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生佛陀:笮融流徙始末猜想

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從笮融事蹟看來,敬佛之人,也未必真能放下屠刀。

笮融是漢末群雄之一,在徐、揚二州相繼依附於陶謙與劉繇。

其人性格兇殘,屢次襲殺地方長官,先後有廣陵太守趙昱、彭城國相薛禮、豫章太守朱皓死於笮融之手。

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並非笮融的嬗變與濫殺,而是他對佛教的狂熱崇拜。其在徐州任內借職務之便,興建佛塔,飾以錦繡,信徒萬人,盈滿道路。此一節,得到後世佛教徒的交口稱讚。

(笮融)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採,垂銅槃九重……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吳書 劉繇傳》

然而本文重點,不在於笮融對佛教的貢獻;而想探究笮融遷徙始末,尤其是“轉戰徐、揚,大殺地方守相”的幕後動機。

由於有關笮融的留存材料比較有限;因此權作推演串聯。讀者朋友可以自行去粗取精,不失為開拓思路的方式。

本文共 46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笮融為何投奔陶謙

笮融是揚州丹陽人。按《三國志》記載,其在鄉里“聚眾數百”,投奔徐州陶謙。

笮融者,丹楊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吳書 劉繇傳》

笮融投奔陶謙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陶謙也是丹陽人,與笮融同鄉。

陶謙字恭祖,丹楊人。——《魏書 陶謙傳》

陶謙在徐州,大搞“小圈子政治”,麾下充斥著丹陽人。

比如丹陽出身的笮融,曾出任下邳國相。下邳是徐州刺史治,重要性可見一般。

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依(劉)繇為盟主。——《江表傳》

笮融控制下邳、東海、彭城三郡的錢糧漕運,結果公器私用,大建佛塔,滿足自己的精神信仰。側面也可以看出“丹陽人”在陶謙時代的特殊地位。

(陶)謙使(笮融)督廣陵、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吳書 劉繇傳》

殺生佛陀:笮融流徙始末猜想

笮融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

又比如丹陽出身的許耽,被陶謙表為中郎將。軍司馬章誑,雖然籍貫失考,但與許耽共同掌管“丹陽兵”。大機率也是丹陽人。

中郎將丹楊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呂)布,言“丹陽兵有千人屯西白城門內……”。——《英雄記》

再比如受到陶謙寵信的“讒佞小人”曹宏(籍貫失考),被與“徐方名士”趙昱相比對,稱陶謙信曹宏而疏趙昱。從與“徐方名士”對立的線索,可知曹宏必是外州人,大機率也出身揚州丹陽。

廣陵太守琅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陶)謙親任之。——《魏書 陶謙傳》

另一位受到陶謙寵信的曹姓部將即曹豹,是笮融之後的繼任下邳國相。很大機率也出身丹陽。

注:一說曹豹出身豫州汝南,未知孰是。

張益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英雄記》

這批丹陽人因為鄉黨舊交緣故,被陶謙寵信,還掌管著陶謙的精銳部隊“丹陽兵”。

在劉備接替陶謙之後(194),作為陶謙舊部的丹陽系遂失寵,劉備轉而重用徐州門閥(下邳陳登、東海糜竺)與流寓名士(陳郡袁渙、潁川陳群)。

劉備的行為,引發了丹陽系的仇恨,他們勾結呂布,顛覆了劉備政權(196)。

(呂)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陽兵悉開門內(呂)布兵。佈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張)益德兵。獲(劉)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英雄記》

