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卷向中低端

蔚來卷向中低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光子星球,作者 | 冷澤林, 編輯 | 王 潘

新勢力們7月的交付成績我們在上一篇《蔚小理的七月“劫”》中已經解析過了,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勢,即腰部勢力集體抬頭,頭部三家則同時出現環比下滑。

這並不意味著高階新能源市場達到飽和,反而其較高的售價和毛利率依然吸引著不少車企前赴後繼。靠微面發家的小康、用卡車起步的東風以及在被合資企業按在地上“摩擦”多年的自主品牌,無一不在用各種“姿勢”拉高品牌形象、提高售價。

新能源市場的“卷”,首先卷在了高階。

低端市場的內卷大多隻存在於某一方面,消費者手裡多少錢滿足多少需求即可。而高階市場的卷是全方位的卷,因為當售價來到三、五十萬後,8155是標配、前雙叉臂後多連桿只是基礎,多區語音、大螢幕、領航駕駛功能等等,無論軟硬體只要預算足,在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下,找到一家供應商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多品牌的圍追堵截下,車企也越來越難以做出差異化,想要突破整體銷量擴大自身的市場區間顯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自此,蔚來的多品牌戰略已經初具雛形,本品牌負責30萬元價位以上的市場,阿爾卑斯主攻20-30萬元區間,第三品牌則將囊括剩下的價格區間。

而同為頭部新勢力的小鵬、理想則完全不同,明確表明將以單一品牌進行作戰。

由於新勢力創立時間較短並缺乏足夠的使用者、資本、技術累計,本品牌的市場份額也難以稱得上具備絕對優勢,因此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單一品牌上是最為穩妥的方式。

這也不免讓外界認為蔚來野心過大,像是吃著碗裡的,還望著鍋裡的。

實際上,蔚來多品牌戰略的雛形可能比外界如今看到的更早,在經歷了嘗試、停擺、修正後最終才得以形成如今的框架。

6月末,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並排坐在一款純電轎跑SUV前,三人所扮演的角色中有主機廠也有供應商,有汽車界新貴也有舊王,但毫無疑問的是,三人都是現階段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三位掌門人齊聚,只為代表其背後勢力參與一個新車的釋出——阿維塔11。阿維塔英文名Avatr,官方寓意為化身平行世界裡的另一個自己。

但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存在,那麼某一個宇宙中的阿維塔11釋出會上或許坐著的是朱華榮與蔚來CEO李斌。

因為阿維塔的前身便是長安蔚來,簡潔明瞭的名字一眼就能讓人看出其“成分”所在。

看似取各家之長,但本質上卻只是各自體系內的資源延伸,花費不了什麼心思。

同時,蔚來的高階定位,決定了合創的上限,廣汽埃安的價效比定位,又決定了合創不能賣的太便宜。於是首款車型HYCAN007,在品牌知名度欠佳的情況下,和AION LX定位相似,並採用同平臺、同樣功率的電機、同樣的生產線,售價反而還高於後者。

合創汽車CEO廖兵在離職時提到了一句話,“廣汽蔚來的資本架構,決定了它各方面會有很大的約束。股東所給的資源,並不能讓公司得到滿足。”

簡單來說,就是錢不夠。

而股東沒有支援,往往也很難在市場找到一個靠譜的“金主”,根據可查詢融資資訊來看,合創汽車披露融資金額僅20多億元,阿維塔兩輪融資也不過50億元,在動則需要200億元甚至更多的汽車市場中,這點資金體量大機率只能成為炮灰。

最終兩者以相似的流程出身也以相似的結局結束,一個改名為了合創汽車科技,另一個改為了阿維塔科技。

而縱觀汽車行業的歷史,子品牌的誕生無外乎就兩條路,一種合資另一種自己孵化,排除了錯誤答案,那麼即使剩下的答案再難,蔚來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三品牌是否多餘?

7月比亞迪整車銷量突破了16萬輛,其當下的產品線覆蓋範圍集中在10-30萬元區間,共有王朝、海洋兩個系列。

前者基於同一車型推出插混和純電兩個版本,整體設計風格更加穩重,後者基於e3。0平臺主推純電車型,外觀內飾偏向年輕化。

如果拋開設計風格不談,在車型和動力模式上兩個系列存在部分重疊,不過目前來看兩者並未出現相互影響銷量的情況,反而促使比亞迪品牌的整體銷量不斷創造新高。

例如比亞迪秦家族7月銷量為34114輛,海洋系列同級別車型驅逐艦05銷量為7548輛;漢家族7月銷量25849輛,而海破豹上市後預售訂單輕鬆便突了6萬。單獨拿出每一款車型,都有不錯的銷量資料。

蔚來卷向中低端

而拉長週期來看銷量走勢,也都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品牌在10-30萬元的新能源市場中完全擁有足夠高的天花版。

不過將10-30萬元市場再做一次切分,是否顯得有些多此一舉呢?

正如前文所述,低端市場和高階市場有著各自不同的側重點,而對於處在兩者之間的“模糊”市場來講,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需求都更加複雜。

市場環境上,從最早的Model 3到漢EV、小鵬P7,再到近期接連上市的電轎四小龍(海豹、深藍SL03、哪吒S、零跑C01),都在積極搶佔這一市場份額。

同時各個車型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競品續航低,那便堆電池或推出增程式;智慧化程度不高,那便搭載高算力晶片、推出領航輔助駕駛等“期貨”功能;空間小,那便拉大軸距等等。總之,在有限的成本下車企們不僅要爭奪“XX之最”,還要比競品有儘可能多的優勢。

從需求角度來講,手握二三十萬預算的消費者往往也有著比較多樣化的需求,他們需要在眾多廠商繁瑣的重點中分析車型與自己需求的匹配度。但消費者對於新能源車的熟悉程度遠比不上燃油車,恰恰給了企業們創造需求的機會,因此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行為也會極易受到企業宣傳影響。

而尋找需求、創造需求以及營造氛圍,皆是蔚來的拿手好戲,獨立團隊和細分市場的客觀條件又將成為放大鏡,即使阿爾卑斯失敗了,那麼還有第三品牌的雙保險。

2013年末,華為釋出榮耀品牌對標當時勢不可擋的小米,次年榮耀獨立為新品牌以牽制小米,華為則開始在高階市場大展身手,一面搶佔三星的市場份額一面與蘋果進行競爭。

無論是蔚來等新勢力,還是其餘傳統主機廠,都在這個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下積極尋求擴張。

只不過使用的方式不同,如特斯拉、小鵬、理想傾向於透過不同定價車型佔領市場,而蔚來對於高階的維護要求其必須做出分割,一口氣規劃兩個子品牌,似乎也是在上“雙保險”。

除了部分技術採用平臺化研發策略以此分擔研發成本外,蔚來的不少佈局也需要足夠的出貨量支援,顯然這在動則三五十萬的高階市場上十分困難。

比如蔚來大力推廣的換電模式,更多的銷量可以提升換電站利用率。根據李斌此前透露的訊息來看,新品牌與老品牌電池包不會通用,但換電站大機率是通用的。

而從蜂巢、弗迪等企業的起步階段來看,都需要依靠本品牌的訂單慢慢培養。

不過,雙保險也等於雙倍付出,不同的品牌需要有各自的研發體系、銷售渠道以及售後體系,而維護這些體系又需要更多的人員,從蔚來經歷過的“至暗時刻”來看,人員管理、運營效率又並非其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