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6月17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有人卻想不通:我們連汽車都還沒造好,為啥要去造飛船?要是這麼想那就格局小了!航天是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如果把飛船造好了,很多航天科技都可以下放給汽車用。那麼汽車上有哪些東西是來源於航天成果呢?環繞式駕駛艙?三聯屏儀表臺?軟包內飾?通風座椅?也算吧,但我還是想和大家說幾個硬核一點的。

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一、空氣動力學

早期的汽車是不考慮空氣動力學的,一是因為車子跑不快,空氣阻力可以忽略不計,二是因為那個時候空氣動力學還沒有誕生。直到人類開始發展航空航天技術,發現空氣對飛行器的影響巨大,才把空氣動力學從流體力學中獨立出來進行研究,所以可以這麼說,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航空航天發展史。

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汽車的車速也越來越快,為了解決風阻和穩定性的問題,工程師在研發汽車時也開始做起風洞試驗,用計算機做起空氣動力學模擬模擬,比如我們熟悉的F1賽車就是把空氣動力學運用到了極致,說它是陸地飛行器也不為過。前些年,WEY直接與中國航天進行戰略合作,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共同研究空氣動力學,所以今天的汽車動輒可以把風阻係數做到0。3、0。2,有一部分是發展航天科技的功勞。

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二、輕量化材料

今天我們在汽車上經常聽到輕量化這個詞,過去汽車要想做得堅固,有一個笨辦法就是把鋼板做得又厚又重,最多是油耗高一點,動力操控差一點而已。但飛船要想堅固可就不能用這種笨辦法了,因為它是要上天的,為了更快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就必須減重,同時還要保證強度、耐高低溫性、耐腐蝕性、耐久性等等,所以輕量化材料一直是航天領域的重點研究物件。現在人們希望汽車變得又省油又堅固又輕便,也開始用新型材料給車身減重,比如捷豹汽車的合金鋁車身,以及我們經常在高階車和效能車上看到的鈦合金、碳纖維、碳陶等複合材料,其實都是在享受航天科技帶來的成果。

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三、線控轉向系統

我們都知道汽車的方向盤是用來控制車輪方向的,汽車的轉向系統經歷過純機械轉向、液壓助力轉向、電控液壓助力轉向、電動助力轉向四個階段,現在又出現了線控轉向。英菲尼迪就把線控轉向應用在了量產車上,方向盤和轉向輪之間不再有任何機械連線,而是全部由電路、感測器、電機等電子元件代替,這樣的話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對空間的佔用,並且在撞擊時也不會因為方向盤後方的轉向管柱而對司機造成危險,還可以隨心所欲地透過軟體模擬各種轉向手感,提升駕駛樂趣和舒適性,而且可以更方便地實現電腦輔助駕駛。雖然線控轉向技術在汽車上是個黑科技,但其實它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應用在了航天飛行器上,所以這同樣是一個由航天科技下放的配置。

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四、自動駕駛

手動操控機器確實會讓人有安全感,但會面臨三個問題,不夠精確、反應遲鈍和容易疲勞,對於汽車而言也許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多開幾把就能熟能生巧了。但對於開飛船來說,僅靠熟能生巧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只能讓飛船按照預設程式精確自動駕駛。要知道早在汽車的自動擋還沒普及的時候,航天飛船就已經可以做到自動駕駛了。自動駕駛是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其中囊括了遙感、感測器、通訊、定位等多種技術,這些技術在人類推進航天事業的過程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近些年來汽車的自動駕駛也成了一個很熱的話題,其中所運用到的技術大多是源於航天科技的下放,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各國的航天局都在深度參與汽車自動駕駛的研發,因為沒有天上的加入,地上的自動駕駛也只能是一場夢。

輕量化、無人駕駛,這些汽車科技,原來都是航天飛船上的技術

其實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晶片材料、能量再生技術、電池熱管理技術等等,都和汽車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這裡就不一一列舉,總之發展航天事業的意義絕不只像我們開頭說的所謂的航天內飾、航天座椅那麼簡單,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意義深遠的。趁著神舟12發射,建議大家這幾天少吃點瓜,多去給我們的航天英雄們點點贊,因為這些英雄們的高光時刻,是我們祖國的高光時刻,更是全人類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