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的現實意義

這篇文章不會過多地採用隱晦深奧的語言對“無我”的概念進行解讀。因為在還沒有頓悟的基礎上談悟道,就如井蛙語海,夏蟲語冰,一頭霧水。

“無我”的現實意義

“無我”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我”沒有了,剩下的又是什麼呢?

“無我”不是一種具體的形式,它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某種形象的消失。

它更多的是指一種心理概念,一種意識狀態,一種對生命和人生不同以往的信仰。

“無”在此處的意思指:消失、排除、放棄,是需要你對一個習以為常的認知做出顛覆性改變才能呈現的狀態。

佛家對此解釋為:

性空、空性!

這個習以為常的認知就是“我”。

這個“我”不是興奮之餘高呼的“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中的我,更不是那個人人都在找尋的“真我”。

“真我”在本質上來說,一直都是完整和圓滿的,而“無我”中的這個我需要賦予其很多內容才會形成一個圓滿的概念。

拿圓滿來說,它對“真我”而言是一個事實,即佛家所講的“本然”;對“無我”中的我而言,圓滿與完整是他無比嚮往卻永難達成的願望,說這個願望是一種幻想也不為過。

對這種表現,道家稱之為“可欲”。

我們可以把“無我”中所指的我視作“假我”,它與“真我”是並立存在的,但是它要比“真我”更活躍。

它有多麼活躍呢?

活躍到它可以代表你的一切,活躍到你可以為它死去活來。

以這個“我”為中心,人生的一切問題都是無解的,它就像一個陳舊的作業系統,無法相容其他更高階的版本。

假我最顯著的特徵是:

永不滿足,總是充滿缺憾與危機感,認為隨時都會遭受威脅

“無我”的現實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因它的特徵而引發的防衛模式通常會產生以下幾種表現:

1、由於對圓滿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所以,失落、焦慮會成為主要情緒。由於始終體驗不到滿足的滋味,慾望與現實之間產生的落差就帶來了綿綿不盡的痛苦感受。

2、他人無意識的行為極易引發自己的抗拒情緒,感覺“我”被冒犯、被藐視、被孤立、被欺騙,人際關係因此難以產生有效的溝通。

3、現實生活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內心的不安與恐懼,即使是一件好事,在淺嘗短暫的快樂之後,很快就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之中。

4、由於假我是完全面對外部世界生存的,所以,在它無力應對問題時,就會習慣把負面情緒引發的痛苦歸疚於他人、社會、環境、上天。

5、對過往念念不忘,對未來嚮往又恐懼,對當下喪失信心。

從上面的內容不難看出,“假我”是一個矛盾體,它既想得到又怕失去;看似慾望不大卻總想擁有更多;好像無所不能卻又處處無能;明明活在當下卻時時嚮往未來;相信未來會更好卻又怕未來發生壞結果……

這就是那個“假我”為什麼會苦不堪言,累喘吁吁的原因。

一旦把外部事件與“我”聯絡起來,各種不同的情緒就會產生,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聽說一輛車被盜了,你會毫無感覺,當告訴你是你的車被盜時,情緒瞬間就被喚起。

“無我”的現實意義

“無我”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無我的現實意義即簡單又幹脆,既然那個需要無數內容才能成就的“我”化做一種虛無,那些內容隨之也將化作泡影。

如果把這些泡影比作夢境的話,把夢境當作真實且執著不放便成為一個笑話……

做到“無我”,所有引發你不堪情緒的人和事都將無法影響到你——我都不存在了,你們又幹我鳥事!

《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以前風吹草動都會引發情緒的強烈波動,現在即使天塌地陷也不過是一場噩夢,是夢終會醒來。

除非選擇裝睡!

從夢中醒來會看到什麼?選擇“無我”還剩下什麼?

從夢中醒來會看到,無論美夢還是噩夢,不過都是在大腦中產生的幻覺;“無我”之後剩下的就是你。

以你之心,靜觀所思所想所做所見即可,它們都將是夢幻泡影,過眼雲煙……

“無我”的現實意義

“無我”之後怎樣面對生活?

生活仍然會繼續,只是變得相對輕鬆。

那些“假我”所需的內容依然會在“真我”的意識之下進行,只不過現在把人生負累換作生命體驗,順勢而為。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駐,而生其心。

“真我”無須抗拒任何事情的發生,包括自己的妄心雜念,但是要讓它們如酒肉一樣穿腸而過不作停留,它自會如如不動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