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的愛情課》:單身時代,你還需要愛情嗎

這是個單身的時代,這是個孤獨的時代。

國家民政局顯示,中國的單身男女人數已近兩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走向了獨居生活,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遊,一個人去電影院,一個逛街、散步,逐漸的在現代的年輕人身上成為普遍。

為什麼愛情逐漸變成了一個想象的詞語,為什麼年輕人喜歡上了網上的愛情,愛情模式在改變,愛情的信仰在缺失。

筆者帶著這份思考,去觀察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一些喜歡在網上撩妹,各種各樣的此類軟體像探探、陌陌也在應運而生,他們也有一些喜歡談戀愛,但很多時候,不過是三天的愛情,如果你問他們相信愛情們,他們會覺得你很有幼稚,很可笑。

《梁永安的愛情課》:單身時代,你還需要愛情嗎

這幾天,筆者一直在看梁永安教授關於愛情的認識,他寫下的一些思考,很有道理。筆者認為:

現在處於18~29歲的年輕人,大多屬於90後甚至00後,由於計劃生育的限制,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出身,沒有兄弟姐妹。他們接受過很好的教育,

獨立自主的意識很強,不願意依賴父母,願意出去向外面大城市闖蕩。

對於60、70後的父母們,他們婚姻的物件大部分都是同屬於同一個縣城,甚至同一個鄉鎮、村莊,或是年幼都認識,或是熟人介紹,彼此都知根知底。同樣的出生環境,大致相同的家庭背景,況且又由於再往上一輩的影響,對於家庭概念很是看重,即使夫妻兩人有爭吵,也很少提一些離婚的想法。

中國改革開放後,這三四十年來,變化的越來越快。在十年前,北方一個小縣城裡四五層的樓房,已經實屬高樓,十年後過去,二十多層的樓拔地而起,城市面貌飛速更新。

城市文化已經在形成,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大城市,

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口音,不同飲食習慣的人,相聚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複雜而又豐富的城市生活。

以鄉土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和城市代表的城市文化相互間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進一步接觸,卻沒有實質性地拉近距離。

湧入大城市的年輕人,講究不僅僅

物質層次的富有,精神上也要幸福

,對於父輩的那種一日一日柴米油鹽的生活帶著厭倦。留在縣城的、

鄉鎮的父母們,又無法理解現在年輕人在想著什麼。

中國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是漂泊的。

沒有所駐留的新文化土壤,對於未來的一切無從選擇,對於父輩的生活又不願跟隨,他們是漂泊的,無所適從的浪子們。

《梁永安的愛情課》:單身時代,你還需要愛情嗎

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說,獨居的人、獨身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他們永遠和孤獨相伴。他們去旅行、去看電影、去咖啡館、去談藝術,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孤獨感。然而,即使這樣全世界四處旅行,他們也無法看到完整的世界。

我們無法否認,在選擇單身的年輕人們中,一些的確是喜歡這樣的獨居日子裡,喜歡孤獨,喜歡沒人打擾,可更多的人是

無奈的選擇孤獨,因為害怕愛情本身並不能帶來幸福,甚至不如自己一個人生活

。他們希望對方能夠給足夠的忠誠、足夠的愛,來給自己一些心理安全感,

愛情的標準越來越高,失望的人越來越多,

父輩們看對方人還可以,適合過日子,然後就會結婚後,爭吵不合會在婚姻中慢慢磨合,年輕人們會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找到一個懂自己、足夠忠誠的物件,年輕人們沒有學會愛,卻也彼此對對方有很高的期望,在相處中一步一步逐漸失望,然後不知為何就不愛了。

梁永安教授在這本書裡說的一句話很有啟發:

愛上一個人,它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從得失的心理、得失的思維慣性轉換到真與假的範疇。

我們太害怕自己的愛,到最後付出後一無所有,我們太害怕自己會在一段不了了之的愛情中受到傷害,與其這樣,倒不如不付出,

我們始終想著得失,卻沒想過愛上對方的本質在於希望對方在自己陪伴下過得更好而不僅僅是我付出多少,就要回報多少的愛情。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這樣說到:

說到底,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我們都是會愛的,只是有時候會在愛情的憧憬中帶來一些失望,但無論怎樣,要相信愛情,學會耐心等待,直到有一天,遇上所愛的人,奮力去追求。

《梁永安的愛情課》:單身時代,你還需要愛情嗎

《梁永安的愛情課》:單身時代,你還需要愛情嗎

文字比較長,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