陶謙時代,是“揚州人治徐州”;陶謙死後,徐州門閥擁立劉備,欲圖撥亂反正,重奪大權;卻最終失敗,代理人劉備也被丹陽系攆下臺。

笮融為什麼殺趙昱

趙昱之死,與陶謙之死同年(194),實際發生在“劉備牧徐州”的關鍵節點。

趙昱是徐州琅琊名士,自然被“丹陽人”陶謙所不容。

由於趙昱名聲太大,陶謙不得已而任用。隨即打發趙昱去廣陵看守徐州的南大門。

別駕從事趙昱,(徐州)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後漢書 陶謙傳》

趙昱作為徐方名士,曾經多次拒絕陶謙的招募,與(徐州)彭城名士張昭如出一轍。

相比之下,張昭對陶謙更加鄙視,始終不肯出仕,為此又遭迫害。可見徐州土著對丹陽系的憎惡。

刺史陶謙舉(張昭)茂才,不應,(陶)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吳書 張昭傳》

殺生佛陀:笮融流徙始末猜想

陶謙舉張昭茂才,張昭不應

趙昱在廣陵太守任上(193-194),被流浪而至的笮融所殺(194)。

注:趙昱出任廣陵太守在初平四年(193),死於興平元年(194)。見《資治通鑑 漢紀》。

關於趙昱之死,諸書記載相異。

謝承《後漢書》稱笮融“從臨淮見討(被討伐),敗入廣陵,趙昱率兵迎戰,敗績身死”。

賊笮融從臨淮見討,迸入(廣陵)郡界,(趙)昱將兵拒戰,敗績見害。——謝承《後漢書》

《吳書 劉繇傳》則稱笮融在東海、彭城遭到曹操討伐,南下廣陵,設酒誘殺太守趙昱。

曹公攻陶謙,徐土搔動,(笮)融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融利廣陵之眾,因酒酣殺(趙)昱。——《吳書 劉繇傳》

謝承是孫權原配謝夫人的弟弟,系東吳著名史家;《吳書》是陳壽沿襲韋曜的舊文,二人也稱良史。可以說兩種記載雖然有差異,卻可以互文見義。

可以確定的是,笮融南下廣陵,是因為“遭到討伐”。但具體是遭到曹操的討伐,還是另有其人,則頗可玩味。

實際就趙昱與陶謙的惡劣關係來看,作為陶謙鄉黨兼心腹的笮融,驟然率眾南下(男女萬口,戰馬三千),趙昱恐怕不會欣然赴宴,而是應該嚴陣以待。謝承《後漢書》的記載明顯更符合邏輯。

“笮融從臨淮見討”是個關鍵線索。

臨淮即下邳,該地郡名屢易。《三國志》有大量臨淮的記載,比如魯肅、步騭等人出身臨淮,即出身下邳。

下邳是陶謙刺史治(徐州刺史治最初在東海郯縣,陶謙遷治下邳),考慮到丹陽出身的因素,笮融在下邳“見討”(被討伐),發動者絕不會是陶謙,而應該是劉備。

特別要注意一點,曹操來襲,陶謙去世,劉備接班,笮融殺趙昱,均發生在同一年,即興平元年(194)。

實際劉備接班(194),本就是陳登與糜竺的矯詔亂命,意在撥亂反正、維護徐州門閥的利益。

劉備篡奪徐州刺史(194)之後,投桃報李,對徐州豪強大肆提拔,同時壓制陶謙舊部,引發了丹陽系的仇恨,最終釀成砍殺(196)。

如果結合《吳書》的記載,可推測大致流程:

笮融因為掌管三郡錢糧(下邳、東海、彭城),轄區就在徐州西側。興平二年(194)曹操來襲(見《武帝紀》),笮融戰敗,潰入下邳(即《吳書》記載的臨淮)。

而陶謙在同年(194)死去(見《陶謙傳》),徐州門閥擁護劉備接班。劉備以亂命上臺,對丹陽系貶抑提防,甚至可能發動了武裝肅反。笮融在下邳(臨淮)遭到劉備討伐,率部南下廣陵,殺太守趙昱(即謝承《後漢書》所記載)。

殺生佛陀:笮融流徙始末猜想

興平元年(194)徐州情勢

趙昱出身琅琊,按照陶謙死後的“政治空氣”(重用徐州而打擊丹陽),無疑是親善劉備的一方。因此在廣陵設兵抵抗(陶謙舊部)笮融,戰敗被殺。

笮融的盟友薛禮為什麼屯駐秣陵

從笮融的流徙路徑,可以大致推匯出薛禮的政治立場。

笮融殺廣陵太守趙昱之後,逃離徐州,南下揚州,返回老家丹楊。

揚州被長江一分為二,江北是袁術勢力(淮南、廬江);江南是揚州刺史劉繇與地方宗帥。

在此背景下,笮融投奔薛禮,二人在丹陽秣陵縣合兵,並依附劉繇。秣陵縣即建鄴縣(東吳國都),即今南京市。

興平二年,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依(劉)繇為盟主,(薛)禮據秣陵城,(笮)融屯縣南。——《江表傳》

