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本 文 約 2900 字

閱 讀 需 要

8

min

新的一年,心無旁騖地專注於當下,朝著目標邁好每一步。

1953年美國《讀者文摘》發出了一則約稿通知: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最難忘的人是誰?

法國作家讓·喬諾——這個被認為是20世紀法國最著名的作家,應約寫了《種植希望和幸福的人》。此後這篇文章被譯介到十多個國家,並且入選我國部編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更名為《植樹的牧羊人》。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植樹的牧羊人》敘述了一個農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植樹造林,以一己之力把荒原變成了美麗的家園。

還記得課堂上學生用“慷慨無私”“默默奉獻”“堅韌”······太多的溢美之詞表達對他的讚美。但下課了,我的思想還不能平靜。總感覺這些詞語不足以表達我對牧羊人的感慨。直到想到了“安靜”這個詞。

是的,他是一個安靜的人。諸葛亮《誡子書》裡說“靜以修身”,植樹的牧羊人也許就是這樣的人。

時至新年,永珍更新,這一刻我要做一個安靜的人,創造自己的奇蹟。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安靜的人生活上信仰極簡主義

牧羊人艾力澤·布菲像幽靈一樣出沒在那片荒原。那高原上村莊成了廢墟,井水不再歌唱,一片死寂。

他一個人生活在那石頭做的房子中。這裡安靜地只有風吹在瓦上,發出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他的牧羊好像也不曾為這荒涼而哀鳴。

他的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樣安靜,忠厚,不張揚。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他有自己的農場。可他先是失去了獨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留下他一個人生活,他和羊群、小狗相依為命,平靜地看著日子一天天流走。

他選擇極簡地生活。他手邊僅有的物品,卻創造了生命真正價值。

如果你以為牧羊人只是無可奈何,被迫地過上了極簡的生活。那我們再來看“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侄》(也曾入選七年級教材)裡講的一個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富和尚一直盤算著靠更充足的物質條件去南海,而貧和尚僅憑著“一瓶一缽”就實現了富和尚幾年未竟的夢想。

極簡主義就是去除生活中的無關緊要,從而使我們更專注於最重要的東西。

安靜的人生活上信仰極簡主義,不為物慾所累,只做要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事。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安靜的人專注一件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植樹的牧羊人也許就是這樣一個“靜以修身”的人:

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內心恬淡,不求名利。

他安靜地勞作,認真地挑選橡子:一整袋子的橡子,一顆一顆地挑選,一邊數,一邊挑,直到挑出了一百顆又大又圓的橡子。

荒原上難得出現的來訪者也不會打亂他的工作和生活。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是的,真正的安靜是“心裡的”平靜,心無旁騖,沉醉在自己的事情上。

這個植樹的男人不去計較這片土地屬於誰?是公還是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

正是因為這樣一份內心的安靜,一切都不會干擾他。哪怕全世界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中。他依然堅守著自己“造林”夢,開始養蜜蜂餬口維生。

硝煙散去,他奉獻給荒原一片片茂盛的樹林。每一棵白樺樹都鮮嫩,挺拔就像少年一樣。可這“了不起的奇蹟”也不會衝昏他的頭腦,哪怕已經87歲,他還是繼續堅持植樹造林。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成為一片沃土。”他憑著自己的一雙手、一份執著,把“荒原”變成了“綠洲”。

他人的來訪、戰爭的炮火、一個人的寂寞、大家的讚譽、切身的利益······一切都不能干擾他的勞作。

安靜的人,淡泊名利。不會這山望著那山高,篤定不動搖,所以少走甚至不走彎路,所以能創造奇蹟。安靜的人,目標專一,所以比較容易成功。

賈平凹感慨:“人到中年,你會明白人一生幹不了幾件事情。”

2020年11月3日,中國宣佈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3000斤。而這世人矚目的成就背後離不開一位90歲的老人——袁隆平。這位被網友愛稱為“90後”的老人仍堅守在研究更好水稻品種的第一線,他表示,現在身體還可以,腦子不糊塗,還可以繼續工作,要繼續做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有意義的工作,要從九零後一直搞到百零後。

世界很大,袁隆平一輩子卻只做一樣事。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卻改變了世界。

勃蘭兌斯這樣描述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事向思想深處發掘的勞動和探索,忘記了現時的各種事件。他們為他們所選擇的安靜的職業而忙碌,經受著歲月帶來的損失和憂傷,以及歲月悄悄帶走的歡愉。當死神臨近時,他們會像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那樣提出請求:“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安靜的人關注當下

牧羊人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動手種樹。

似乎沒有遠大的宏偉的目標,只做當下能做的事。正是實現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狀態。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房間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乾乾淨淨,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就連那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密,幾乎看不出來。我絲毫不懷疑這個世界有精於縫紉的男人。但我一定相信這個植樹人在補補丁時一定是安靜的,他只關注手上的活兒。因為我們無數次看到哪怕最靈巧的手也會因心裡開了小差亂了針腳,破了手指。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安靜的人只關注當下。所以安靜的人不會心猿意馬,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所以他們才能做好當下的事,鋪墊出一個美好的明天。

1945年1月,一位飛行員奉命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

無法完成任務!每個人都這樣想。

第二天,飛機滑行在跑道上,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飛越荷蘭,最後飛臨德國,完成了任務。這位孤膽英雄叫做莫頓·亨特,後來成為一名美國作家。

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說自己之所以完成了這樣艱難的任務,完全是因為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那次經歷在作者65歲時被寫到文字裡,就是我們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故事裡當八歲的小孩被困懸崖,進退兩難時,怎樣才能脫險?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

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

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就這樣邁出第一步,信心大增。就這樣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達所要到的地方。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所以當成年的莫頓·亨特在執行任務時,他也這樣告誡自己。

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放輕鬆,現在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無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援。

不要想太遠,關注當下,做好當下,走好當下一步才能走下一步。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取經路程是十萬八千里?

答曰:因為取經之路正好十萬八千里。孫悟空是心猿,心之所動,一念之間便可到靈山。原來心想的事總是容易,而要取到真經非得走好每一步,能走多遠,當下這一步才最關鍵。

還記得《植樹的牧羊人》嗎?2021種植幸福,做安靜“牧羊人”

新年裡,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安靜的人,做一個“植樹的牧羊人”,收穫屬於自己的奇蹟。

-END-

文 | 夏智勇

責編 | 墨語

實習編輯 | 哥舒

版權宣告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影片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絡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