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關於小米造車傳聞,小米集團先後做出兩則迴應:非正式“等等看看,暫時沒有”闢謠言論,官方釋出“正在研究,尚未立項”澄清公告。從字裡行間不難發現,小米的確有意造車,但集團高層尚未拍板定案。新能源汽車已步入高速發展之路,擅長捕捉時代浪潮風口的雷軍,為何只願遠觀不願下場,他究竟在糾結什麼?

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1.小米造車是不是噱頭營銷

汽車是世界上精密度最高的量產機械物,即便走新能源路線也絕非尋常可造之物。但時代發展已大幅度降低造車門檻,如今小米已有實力跨入汽車製造行列。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現金及其等價物超過300億元,且在去年底透過增發股等形式融資近40億美元,擁有絕對厚實的資金力量支撐造車。而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動機及電池管理系統等核心“三大件”,也有寧德時代、松下和博世等供應商提供整套解決方案。

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至於技術人才和製造工廠等,可以重金挖角各大廠商專家,以及選擇傳統車企代工操盤。另外小米近些年已在汽車領域積極佈局,包括雷軍個人和相關聯資本公司,已經投資40家左右汽車產業鏈公司,比如小鵬、蔚來和凱立德等。而且某研究機構報告顯示,小米與汽車有關的專利已突破800餘件,涉及交通控制系統、數字資訊傳輸和電子字資料處理等,總價值已超過1億美元。

基於資金實力、製造條件和技術底蘊,小米造車可謂輕而易舉:不必從零開始研發整車,只要貫徹小米手機策略,透過採購外部成熟零部件及整套解決方案,然後融入自家軟體設計等技術即可成型。

2.既然有實力幹嘛還愣著

既然心動又有實力,小米為何始終無動於衷?單從公司經營角度來講,小米大概有兩點顧慮:一是市場擁擠競爭大,二是造車短期難盈利。根據IHS Markit釋出的資料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智慧汽車滲透率僅為45%,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將達到75%。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不過這一賽道現在十分擁擠,前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以及積極轉型的傳統廠商,後有阿里、百度等主流科技企業襲來,小米此時入局形勢不容樂觀。

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再看造車業務本身,這是一項“燒錢”的大工程。特斯拉成立至今花費超50億美元,蔚來4年間也“燒”了約220億元。小米財大氣粗不怕花錢,但怕不掙錢。特斯拉成立15年後才實現首次盈利,財報顯示公司2020年全年淨利潤7。21億美元。但如果拋去銷售碳排放額度所得,單靠賣車特斯拉還是虧了超8億美元。特斯拉已是行業標杆,其他車企可想而知。

小米集團雖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但其淨利潤率僅有7%左右,全年盈利也不過百億元。盈利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造車業務佔用公司過多資金,勢必會影響其在智慧手機和智慧家居業務上的發展。新業務威脅大本營的生存,小米必然不會允許發生這樣的事情。

3.一心“向下”未必討好年輕群體

新能源已被認定未來汽車發展方向,百度、阿里和華為等科技大佬相繼官宣下場,小米顯然不會置身事外錯失時代風口。所以競爭環境惡劣及短期難以盈利,未必是束縛小米的枷鎖。雷軍是典型理工男,十分執著產品技術,小米踏入的每一個領域,都在貫徹“為發燒而生”精神。所以真正困擾雷軍的,或許是該造什麼車。在小米造車的相關報道以及網友留言區,總會出現“為年輕人打造的第一臺智慧汽車”字眼。基於小米公司的品牌認知,外界似乎一致認為小米造車會走極致價效比路線。

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按照外界意願,小米首款汽車必然要有出眾設計,配置和效能達到主流水準以上,當然智慧科技方面更不能含糊。最關鍵價格要貼近年輕人預算,大機率只能定在10萬元以內。在這樣的認知框架下,即便堅守初心遵從高價低配策略,小米也難以造出理想之車。單月銷量破萬的尤拉黑貓,算是目前市場上10萬元以內的標杆新能源汽車。它擁有年輕時尚的設計,以及不錯的價效比優勢,但在智慧科技方面表現一般。

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長城是中國車企裡的老江湖,也不得不因為成本削減黑貓品質,初出茅廬的小米,又有何能力巔峰行業。可能有朋友會說,小米擁有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經驗,能夠最大程度壓縮成本塑造高品質產品。話雖如此,但手機家電的生產管理經驗,並不適用於汽車製造業務,這裡面的學問太過複雜,限於篇幅就不細談了。那可能又有朋友會說,讓小米跳出框架“向上走”,製造價格更高的品質汽車。即便放開手腳,小米恐是九死一生。

4.一心“向上”又被固有認知束縛

售價突破10萬元,自然擁有更大操作空間,小米或有可能造出理想之車。但這個賽道擁有太多競爭者,成熟可靠的燃油車、傳統車企的轉型之作以及造車新勢力的主打產品,任何一家都能讓小米“好好喝一壺”。不過小米的最大阻礙,還是消費者認可度。由於早期走極致價效比路線,小米被外界打上“屌絲”標籤,導致品牌始終未能在高階層面站穩腳跟。所以就算小米汽車品質上乘,10萬元以上的定價,還是會勸退不少消費者:“小米有什麼資格定這價。”

造車浪潮已經襲來,小米始終按兵不動,雷軍還在糾結什麼

倒也不是不能擺脫低端困境,比如走發展新品牌之路。新品牌沒有老品牌的認知束縛,企業可透過一系列手段,在消費者心中樹立新的認知,從而突破壁壘實現“向上走”。比如年銷量突破17萬輛的領克品牌,擺脫了吉利束縛成為自主高階品牌的標杆。小米能復刻領克奇蹟嗎?難。領克之所以能崛起,得益於有沃爾沃背書。而小米本身不具強烈的高階屬性,也不可能拉來高階車企入局,另起爐灶難以改變認知。長城汽車嘔心瀝血打造的WEY,就是最好的例子。

雷軍必然想抓住新能源汽車浪潮,甚至成為這一行業的顛覆者。但小米高不成低不就的品牌困境,讓他無法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大展拳腳。思來想去,也只能按兵不動。不過在這片造車江湖上,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