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走進手術室時晨光熹微,離開時已是華燈初上,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愛強教授帶領團隊,又披星戴月地完成了一臺長達10個小時的超長手術。

脫下手術衣,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猛喝了一通水——作為主刀醫生,他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滴水未進,更別說吃飯、上廁所了。

一臺超長手術中,手術室裡會發生什麼?

如何保證患者的安全?

哪些“規矩”讓剛入醫院的萌新一臉茫然?

哪些“內部梗”只有業內人士聽得懂?

……

今天,讓我們跟隨董愛強教授團隊,一起來揭秘超長手術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01

什麼樣的手術可能長達十小時以上?

據查,歷史上最長的手術是一臺持續96個小時的卵巢囊腫切除術。

1951年,芝加哥一所醫院的醫生為一名女性患者切除卵巢囊腫,由於囊腫內液體引流速度極慢,每分鐘只能引流液體約120滴,最終花了96小時才完成這臺常規的婦科手術。

董愛強介紹說,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手術的整體時長在不斷縮短,

“我們心臟大血管外科的手術一般耗時3-5小時,特別疑難複雜的可能會達到10個小時甚至以上。”

其中,典型的例子是胸腹主動脈瘤血管重建手術

這類患者的動脈瘤從胸部延伸至腹部,累及胸主動脈、肋間動脈及腹主動脈內臟諸分支,有發生可致死性動脈瘤破裂的危險。

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生需要將病變血管及其分支一點點遊離出來,再替換上人工血管,看上去彎彎曲曲的血管拉直後可以達到1米多長,所以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風險也極高。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董愛強教授手術中

普通的心臟大血管手術一般配備2名手術助手,但

胸腹主動脈瘤血管重建手術至少需要3名

,一助、二助、三助按照固定位置站好,協助主刀醫生完成一臺複雜的手術。

02

沒錯!

大男人也要穿“黑絲襪”

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孔敏堅

是董愛強得力的一助,他和其他2名助手一起完成切皮、開胸、關胸等步驟,而遊離和重建血管等關鍵步驟,還得由主刀醫生親自出馬。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術前,

孔敏堅特地在手術衣里加了一件防水的圍裙

,因為這臺手術預計出血量相對較大,灌注液混雜著血液會在不經意間滲到手術衣中。

“以前不穿防水圍裙,最裡面的短褲都會被浸得溼透、報廢,太費短褲了。”孔敏堅笑說。

手術過半,時間也到了飯點。

一臺長時間的手術,

醫護人員是如何補充能量的呢?

原來,除了臺上的手術醫生和器械護士,其他醫護人員都會有其他人來暫時接替手上的工作,手術助手、麻醉醫生、體外迴圈醫生、巡迴護士等

輪流吃飯

,就餐點就設在手術樓內部,十分便捷。

而主刀醫生和臺上的器械護士,卻絲毫不能有鬆懈。手術全程10個小時裡,他們幾乎一步都不能離開手術檯。

站久了,大量血液、乳酸等代謝產物堆積在小腿,一天下來會感到小腿很酸脹,人也特別疲勞。長此以往,容易出現血液迴流不暢,甚至靜脈曲張的問題。特別是這種需要長時間站立的手術,站久了腿會發麻,一場手術下來腿會變得很沉,走路都僵了。

因此,不少醫生都會在術前穿上彈力襪,在手術過程中會稍稍動一動腳。

一場幾個小時的手術做下來,穿不穿彈力襪,感受差別很大。

因為彈力襪顏色有黑色的,所以醫生們都會戲稱為

“黑絲襪”

“有些人覺得我們一個大男人穿‘黑絲襪’很新奇,其實我們自己已經習慣了,大家都這麼穿。”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笑著對錢報記者說。

器械護士徐穎說,一臺手術一般會配備2名護士:器械護士在臺上和主刀醫生打配合,一般不下手術檯;巡迴護士是“大總管”,統籌安排手術室的物資和人員調配,如果是特別複雜的手術或者長時間的手術,麻醉手術部護理團隊還會額外安排護士配合手術、換班,保證患者安全,保證手術正常進行下去。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長時間站立的主刀醫生和器械護士,一臺高度緊張的手術下來往往手術服溼透,身心都經受了巨大的考驗。所以他們練就了一些絕活,比如在手術間隙隨便找一個椅子一秒入睡。

超 長 時 間 的 手術,

醫生真的可以不吃不喝嗎?

醫生在漫長的手術過程中,

也會談天說地嗎?

……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愛強說,不管手術時間多長,主刀醫生都要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尤其是進行到關鍵步驟時,大家都各司其職,認真專注。

但有時候為了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手術室裡也會時不時播放一些鋼琴曲。

而手術順利時,醫護也會聊一些段子,有利於在超長時間超高強度的手術過程中,大家能始終振奮精神,並增加互相熟悉度,讓配合更默契。

03

10個小時不吃不喝,會不渴不餓嗎?

“有的人很好奇,我們10個小時不吃不喝,會不渴不餓嗎?”

