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老話說:

“親人不睦家必敗,人心不和萬事衰。”

人生在世,要想有自己的安身之處,就必須要有一個“安靜”的家,不僅僅是指居住的地方分貝低、噪音少,

更是指人心的

安頓之所。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人到中老年,經歷了風雨,走過了坎坷,贏得了尊敬,也擁有了財富。到了越活越明白的年紀,更應該逐漸領悟到“安靜”的家,有所言,有所不言。

明確自己的位置,凡事都要一個尺度,不該問的事不問,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人到晚年,這三件事最好不要講給孩子聽。

1.人生重大選擇,不要“好為人師”

當子女脫離母體後,就開始了和父母分離的過程。在兒女坐井觀天的孩提時代,他們牙牙學語,他們滿心好奇,他們初入人世,父母的一言一行,溫柔

呵護與指導,對他們來講曾經就是全世界。

但兒女總要成為獨立的個體,父母終會老去,而在處世觀日新月異的今天,父母的經驗有時候已經不再適用於他們的生活。如果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可能會帶來跟期望相反的結果。

小區裡有一位老阿姨,退休前是中心小學的教導主任,為人好強又能幹,有一獨生女兒麗麗,畢業後也沿襲了母親的道路,做了一名小學老師。

外人看來,麗麗工作穩定、家庭平靜美滿,老阿姨該享天倫之樂了,然而近日來老太太卻總是愁眉苦臉,逢人便大倒苦水,說自己好心被當成驢肝肺。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當老師多好,一年三個月的假期,每天準點上下班,風吹不著日曬不著,但麗麗生完孩子就變了一個人似的,動不動就說我多管閒事”。

原來,

麗麗是埋怨母親把她塞進學校當老師,斷了她的理想,讓她看不到未來。

麗麗原本的專業是大資料工程,很有發展前景,她希望畢業後考碩士繼續深造,努力闖出一番事業。可是母親硬是天天唸叨女孩當老師才是鐵飯碗,受人尊敬,不准她去社會上找其他工作,說是不正經。

麗麗不堪其擾,便聽從了母親的安排,改考教資,成為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之後又在母親的遊說下,相親嫁給了一個老實巴交、工作忙碌的外科醫生。

麗麗剛從學校出來,還沒來得及看看外面的社會,又一頭扎進了學校。

而且老公娶她,也並不是因為真的有多愛,而是看重了她收入穩定、假期多,能幫忙照顧家庭,順便連輔導小孩學習的錢都能省下。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她苦笑著對朋友說:“

我媽當時描繪給我的安穩,其實是牢籠。這樣的日子,我三十年以後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得到頭。”

老一輩的人總覺得,女孩嫁個好男人,養一兩個孩子,工資不用太高,工作也不用太忙,有了這些,生活才能稱得上美滿。

可惜步入中老年,生活環境與觀念終究是與兒女所處大相徑庭。

老阿姨的一片好心,在兩代女人的價值觀差異下,終究造成了女兒一生的遺憾,母女間揮之不去的障壁。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曾經說,

6個月之前的嬰兒,才處於正常共生期,之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

“病態共生”要麼是讓子女成為巨嬰,在成年後依舊以自我為中心;要麼是父母離不開兒女,過度參與指揮孩子的人生道路,讓兒女窒息,讓他們再也無法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中。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年齡越大,越要清晰地認識到,兒女是兒女,自己是自己。我們是相互獨立的個體,這也就意味著,

我們要相信兒女的能力,相信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可以做出稱心如意的正確選擇,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這種“自我掌控感”,也是他們未來更自信地去應對生活困難的不二法寶。比起將建議和指導直接拋給他們,這份隱隱的授權和沉默,才更加可貴。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2.上一輩的恩怨,不要反覆提起

婚姻生活,婆媳相處,親友往來,人到老年,有些人回首自己前半生,總會覺得

處處是不甘,是痛處,是遺恨。

和自己的老伴吵吵打打了大半輩子,丈夫覺得妻子斤斤計較無理取鬧,妻子覺得丈夫不體貼不近人情,夫妻但凡商量決定什麼事情,必定連著家裡的鍋碗瓢盆都要遭殃一遍。

長期下去惡性迴圈,人到老年,往日的委屈湧上心頭,看著長大成人的兒女,也只有向他們抱怨和傾吐。

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可以解釋這個現象,那就是弱者面對自己不可抵抗的壓力和挫折時,通常只能找更弱的個體來發洩,子女這時就會成為那隻被踢的貓。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兒女在面對這些時,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什麼?置若罔聞一走了之?不行,老人也很可憐,是情緒上的弱者,內心鬱悶急需發洩出來。

子女要孝順,跟老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期望父母改變甚至完善自我?大機率不可能了,畢竟文化有限,認知水平早已定型。

作為子女,兩邊都是長輩親人,可能陷入兩難困境,騎虎難下。

只能順著老人說,心態平和,放輕鬆,別想那麼多,可以快樂點。更有甚者,會順著父母一起抱怨,跟父母在語言上百分百共情,雖然心裡有一萬個不贊同。

這樣雖然老人聽後心裡舒服多了,但兒女經過疲憊忙碌的一天,原本只想回來感受家的溫暖,卻不得不被家長裡短的負面情緒所牽絆。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知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母親》裡也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但母親的樂觀,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這是一個母親對她憂心忡忡的兒子,作出的莊嚴承諾。”

家裡有一個笑口常開的正能量老人,永遠是子女們溫暖的後盾和前進的力量。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3.不要在盛怒之時,對兒女說氣話

一個家庭對兒女最深重長遠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不惡語傷人。

語言是一把鋒利的匕首,美國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子女一生的影響。”

人到中老年,社會身份在轉變,產生心理落差是必然的。難免遇到煩心的時候。人在煩躁的時候,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說一些不該說的氣話。

尤其是在和最親的人相處時,明明心裡不是這樣想的,但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總覺得要心裡的那口氣發洩出來,把對方惹怒,才會舒坦。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和兒女吵架,脫口而出“我真後悔當初生了你!”“你真沒孝心,養你還不如養條狗”“沒出息,你看別人家的XXX,哪個不比你混得好”。

口舌之快逞了,卻不知道這樣說,會給兒女造成多大的傷害和自我懷疑。

有些話一旦說出去,便覆水難收,那些話會像一把把鋼刀,刺痛人心。

泰國曾報道過一個新聞:

有一位父親看到兒子失業後終日沉迷於電腦遊戲,無所事事,於是氣不打一處來,拿來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兒子面前,並怒不可遏的說到:

有種你就別活了!

誰知就在這個父親轉身的一瞬間,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等父親回過神來,兒子早已癱倒在地上,血流一地,沒了生命體徵。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誰也不知道這個年輕人生前正經歷著什麼,失業待業,戀愛失戀,或許他也曾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淖,無數次捫心自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一無是處?甚至早已經想過自殺來了結這一切。

恰好在這個節點上,父親一句“有種你就別活了”,成為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悔之晚矣。

有些老年人會陷入迷惑,為什麼時間越久,子女越對自己築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他們的心房,我就很難再進得去呢?

因為口舌之快逞多了,對著兒女們倒是一時發洩了個痛快,卻將愛與被愛之間的情感慢慢消磨了。

人到老年,這3件事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要跟子女說,要記住了

幸福的家庭,需要好好對待愛你與你愛的人,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好好說話”的家風,是為人父母能送給兒女們最好的禮物。

因為在意,你的話語才有力量;因為關心,你的語氣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