這個十多年前曾在各大汽車論壇上引發眾多爭論,但最終也沒爭出高下的問題,最近再次引燃了“戰火”。

這一切都源於某汽車媒體做的一次速騰與卡羅拉的“碰撞測試”。這場碰撞測試中,因為卡羅拉“看上去”變形更嚴重而被主持人總結為“速騰完勝卡羅拉”。一向認為德系車皮厚、更安全的德系車粉絲也紛紛奔走相告。

汽車“耐撞”就安全?網友:別被十年前的觀點帶節奏

跟風貼標籤、網路上看熱鬧很容易,但小編還是建議拒絕營銷洗腦、拒絕套路的網友們,好好想一想,如果豐田車真的沒有德系車安全,為何能在中外多個專業測試機構中考得好成績?為何還能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單一車型?難不成那麼多中外消費者的腦子都壞了?

汽車安全不能一概而論

上述影片節目中,碰撞測試為雙車64公里/小時的正面50%偏置對撞。豐田

卡羅拉(引數|圖片)和大眾

速騰(引數|圖片)均以64公里/小時的速度、正面50%的重疊率(駕駛員側)完成對撞。

簡單的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同等速度下兩個物體相撞,質量更大的一方佔優勢。而速騰就比卡羅拉重了45kg。同時,在車身尺寸上,速騰也比卡羅拉長了118mm。因此,兩車對撞的結果一定存在明顯偏差。

汽車“耐撞”就安全?網友:別被十年前的觀點帶節奏

即便是50%對碰實驗能夠很好地模擬真實事故,那為什麼不可以將變數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如兩車分別在同等條件下,對碰相同質量的車輛或模擬物體。相信這樣的碰撞結果更容易反映問題,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與此同時,卡羅拉“看上去”潰縮區域更大也並不能代表車輛不安全、車內人員損傷程度更嚴重。在安全上,德系更注重透過加強車身結構,減少碰撞時變形的方式來保障車內成員的人身安全。而以豐田為代表的日系品牌更傾向於透過車輛的“變形吸能”和減緩衝擊等設計,來保護駕乘人員。就像人有不同性格,車企在不同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的影響下,技術研發也各有特色。

這也就造成了兩車碰撞後車身框架結構所呈現的狀態不同。在我們看來,汽車安全不止需要考慮到車輛及車內人員本身,對其他車輛及人員的保護也同等重要。

汽車“耐撞”就安全?網友:別被十年前的觀點帶節奏

而且,這些最開始由日系車企倡導的車內與行人安全都要重視的研發理念,現在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共識,不少歐美車企也開始倡導汽車設計中的行人保護理念。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就把行人碰撞預防評級列為2020年頂級安全評級(Top Safety Pick)的標準之一。

別被“草率”帶了節奏

或許有網友會說,別整那麼多有的沒的,我就想知道大眾和豐田的兩大王牌車型真的撞在一起,誰更安全?很可惜,上述影片節目的碰撞測試沒能告訴我們答案。或許有人反問,答案還不夠清楚?明顯誰變形大誰不安全,速騰完勝啊!

要是相信這樣的結論,小編只能遺憾地說一句: 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得出上述結論的邏輯,是不是誰更經得住撞誰就更安全?要是汽車安全這麼好解決,眾多汽車研發人員都可以歇業了。或者我們直接把汽車都設計成坦克得了。

汽車“耐撞”就安全?網友:別被十年前的觀點帶節奏

這種邏輯,和前些年廣為流傳的整車質量更重,鋼材更好更厚,更能保護車內駕乘人員的觀點如出一轍。而上述觀點背後其實離不開車企用心良苦、用時良久的營銷推廣。

汽車安全是一門非常專業也非常複雜的科學,不能僅靠簡單的一撞看誰變形更多更大就判定勝負。一款車的安全表現更無法代表一個技術平臺。同一技術平臺,不同級別的車,安全程度也並不一致。甚至同一車型的不同配置,安全程度也不一樣。

汽車安全有一套嚴謹而複雜的評價標準,諸如車輛的變形程度,車內成員的安全空間,車內假人受損程度等。專業的碰撞機構都會在碰撞後公佈一系列技術指標的評價分數,為大家提供參考。

汽車“耐撞”就安全?網友:別被十年前的觀點帶節奏

但節目方一沒有公開碰撞後測試車輛的變形與潰縮的實際資料,二沒有公佈車內假人的具體情況,僅憑外部直觀表現,就隨意斷定“速騰完勝卡羅拉”,這種做法,在小編看來,無疑於算命先生當軍師,太過草率不說,在專業上也根本站不住腳。

都2021年了,資訊充分透明共享的時代,千萬別被帶節奏。畢竟,只為流量而生的內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