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我是吳漾,點選右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婚姻】、【情感】、【育兒】知識。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已經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卻始終生活艱難;

彷彿被老天爺下了

“蠱”,沒有一天是順心的;

走過半生,回首過往,似乎希望達成的每件事,都經歷了重重困難,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

眾生皆苦,萬相本無。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世間之事,本就需要經歷重重艱難,一步步解決,方能達到彼岸。

其中的區別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發生在身邊的事。

正如作家白落梅所說:

“若用平和的心態,看凡間一切,簡單明瞭。”

實際上,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心態決定著一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決定事情的方向,以及處理結果。

人生的順利與否,取決於心態。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0

1

人生中,多數痛苦源於心態不好

這幾年,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再加點當歸。”

其實,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人生中,多數痛苦源於心態不好。

生活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

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學習不上心、生活不走心,淘氣打鬧,一刻也不消停,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

當被告知,這麼大的孩子,應該要培養從

“他律”到“自律”,父母不可能時刻跟在他身後時,媽媽無奈地表示:

指望孩子,你就輸了,要是孩子靠得住,還要父母幹什麼。

一個參加工作多年的職場

“老人”,抱怨工資太低,活卻越來越多,喊了好幾年辭職創業,卻遲遲未見行動,當朋友問他的“創業大計”時,他苦惱地搖搖頭:

孩子太小,父母漸老,愛人疲憊,積蓄不夠,人到中年,怎麼敢說走就走。

表面上看,的確如此。每個成年人的世界,都過得不容易。

父母焦慮孩子的成長,中年苦於上有老下有小。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不過,稍作推敲,便會發現,大多數

“鬧心”都是“自找”的。

孩子終歸要長大離開父母,父母的焦慮源於害怕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依賴,又苦於精力不夠孩子消耗。

人到中年,舉步維艱,便更應該懂得,想要做的事,要麼拼命去做,要麼牢牢抓住當下。

相信多數人都思考過人生的意義何在。

假設每天都過得如你所願,工作毫無難度,家庭平靜祥和,孩子聽話懂事,內心毫無波瀾,日復一日的數著日子過,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

人之所有不斷奮鬥的動力,在於一次次與生活交手的過程中,有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的機會,從中領悟了人生的某種意義。

實際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沒有人的生活裡,只有陽光雨露的滋潤,沒有酷暑嚴寒的磨練。每個人的生活,幾乎都是喜憂參半,甚至是憂多過喜。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活得笑口常開,有些人卻愁容滿面?

區別在於,在一個人心裡,是如何看待人生和生活的。

時常感覺人生痛苦,生活不順的人,往往是: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慾望太大,能力太小;要得太多,付出太少。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02

越想要的東西,越容易控制你

相信許多人都做過這件事:

握一把沙子在手裡,微微握在手裡時,沙子很少會漏掉,當我們嘗試收緊手掌時,沙子便會快速流失。

這便是告訴人們:越想要得到的、想要抓緊的東西,越容易失去。

有一個朋友,找我傾訴。

今年年底,單位有一次晉升機會,入選的幾個人中,朋友的綜合實力比較靠前。

按理說,她只需要儲存實力,保持成績,以她在單位的資歷、人脈和能力,不出意外,晉升不會有太大問題。

然而,她時常感到緊張和壓力,有時候,領導的一句話,她也會思前想後揣摩很久,導致她已經開始失眠、多夢,最直接的影響是,白天提不起精神,情緒自控力明顯下降,家裡家外都開始害怕她。

從客觀上講,朋友工作勤勤懇懇,現在的崗位上,也已經耕耘了接近五年,每年業績基本上保持前三。

不過,朋友有個特點:

容易緊張,尤其是遇到自己喜歡的、想得到的,特別容易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為此,錯過了好幾次機會。

大學最後一年,她本來有一次留校的機會,負責的導師找她聊過幾次,表達了明顯的意向。

彼時,她特別渴望拿到那個機會,結果,在最後考核時,由於緊張過度,錯失良機。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總是渴望

“種瓜得瓜,求仁得仁”,結果,往往是越想要,越失去,越控制,越失控。

朋友的經歷,並不是特例。

極度渴望孩子成龍成鳳的父母,深陷情網想要留住愛人的人,被事業

“內卷”無法自拔的人

……

當一個人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時,內心就會變得笨拙,容易被這些人、事、物所控制,而忘記了初心。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孩子能過上相對順利的生活;

希望留下愛人,是因為心中對愛充滿了嚮往;

渴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既是自己能力的體現,也能讓生活得到改善。

當我們被這些事所控制時,便會感受到痛苦、焦慮、不安,反而違背了初衷。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03

心態對了,一切就順了

《王陽明全集》

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

先生回答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是不是感覺有些自相矛盾?

花兒就長在那裡,看與不看,它都一樣存在,為什麼王陽明會說

“心外無物”呢?

其實,這也是陽明心學的奧秘。

正是告訴世人:心態,對人的影響。

當我們內心越在乎的東西,便越顯得重要,越重要越會情不自禁的緊握。

相反的,如果我們當他不存在,便不會那麼在乎,順乎尋常的去做事,就很難出現痛苦、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

事實上,人生在世,起落無常,好與壞總讓人應接不暇,明天與意外,誰都不知道哪個先到。

與其痛苦不安,不如坦然處之。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生活的壓力常有,如果每件事都要與之較量,最終,累的只有自己。

心累了,身體也很難輕鬆。

心寬了,身體也就輕鬆了。

當你覺得累了,不如放一下,喝幾口小酒,吃喜歡的美食,抑或是,旅行、散步,讓自己的身心騰出空間。

人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並不是因為一時一地的得失,而錯失了全域性的成功。

反而是,將自己禁錮於一城一池,才會錯失全域性。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心態。

摔跤時,你可以感受到痛,也可以看到是坑;

只有痛,便不敢再往前走;看到坑,便知道不足在哪裡。

心態對了,一切都順了

挫折時,你可以感受到難,也可以看清人性、突破自我;

只有難,便難如上青天;看清人性和突破自然,便能從黑暗找到光。

失去時,你可以感受到撕裂,也可以看看手裡還有什麼。

只有撕裂感,便會持續痛苦;看到手裡擁有的,便會珍惜擁有。

境由心生。

你怎麼看生活,生活就怎麼對你。

我們無法選擇來時的路,卻可以把握自己的內心。

心態不好,處處不順;

心態好了,事事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