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 悟人生》

初讀《三國演義》,彷彿只是寫家國大事,反覆通讀幾遍後更覺得還有世道人心。從亂世雲湧的眾多人物中品味出:一個人的命運都藏在自己的性格里。有的人胸懷寬廣,在亂世中最後成為梟雄;有的人寬厚大氣,終得保全;也有人放縱脾氣,最後落得悲慘的結局。綜觀曹操、劉備、袁紹為代表的各路人物,作以簡單的分析,不難看出從登場到落幕之間,命運早就書寫。

曹操:成在大氣 胸懷寬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首詩道出了曹操一生志存高遠,格局高大。雖出身宦官養子之後,被人看不起,但他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以寬廣的胸懷去應對動盪的時局,從驍騎校尉到進爵魏王。其成功秘訣就在大氣。官渡之戰取勝後,曹操曾在袁紹軍營裡搜出有人與袁暗通私信,便有人給曹進言:將私通人收而殺之;而曹卻說:“袁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讓他人乎?”,於是曹_根本沒看書信,就立即命人將信全部焚燒。正是曹操處事的大氣,才在亂世中聚攏人心,成就了後來的霸業。

劉備:贏在和氣 寬厚仁義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劉備能從地攤小販到集團老總。他的優勢就是和氣。雖出身漢室後裔,卻家境落敗,只得以織蓆販履為生,曾幾度寄人籬下,但他為人寬厚仁義,與人為善,最終草根逆襲在成都稱帝。劉備有一軍師徐庶,因憂母親安危,幾次請辭。因徐庶計謀過人,又知曉很多軍秘,這時有人勸劉不能放徐走,但劉備仍然選擇成全;劉和氣待人,善解人意,讓徐庶很感動,不僅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而且徐到曹營後也未獻策。後來劉備去請諸葛亮,前兩次都未見到人,張飛、關羽很生氣,但劉卻不抱怨。第三次去時諸葛亮還在睡午覺,劉仍不打擾,只是靜靜地等候,正因為劉的誠意與和氣,三顧茅廬才請到諸葛亮出山,從此逆風翻盤,大展宏圖。

袁紹:敗在脾氣 外寬內忌

三國群英中,若論出身最好的當屬袁紹。名門望族,四世三公。因此在討伐董卓時,被推舉為聯軍盟主。但袁色厲膽薄,好謀無斷,總是愛發脾氣,導致眾叛親離,鬱鬱而終。官渡之戰袁由強變弱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最不該離開的關鍵人物許攸出走。當許攸截獲曹操的催糧書信後,勸袁紹夜襲許昌,但袁不聽,反而認定許攸是曹的奸細,並呵斥許退下。許攸不得發出:“豎子不得與謀“後投奔了曹,並向曹操洩露了重要軍機。袁紹亂髮脾氣,自食其果。

綜上所述,一個人發洩脾氣是本能,能控制脾氣才是本事;遇事不慌,做事不亂,自然事有所成;和氣待人是一種修養,天和風雨順,地和五穀豐,人和福祿增,家和萬事興。為人身有和氣,能通曉仁義,自然無往而不勝。為人大氣,胸懷處世大度,自然就能博採眾長,終成大器。因此,人生在世只有時刻懷一顆謙卑之心,才能容得下別人,看得清自己,成得了大事。

(寫於壬寅虎年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