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2019年,在新加坡一場盛大的釋出會上,時任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安聰慧振臂高呼: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來了。

隨後,在炫彩的燈光照耀、熱烈的捧場歡呼下,幾何A橫空出世,幾何品牌亦走進大眾視野。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無論是李書福還是安聰慧都沒想到,當下即是幾何品牌最高光的時刻,從這以後,便是黯淡與唏噓。

從2019年至今,幾何不要說是“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就是在市面上,也找不到什麼存在感,屬於是那種當你想買純電車時,需幾經轉折才會考慮的品牌。

為何在轟轟烈烈的開場後,幾何最終會走到這麼個尷尬境地?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越心虛,越大聲

在功夫牛、幾何E以不到10萬的“精品純電小車”形象進入市場時,恐怕很多人都忘了,幾何品牌的初衷是做高階純電品牌,其首款車型幾何A,更自視為Model 3對手,是特斯拉早期的“敵人”。

現在看來,都是虛晃一槍。幾何自降身價,並非為了普惠使用者,而是無奈下的生存之舉。

一切都得從幾何A說起,這款號稱“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實際上就是一臺油改電,它基於帝豪GL魔改而來,同時在電池容量、電池組佈局、綜合續航、電機等方面基本上與帝豪EV一樣。

在純電車市場,“油改電”幾乎和燃油車市場的“三缸機”一樣,矮了一截。別說讓幾何A和Model 3爭高下了,就算是和廣汽埃安AION S掄拳頭,也打不過,後者出身於純電平臺,在動力、續航、空間以及價效比上,均壓幾何A一頭。

同時,“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的定義,抬高了消費者對這款車的預期,宣傳與產品實際表現的偏差過大,一方面勸退了不少消費者,另一方面折損了這個新生品牌的形象與口碑。

2019年,幾何A僅售1。2萬輛,遠低於3。5萬輛的預期銷量,幾何品牌第一炮啞火,第二炮亦然。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幾何顯然沒有明白“高階”的含義,或者是粗淺地認為當時純電市場群龍無首,將價格抬高,並加以包裝,就能夠塑造具備吸引力的排面。

結果,第二款產品幾何C又敗北了。

這款車同樣是“油改電”產品,基於帝豪GS魔改打造,而且幾何C比幾何A更過分一些,後者至少有稍微“拉皮”、“整容”,而幾何C,除了封閉式中網,外觀幾乎與帝豪GS一樣,軸距、底盤結構等也和其一致。

就這樣,“魔改組合”幾何A與幾何C在2020年累計銷量為2。25萬輛,圈個重點,有一半的銷量由吉利旗下網約車品牌曹操出行貢獻,自產自銷是幾何品牌最後的倔強。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然而,幾何還對“魔改”抱有希望,它在幾何C之後原本想推出幾何T,這款車以“不裝了,我攤牌了”的態度曝光,整體設計絕大部分套用帝豪GL的設計語言,除了能體現它是純電車的部分,其餘皆照搬帝豪GL,後來這款車沒有上市,原因嘛,我覺得幾何是想留點臉面,繼續生存。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後來,幾何還是沒有脫離“油改電”的基本路線,但是腳踏實地了很多,比如功夫牛、幾何E都是定位為價位不高、配置還行的“精品純電小車”,畢竟價格擺在那裡,消費者也不會過多地去苛求些什麼,期待值降下來了,能將就的地方也就多了。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目前,幾何品牌的累計銷量突破20萬輛,其中有多少銷量是由網約車市場貢獻的,剩下的C端市場,又有多少是10萬內小車貢獻的,幾何自己清楚。

雖然努力維持住了20萬輛的“體面”,但曾經志在高階、高喊“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純電出行首選品牌”的幾何,如今卻與最初的願景漸行漸遠,當“下沉市場”成為不得不選的生存之道,這個品牌向上的空間也就越來越窄了。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不過,幾何會將路走窄,孵化它的吉利難辭其咎。