董愛強說,主刀醫生對這種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節奏已經習以為常。

“在超長時間手術之前,我們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說少喝水,吃飽肚子。不過在手術檯上身體和精神都高度集中,有時候也會餓得特別快。但其實一旦進入狀態,別的事情也都忘掉了,肚子也就不餓了。”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等手術結束,往往已經過了飯點。為此,浙大二院後勤膳食中心特別開設了24小時食堂,董愛強會帶上團隊去那裡好好地吃頓“大餐”。而所謂的大餐,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多加一份滷雞爪、滷牛肉。

匆忙填飽肚子後,團隊成員又繼續投身工作:病房查房、查閱資料、準備下一場手術……這便是手術醫生的日常。

04

這張舒服的“老闆椅”為什麼不能隨便坐?

在手術室中,總有那麼幾張椅子,有它專屬的主人。

主刀醫生是整臺手術的關鍵人物,不過大多數時候他們是站著做手術,在心臟大血管外科的手術間,麻醉醫生和體外迴圈師通常有自己固定的座椅。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胸腹主動脈瘤血管重建手術創傷大、出血多,

麻醉手術部何偉副主任醫師

要負責充分供氧、及時輸血、維持迴圈及呼吸功能,從而確保患者術中生命體徵平穩,並在術後平穩甦醒。遇到緊急情況時,他就是現場搶救的總指揮,爭分奪秒發出果斷、精準的搶救指令。

體外迴圈師是心臟外科手術中特有的崗位,當病變血管及分支被切斷時,患者的體迴圈就缺失了。這時候,

體外迴圈師、浙江省體外迴圈學會主任委員徐嗣衛

就要及時建立起體外迴圈,保障各個臟器的供氧,以免臟器功能受損。

他的椅子被團隊戲稱為“老闆椅”,不僅有舒服的靠背,還可以360°旋轉。

徐嗣衛解釋說,因為體外迴圈師在建立好迴圈後,幾乎全程都要坐在椅子上密切監視體外迴圈儀,所以才能坐大家都眼饞的“老闆椅”。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雖然這把椅子上貼著“體外迴圈師”的標籤,但手術室有一些萌新並不知道這個“潛規則”,有時候實習、規培、進修的醫生和新同事會不小心一屁股坐上去。

這時,邊上的醫護人員就會提醒:

這個是體外迴圈師專屬的椅子,不同椅子對應不同崗位,不同崗位對應不同職責。

特別是重大、疑難的手術,手術中需要團隊默契的配合,做好緊急預案,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才能有條不紊地配合、應對,不會亂套。

“我們是教學型醫院,這些實戰中的小細節重要程度不亞於專業知識,所以一定要讓這些萌新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維護患者安全’的概念。”徐嗣衛說。

05

超長手術期間,醫生會聊天開玩笑嗎?

一邊“開膛剖肚”,一邊討論不一定與本場手術相關的各種問題,這是外科手術醫生工作的常態和真實寫照。

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段子:

手術的時候醫生如果在聊天八卦

表示手術很順利;

如果手術醫生一言不發表情嚴肅

則說明手術遇到了難題。

真的是這樣嗎?

董愛強說,像胸腹主動脈瘤血管重建手術這種高難度的超長手術,醫護人員是會在病人情況穩定的情況下,聊聊天講講段子,甚至扯扯八卦,調節氣氛。“不過一般是在手術準備階段,或者關鍵的手術步驟完成了,醫生們緊張的狀態放鬆了,會隨便說說話,甚至開個小玩笑。

作為主刀醫生,握著手術刀的時候會盡量避免情緒化,精神需要高度集中,所以在手術關鍵步驟主刀醫生很少會分心。

「揭密」一臺超長時間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手術中,主刀醫生的情緒奠定了整場手術的氣氛。董愛強坦言自己也是從小醫生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所以有時在手術中會和團隊成員說說題外話,有利於醫護之間相互熟悉,配合起來更加默契。

其實不少醫護人員都是隱藏的段子手,只不過他們的內部梗,同行聽完很有共鳴,而外行可能一頭霧水。

比如,在骨科手術間,有時會聽到一句興奮的叫聲,

畢業照終於完成了!

原來骨科手術間都會配備X光機,方便手術醫生在調整完鋼釘鋼板後拍片確認植入物放入位置或者角度是否合適。但有一些特別難以調整的位置,需要反覆多次拍片確認最終位置。所以

很多醫護人員會將最後一次拍片調侃為拍畢業照,意味著這次調整完拍片確認之後,手術就差不多了。

除了段子和八卦,有些手術室還自帶BGM(背景樂)。

徐穎護士說,心臟大血管外科的手術一般難度較大、節奏緊湊,沒有放音樂的傳統和習慣。但肝膽胰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五官科一些醫生,會讓護士放一些鋼琴曲,有利於術前舒緩患者的緊張情緒。

—END—

文 | 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

圖 | 部分源於網路

稽核 | 陳國忠 董愛強

責編 | 浙大二院龍泉分院 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