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說“窮人越拜越窮,富人越富”?有何道理?

古時候,人們尊崇神明,他們認為風調雨順皆是神明所助,因此會設定好時間,定期去祭拜神明。今天看來,古人的行為不免讓我們感到疑惑,特別是他們認為自身的幸運和貧富,皆是神明所致的時候。古代君王甚至會把一些戰爭的失敗,洪澇災害等認定為是老天爺在發怒,這種迷信的思想到底是何時出現的呢?現代人總結為,因為古人對“先祖”極為看重,一開始他們只是尊重祖先,後來前輩逐漸變老,孩子們逐漸長大,下一代人對隔一代的祖先更為尊重。由此就演變為晚輩祭奠長輩,長長輩,長長長輩,最終演化為祭奠神明。因為這種信封思想逐漸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宗教信仰也漸漸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新的信仰。

佛教,被人們定義為最適合寄託思想的宗教,在歷史長河的沉澱中,它已經與中國文化緊密的聯絡在一起,成為我國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意義重要到,大部分人已經會透過它來決定生活中的一些選擇和對錯。隨著佛教的根深蒂固,一座座佛堂拔地而起。而佛教信徒們的儀式感,就是定期到這些佛堂去燒香拜佛。古人無論貧富,遇到困惑之事,都會去找佛化解。而這部分人中,窮人所佔的比例最大,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盡人意的事情。因此,一句俗語誕生了:“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古人為何說“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有何道理?

古人為何說“窮人越拜越窮,富人越富”?有何道理?

貧富自古以來就存在,落差感從沒有被磨平過。封建時期,君王就將百姓劃分三六九等,貴族與平民的界限十分清晰。那些貴族階級的百姓,吃喝不愁,受人尊敬,除此之外還能憑藉自身的利益賺取越來越多的錢財。而那些可憐的平民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他們每日都在貧窮中掙扎著。正因如此,他們才無奈將自身託付給神明,祈求他們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

但現實是,拜佛真的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了嗎?並不是,那些真正憑藉自身能力越來越富有的人,其實根本沒時間去上香拜佛,大部分時間都在忙碌中度過。只有每日抱著僥倖心理的人,才會有時間閒下來擔心自己是不是因為冒犯了神明才會生活不幸,殊不知自己左思右想的時候,財富早已被別人掌握在手中。

很多人會直呼,這不公平!認為上天偏向那些本來就很幸運的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一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出世,這便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一出便驚豔了所有人,陳勝吳廣直言,難道富貴的人就一定比我們平民高貴嗎?儘管心酸,可陳勝吳廣的確是站在貧窮的地位上反抗,而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站在位高權貴之人的身邊,一個人,他的命運豈不是出生那一刻就註定好了嗎?不過,陳勝吳廣的起義還是給人們的心理帶去了安慰。

命運雖然有命數制約,但總會按照自己的心態發展,普通百姓也是能夠突破束縛的。而這句“富人越燒香越富”,事實上只側面的表達了,富人之所以能夠越來越富有的原因,是其出生後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殷實的家境能給這些孩子帶去完善的三觀和豐富的思想,這便是日後他們取勝的關鍵。

古人為何說“窮人越拜越窮,富人越富”?有何道理?

我們都瞭解,佛教引導人向善,宣揚因果報應,富人們清楚這一思想,於是燒香拜佛主要是為了種下善因能得善果。至於善,貧窮之人很難向善,因為他們沒有錢施捨,甚至還要依靠別人的接濟。而這時候,富人們就會開始散播他們的“善”。古時候信奉佛教的富人皆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為富不仁,他們在天災人禍前表現的善舉,救助了無數孤苦的百姓。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富貴人家在鬧饑荒的時候設定粥棚“施粥”,給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一口糧食。降低了路有“餓死骨”的機率。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富人越燒香越富”,其實是指他們燒香學到的“善”被他們運用到生活中。因此種下的善才獲得了善果,佛祖保佑他們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