在2015年,吉利釋出了“藍色吉利行動”,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新能源車銷量佔總銷量90%的目標。最終“藍色吉利行動”宣告失敗,李書福直言,這並非戰略方向的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的失敗,而是歷史時機沒有成熟。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我們從結果倒推來看,李老闆這句話很明顯是在強行挽尊了,“藍色吉利行動”的戰略方向並沒錯,但是戰略執行的確是失敗了,更確切地說,它浪費了蟄伏、耕耘新能源領域的最佳時機。

同樣對新能源領域有抱負的比亞迪,在轉型一事上比起吉利,更有規劃,也更堅決。在2015-2020年這段時間,新能源市場逐漸壯大,但格局暫未明確,吉利嘴上喊著目標,行為上卻極度依賴燃油車的紅利,而比亞迪卻抓住機會,默默醞釀一場由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系統、e平臺3。0等掀起的車市風雨。

在幾何品牌推出之際,我們評判其車型“油改電”、“沒有競爭力”,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當時吉利拿不出更多技術賦能這個品牌?在窘迫之時,人有多心虛,說出的話就越大聲,“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或許是吉利的一句“心虛之言”。

而當吉利推出SEA浩瀚架構後,坐享其成的是極氪,幾何就像棄子一樣被丟在一邊,無福享受。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再給一百次機會,也不會成功

很明顯,現在極氪成為了吉利佈局純電賽道的新希望。當初如果幾何成功了,可能也就沒有極氪什麼事了,但換個角度來看,按照幾何這樣的打法,給它一百次機會都不會成功。

除了吉利的影響以外,我們也沒有在幾何身上看到它任何破局的想法。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先說營銷,同樣是新品牌,它和領克相差甚遠。後者要從合資品牌手中搶燃油車市場,相當於“虎口奪食”,面臨的競爭壓力比幾何大得多。

但領克想到了突圍辦法。合資品牌面向的使用者大多是80後往上,而領克藉著消費升級、年輕族群崛起,專攻潮流與時尚,它的區域釋出會可以包下一整家酒吧,它的車展展臺永遠最燃最躁,每個營銷策略都精準迎合年輕消費者的口味。

據悉,領克車主平均年齡不到30歲,完美和合資品牌的使用者族群錯開,在名聲與口碑打響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品牌。

反觀幾何,自始至終都沒有找到立足市場的定位,高度與帝豪車系重合的產品策略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營銷部門也沒有引導使用者加以區分,更沒有挖掘品牌的調性,因此幾何沒有太大的存在感。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其次,幾何過度依賴B端市場帶來的“虛假繁榮”,以至於在面向C端消費者時,不僅毫無吸引力,甚至被冠上了“網約車專屬”的品牌形象。無論是鄭狀還是劉智豐,每一位接手幾何品牌的銷售公司總經理,都沒有改變這個現狀,反而越陷越深。

同樣有佈局網約車市場的比亞迪,就能夠讓消費者產生“割裂感”。雖然大街上也有不少比亞迪的網約車,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使用者對這個品牌的觀感,也不會阻礙它的向上發展。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再者,幾何在品牌運營與對客服務中也不夠成熟。舉個例子,因供應鏈緊張、動力電池原料漲價等因素,新能源車掀起漲價潮,入不敷出的幾何選擇同友商尤拉、長安新能源一樣,順勢停產旗下的A0級、A00級車型。也因此,未能及時交付的功夫牛,被憤怒的準車主送上了投訴榜第一名,進入2022年以後,功夫牛因“不按約交車”而被投訴“承諾不兌現”的案例超過了一千起。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據悉,幾何在給經銷商下達的指令中,要求將此前功夫牛的訂單過渡給幾何E,但後者相比功夫牛,起售價貴了近2萬元,頂配版車型價格更是相差3萬元左右,並且官方也尚未對功夫牛的下訂使用者提供任何補償/換購措施,這無疑是一種流氓行徑。

吉利轉型之痛,始於幾何

總之,幾何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是吉利急於轉型的倉促之作,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它,我覺得是:先天不足,後天也不努力。

目前,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林傑接管幾何品牌,他說,“幾何的夢想依然是做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

此般雄心壯志,一如三年前,安聰慧在新加坡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