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底線》上線不久就收穫了很多好評,很多觀眾覺得這部劇夠接地氣,演員陣容也很強大,相比一般的普法劇,這部劇的氛圍是比較輕鬆愉快的。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最好的一點是這部劇敢拍,居然把2016年轟動一時的江歌案,搬上了大熒幕。

但成也在此,敗也在此。自14集播出後,很多人開始不滿江歌案翻拍的不盡人意,豆瓣的高贊評論就是讓編劇不會寫就不要搬進來。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這是發生了什麼?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江歌案。2016年,江歌在自己住處家門口被“閨蜜”的男朋友殘忍s害,作為“閨蜜”的劉鑫將大門反鎖,阻擋了江歌的生路,事後還撇清自己。江歌的母親獨身一人前往日本,那麼多年一直在為女兒維權,尋求公道。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在原案件裡,江歌的母親是一個很偉大的存在,她更加證明了“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但是在電視劇裡,將一直維權的母親變成了丈夫,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改編成這樣?按照原來的寫宣傳一下母愛的偉大不好嗎?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近年來,真實事件在影視劇被廣泛的應用,

因為真實事件更容易讓觀眾融入劇情,也能透過真實案件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思考。

就像是韓國電影《熔爐》上映後改變和完善韓國的法lv,這就是真實案件影視化的好處。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真實案件要上映,就要經過改編了。可能有人疑問為什麼要改編?真實還原不好嗎?

因為真實事件涉及隱私權和名譽權,以及案件的一些細節是不便向外透露的,所以影視劇要取材必須要透過加工,改編才能上映,否則容易侵權。

在看這類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劇和電影時,經常聽過一句話就是,最怕就是“真實事件改編”,現實遠比電影更加的黑暗和恐怖,

因為編劇要考慮到觀眾的承受能力和稽核的制度,所以“美化”了。

就拿愛爾蘭的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房間》來說,原型故事在當地是轟動一時的案件,讓當地的人都人心惶惶,如果把原型故事直接搬上大熒幕,會讓觀眾生理不適,況且,能不能上映還不一定,所以電影改編是一件好事,既保留原案件的核心,也讓整個故事更加溫情。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所以真實事件影視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改編考驗編劇的實力,

改編的好是錦上添花,改編得不好就要遭人吐槽了。

汪海林認為:“真實案件改編電影首先素材本身要好,原始材料好不等於影片好,好電影在於創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如何找到情感的點。新聞案件本身故事性很強,如果編出來的東西不如原始的新聞稿件,那就失敗了,因為大家為什麼不看新聞報道要看電影,就是因為電影中有觀眾更想看到的東西。”

江歌案被翻拍,觀眾:不會寫就不要拍

《底線》江歌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多年維權的母親成了丈夫,有“歌頌”好丈夫形象的嫌疑,弱化了原案件母親的偉大,事實上,儘管不能和原案件相似,其實可以把母親這個角色換成外婆,或者媽媽的姐姐,會不會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