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作者:渡蘭君

沈從文說:

“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

深以為然,世事紛紛擾擾,看似很重要,其實多數與己無關。許多時候我們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不善於獨處。

怕孤獨,所以加入各種群體,陪著笑臉說言不由衷的話,熱鬧了一時,人散後卻是一場空虛。

獨處不是壞事,它比合群更重要,是我們每個人在這世上,都必須要學會體驗的東西。

夜讀丨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不少人都聽過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某一天,一個樵夫與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一邊放羊一邊發呆,於是拉著樵夫聊天來打發時間。

樵夫停下來和牧羊人一聊就是一整天,等到夜晚,羊吃飽了,牧羊人回家,樵夫卻空手而歸。

樵夫回家後被家人罵得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話。

他妻子說: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與其刻意去攀關係,不如沉澱自己。方向不對的人,越用力只會離得越遠。

有的人以人脈廣為榮,哪怕遇見道不同的人,也非要深交一二,賠進去大量時間,到頭來還是各奔東西。

與其濫交朋友,不如一個人獨處自在。

獨處不是壞事,圈子不同,犯不著強融,做真實的自己,好過在人群中違背自己。

仔細想想,我們將太多時間留給父母、親戚、朋友和同事,卻鮮少認真問問自己“我是什麼樣的人”。

獨處,正是一個人認識自我,看清真我的時刻。

夜讀丨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獨處,是你升值的時期

歌德說:

“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美國作家梭羅曾放棄一切,獨自一人在瓦爾登湖隱居,將自己所有的獨處時光宣洩在筆墨上,創造了《瓦爾登湖》這一經典的散文集。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每天獨自在書房待6個小時,或是一個人到附近樹林散步,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光裡,創造了《物種起源》一書。

我國著名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更是在鋃鐺入獄,遭遇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重創後,用了14年時間,創造了被後世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獨處是一個人大腦最清醒的時候,這不只是文人學者創造經典的時刻,更是每個人自我提升的黃金時期。

蔣勳在《孤獨六講》開篇寫到: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無論到什麼年紀,我們都離不開對自我的思考,離不開獨處的時光。

青春獨處,想著未來的規劃;中年獨處,想著人生的意義;老年獨處,回味過去的點滴。

一個人獨處的時光,決定了他當下、未來的生活質量。

夜讀丨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人群,是人的墳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裂縫,任憑熱鬧中如何推杯換盞,彼此傾訴,都無法填補。

曲終人散,落寞中,終歸要一個人品嚐散去留下的滋味。

深層的狂歡,應該是內心的豐滿。遠離人群,成為自己的神明,在尋常的小屋裡,獨自品茶、看書,關心四季變化,留意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懂得獨處,才能避免心的“慢性死亡”。

有一位80後畫家,叫張二冬。

為了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他在終南山租下了一間老宅,拆牛棚、刷牆,把老宅改造成喜歡的模樣。

張二冬在院子裡種菜,養雞養鵝,遠離人群,遠離浮躁的城市,把生活過成了詩。

他曾出過幾本書,從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他在山上與自己為伴,享受內心孤獨時的那份從容和淡定。

當一個人開始享受內心的孤獨,開始一個人獨處,他就真正讀懂了自己。

人群中的每個人是渺小的,他們只會覺得世界很大,遙不可及;唯有一個人獨處時,雖一人一室,內心卻很充實,彷彿擁有了一個世界。

夜讀丨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有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看慣了聚散離合,品多了人走茶涼,慢慢就會放下過去渴望的熱鬧,開始追求一個人的時光。

高質量獨處,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特立獨行,而是為了讓自己內心充盈起來,更好地愛自己。

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作者:渡蘭君,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渡蘭(ID:dulantea)。用美文,做你心靈的擺渡人。】

編輯:徐驍驍

監製:駱之明

夜讀丨濫交朋友,不如獨處

日本,傳來壞訊息!

華盛頓鳴鐘哀悼!

“85後”美女副縣長被查,曾任電視臺臺長

這國向世界求援!

美媒沉痛宣佈!

10人全部遇難

送別!“人民藝術家”秦怡辭世

感謝陪伴,道聲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