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意義感,賦予生命存在價值,是遠離空虛和孤獨的最好辦法

魯迅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

而法國心理學家羅洛·梅說,敢於直麵人性中的惡,這本身就是一種善。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的生活節奏被無形地帶快,因此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被掏空或棄用的感覺,空虛、寂寞、無聊,甚至焦慮抑鬱,成為生活的常態。

社會看似在進步,其實日光之下無新事。相比以前,很多都是形式上的變化。外在的現象迷惑人的心智,隱秘的生存困境令人擔憂,人的心理心靈問題正趨於惡化。這些事關生命質量的課題跟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培養意義感,賦予生命存在價值,是遠離空虛和孤獨的最好辦法

科技飛速發展,工業文明前所未有的繁殖,但人和人性依然沒能充分地發展,自由的實現仍然很難。人性異化、自我催眠或逃避、順從他人喪失自我個性、缺乏直面自己的勇氣等等,這些令現代人感到無比焦慮的問題可能將長期存在。

以前,哲學詩畫曾說過一句話: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就是死亡。

當生命臨終,回想自己毫無建樹的一生,我們會焦慮。想到自己曾犯下的錯和錯過的美好,我們會焦慮。尤其是一想到自己會死,每個人都會死,這種由死亡帶來的恐怖和無意義感就會直線飆升。

人性之所以會出現惡,部分原因是因為死亡焦慮。

培養意義感,賦予生命存在價值,是遠離空虛和孤獨的最好辦法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人心複雜,善惡交織,人處於龐雜的社會之中,念頭和想法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因此不存在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唯一存在的只有一是一地的惡或一時一地的善。也就是說,在不同情況下,善人會變為惡人,惡人也會變為善人。

中國哲學家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前提是培養好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每個人都天然具有的本性,只要培養維持好,就能遠離惡。而荀子看到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因此他反對人性本善,提出了人性本惡,主張用善和法律來壓制懲戒惡。

關於人性是善惡,哲學詩畫認為除了本性之外,後天的認知更重要,是善是惡取決於你怎麼去理解和對待。人的善惡觀不同,對善惡的理解不同,其在對待生命意向、個人命運、生活態度、存在意義等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每個人都會死,都要死,這種死亡威脅會產生一種類似惡的焦慮,即我們內心會出現一種潛意識,它告訴我們:生活沒什麼意義,到頭來還是要死去,所以要及時行樂,哪怕這種行樂損害他人,危害世界。

抱有這種想法,很多人會作惡,人的空虛感也由此而來。

培養意義感,賦予生命存在價值,是遠離空虛和孤獨的最好辦法

死亡焦慮感強的人對價值和意義非常敏感,一旦確立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會用它來對抗死亡焦慮。否則,死亡焦慮會把他打倒,讓他淪為慾望的奴隸,變為一個生命的空殼。

對於人性中的惡和焦慮,羅洛·梅有著獨到的理解,他指出當理性與感性相互衝突,當良知與利益無法調和,就會產生焦慮,惡也會逐漸顯現。一個人過於理性,會導致感性缺失,而人的尊嚴和價值在成大程度上跟感性相關,因此現代人很容易會走向人格分裂。當人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受到現實事件的衝擊,就會產生空虛和孤獨,這是現代人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在。

空虛、孤獨、愛的能力的缺失、與自然關係的剝離、內在的異化或退化、人與人關係的惡化等等,這些是現代人的基本精神特徵,也是人性惡的根源。培養存在感、意義感,理解並賦予生命以存在的意義,是目前為止去除惡、遠離空虛和孤獨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