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的“夷夏之爭”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就長期與儒、道兩家處於競爭之中。佛教傳入之前,儒、道兩家也是爭得不可開交的,但自佛教傳入之後,兩家便罷兵言和,一致對外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他們競相進入中原建邦立國,在北方先後出現了十六個較大的胡人政權。而東晉、宋、齊、梁、陳雖然偏安南方,仍被奉為中華正統。在文化上,北方的“五胡”無不信奉佛教,推動了佛教在北方的大發展。而各國急劇動盪的社會變化,也引發了底層民眾對佛教的興趣。外來佛教的各種思潮和典籍大規模湧入了華北地區,同時也影響到了南方。於是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短兵相接,引發了涉及面非常深廣的論戰。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的“夷夏之爭”

佛教在東漢傳入之初,曾用道家思想來詮釋佛教教義,稱之為“格義”,站穩腳跟後才逐漸反對格義。由於佛教強調的畢竟是出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入世精神相違背。所以從三國時期開始,佛教與道教就開始了爭論。佛教主張有生必有死,以“無生”為理想。道教主張厚生長養,以長生不老為目標,抨擊佛教是“修死之道”。道教還指責佛教違背中華禮儀,敗壞人倫。佛教則認為道教把男女合氣(陰陽採補)作為成道的手段,也是敗壞人倫。

而對於儒家提倡的仁義剛常、孝親祭祖、奉上敬王,佛教從沒有直接反對,甚至主動支援儒家的倫理綱常學說,倒是儒家時不時地對佛教進行批判,而佛教只是一味地辯解,很少表露出對儒家的不滿。

但在東晉之後,隨著佛教的發展壯大,他們不但對道教,而且對儒家的思想也公開貶斥。僧肇每以老莊為心要,但認為比之佛教“猶未盡善”。慧遠聽道安講《船若經》後,便認為“儒、道、九流皆糠批耳”。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的“夷夏之爭”

到南北朝,佛教想在包容儒道的前提下以佛為主。而儒、道兩家當然是不甘心放棄自己的文化正統地位。於是三教鼎立的局面形成,引發了三教異同的爭論。爭論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夷夏之辯”。

從西周開始,中國就以地域的“夷”“夏”來區分中外的文化價值觀。

以華夏為貴、夷狄為賤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對古人來說,華夏代表著先進的文明和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先進區域,而夷狄則代表著野蠻和落後。當佛教要傳入中國時,必然要面對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西晉時期,道士王浮與沙門帛遠辯論佛、道兩教的邪正。王浮據《後漢書·襄楷傳》提出老子入夷狄化為浮屠,並用一本《老子化胡經》宣稱老子同尹喜西出流沙,在天竺傳經授教,教化胡人。王浮以此論證,中國人向來是以夏變夷,豈有以夷變夏的?

帛遠則譏諷《老子化胡經》是一部偽經。

十六國的趙國皇帝

石虎對西域高僧佛圖澄非常尊崇,曾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要求朝中大臣輪流給佛圖澄抬轎,以示尊重!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的“夷夏之爭”

著作郎王度等人向石虎提出抗議,認為君王祭祀天地神靈,都是有典章制度可遵循的。佛產生於西方,是一個外國神,不是中華本土的,華夏君王怎麼能供奉一個外來的戎神?

針對王度的抗議,石虎搞了一個書面答覆,並向全國印發。石虎說,佛確實是外國之神,非華夏天子所宜供奉。但我石虎本就是出生在邊遠地區(暗示自己也是個胡人),因為天命所歸才做了漢地的天子。既然佛是戎神,那我就更應該尊奉了。以後,在大趙範圍內,誰要是信佛的,聽其自便。咱們還是實行信仰自由吧!由於石虎生性殘暴,王度等人也沒有作更多的爭辯。但華戎之辯並沒有就此結束,若干年後還會有一場更大範圍的辯論。

劉宋朝的顧歡(420-483年)鑑於當時佛、道兩家互相誹毀的情況,寫了一本《夷夏論》以判定是非。此論一出,立即激起軒然大波。

顧歡雖然是一位道士,但他卻站在了儒、道兩家的立場上來闡述自己的的立場。顧歡認為,佛道同源,道在佛先。道教是“和光以明近”,而佛教則是“曜靈以示遠”。華夷地域不同,人性有別,故立教應因地制宜,不能錯雜,中國只能用孔、老之教治理,佛教不適用於中國。顧歡還認為,中國與西戎水土不同,人種不同,風俗習慣也不一樣。正如鳥有鳥言,獸有獸語;華有華言,夷有夷語,道教適用於中國,而佛教只適用於西戎,中國只能用孔、老之教治理。以此排斥佛教。

針對何歡的觀點,佛教中的學者寫了大量的反駁文章,其中以宋明帝時的散騎常侍謝鎮之為代表。他認為:人鳥固殊,而華夷同貴。華夏之民是人,夷狄之民當然也是人,就不能將夷狄當非人看待,更不能視他們為“鳥獸”。且佛教和道教有優劣高下之分。佛法的特點是:“以有形為空幻,故忘身以濟眾。”道法的特點則是:“以吾我為真實,故服食以養生。”這就是兩者的根本分歧。謝鎮之批評道教長生為虛妄之說。因為三界為長夜之宅,有生為大夢之主,因緣合和的身體是不可能長生久視的。他說,“堯孔之生,壽不盈百,大聖泥洹,同於知命。”

北周武帝也曾與慧遠(不是廬山的慧遠)討論過夷夏之辯。周武帝對慧遠說佛經乃外國之法,中國不需要,所以廢而不用。

慧遠說,如果因為外國之法就廢而不用,而儒家的孔子之道出自魯國。而齊、秦、晉、楚並不屬於魯國,這些地方也應當廢棄儒孔而不用才是,為何還要用呢?其實只要有利於教化人心,不一定非得是中國土產。

到南北朝後期,佛教在夷夏之辯中取得了理論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