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小區,你會讓孩子與保安打招呼嗎?丨養兒育女

“平日進出小區,你會讓孩子與保安打招呼嗎?”

因為興趣,近些年參加了多個讀書班,其間圍繞國學經典與親子關係,曾經在多個不同場合,當面請教過一些家長如是問題。

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會的,也有說不會的;還有反問當下進出小區都是車來車往,為何要特地降下車窗多此一舉,為何一定要孩子去與保安打聲招呼……

顯然此“打招呼”,並非什麼細節決定(人生)成敗論斷,但若站在提升親子關係、建設幸福家庭的角度看,其中所折射出來的思維理念與行為方式,仍值得做家長的深思與反思,尤其在老齡社會共同關注養老孝老的當下,因為,父母老了,也是“孩子”,也是弱者。

進出小區與保安打招呼這樣的日常小事,言行展現的是你我他待人接物的一種心理寫照。

我們自古崇尚“來而不往非禮也”。如今居住在石屎森林裡面的男女老少,每天進出小區,必定繞不開保安這個關口。時下住宅小區保安值班行為也愈發規範,對進出居民一般都要問個好或敬個禮。而進出小區的你我他,對此是理所當然視而不見,還是有來有往回之以禮?

天天進出小區與保安打招呼,首先揭示的是“如何對待自己”,在沒有任何強制外力苛求,也沒有任何眼前收益誘惑的情況下,每天進出小區能夠自覺主動與保安打招呼,要麼來自內心的“我願意”,要麼源於心底的“我需要”。其次揭示的是“如何對待他人”,毋庸置疑的現實是,儘管年年都有勞動節,都有勞動不分貴賤高低的宣教,但相信類似“保安職業低人一等”的群體潛意識仍然根深蒂固。因此,進出小區能否與保安打招呼,即便隔著車窗向保安笑著揮下手,言行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態度、一種修養。若再往深層一點思索,潛意識裡所揭示的,也是一個人自幼有沒在心田上播撒善心種子的外在表現。

以前聽省城老友多次說過,偶爾雨天路遇城中村婆婆挑擔賣菜,老友會與孩子一道將婆婆擔子裡的瓜菜全數買下來,與孩子一起揹回家,再讓孩子去分送給樓上樓下左鄰右里。老友說,這些看似小事,只要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它一回,可能勝過送孩子去讀菜根譚念弟子規百千回。這緣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孩子進出小區與保安打招呼……這些都是凡人的後天習得性行為,需要孩子學習,需要家長引導,需要家長訓練,最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假若家長進出小區都對保安不屑一顧,又豈可奢望他讓孩子與保安打招呼?

還有,依照時下熱衷的結果導向行為方式選擇,日常進出小區與保安打招呼,既是個“事”,就有過程也有結果,過程就是外在的禮數,結果就是內在的禮貌。家長言傳身教,孩子潛移默化,進出小區會與保安打招呼,顯然也是教導孩子感恩、孩子學會感恩的一種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長此以往,結果大機率是孩子懂禮貌有禮貌,至少可以做到古人所言“七施”之言施(好話待人)、顏施(微笑待人)、眼施(善眼對人)……

其實,環顧前後左右,但凡懂禮貌有禮貌的孩子,也不難看出他們常常更加自信、表達能力更好,也更受人歡迎。而孩子懂感恩有禮貌,將來面對日漸衰老日益衰弱的家長,敬老孝老與否,也就是順理成章的因果事兒了。

日常進出小區讓孩子與保安打招呼,除卻孩子自身成長之外,排名第二的受益方非家長莫屬。反觀這些年線上線下隨處可聽智商高不如情商高的各種論調,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情商高,實際上就是會說話,說話會讓人舒服。進出小區讓孩子與保安打招呼與否,自幼是否培養孩子對上以敬對下以慈的禮貌習慣,生活中,大門都是開著的,只是做家長的你有沒有去推開而已。因為,千百年來,我們既有“莫以善小而不為”的古訓,還有“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子曰。

(作者為廣東中山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退休人員)

•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之“養兒育女”,歡迎來信分享為人父母師長的你在孩子成長路上經過的風景和領悟的道理。投稿郵箱:nfzmreaders@163。com)

藍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