薛禮是笮融的故人,但其履歷記載非常怪異。本是彭城國相(屬徐州),被陶謙所逼,屯秣陵。

先是,彭城相薛禮為陶謙所偪(逼),屯秣陵。——《吳書 劉繇傳》

這無論如何都解釋不通。

因為彭城在徐州以西,秣陵卻在長江之南。更重要的是,秣陵所在的丹陽郡,是陶謙老家。薛禮被陶謙所逼,然後逃到陶謙老家居住?可曾聽聞如此怪事?

這就有必要探討薛禮“流徙揚州”的原因。

因為彭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兗州徐州接壤處),曹操與陶謙雙方在該地均有大量的交火記載。比較符合邏輯的猜想,即薛禮不是被陶謙所逼,而是難以抵擋曹操的蹂躪,屢戰屢敗(曹操曾多次屠彭城),不得不下野。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後漢書 陶謙傳》

殺生佛陀:笮融流徙始末猜想

曹操屠徐州,泗水斷流

如果考慮到陶謙與笮融的籍貫(丹陽)以及薛禮的避難地點(丹陽秣陵),那薛禮很可能也出身丹陽(其人籍貫失考)。

這不僅能解釋為何笮融要投奔薛禮,也能解釋為什麼二人依附劉繇時,沒被授予丹陽郡縣的守、令職位。這是因為“三互法”(任官避籍)的限制。

笮融為什麼助戰朱皓

朱皓與諸葛玄爭奪豫章,而笮融武裝干預。其背後反映的,是揚州二牧(劉繇、袁術)的勾心鬥角。

朱皓是漢廷所署豫章太守。興平二年(195)笮融受揚州牧劉繇的命令,協助朱皓進攻(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諸葛玄。

劉繇使豫章太守朱皓,攻袁術所用太守諸葛玄,玄退保西城。及繇溯江西上,駐於彭澤,使(笮)融助皓攻玄。——《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三》

豫章郡的歸屬有些混亂,在此簡要釐清始末。

故豫章太守周術死後,豫章成了無主之地。更方諸侯均各自任免官僚,意圖吞下這塊肥肉。

袁術方面任免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漢廷方面任免朱皓為豫章太守,與諸葛玄爭立。

(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蜀書 諸葛亮傳》

注:部分史料(如《獻帝春秋》)記載諸葛玄是劉表所署,誤。《資治通鑑》綜核諸書,亦稱諸葛玄的豫章太守為袁術所署。關於諸葛玄的政治立場與歸屬,參見我之前的“諸葛氏流徙”系列。文多不載。

需要注意的是,此時(195)的漢廷還在長安,掌舵人不是曹操,而是李傕與郭汜。他們作為董卓餘孽,與袁氏兄弟自然是敵對的。因此袁術擅署太守,長安方面自然要橫插一槓。

先談談朱皓是何人。

朱皓是東漢太尉朱儁之子,朱儁是平定黃巾的功臣,與皇甫嵩、盧植齊名。既然朱皓是忠良之後,為何要替李、郭等西涼惡賊效勞呢?

因為朱儁此時(195)仍然健在,並在朝廷充當人質。既然父親被質於長安,那兒子也便不得不死心塌地替朝廷幹活。

初平四年,(朱儁)代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明年秋,以日食免,復行驃騎將軍事,持節鎮關東。未發……長安中亂,故(朱)儁止不出,留(長安)拜大司農。——《後漢書 朱儁傳》

再說說劉繇的立場。

劉繇作為漢廷宗室,為何要派笮融助戰朱皓,驅逐諸葛玄呢?原因有二。

其一是揚州境內“一州二主”的尷尬局面,劉繇與袁術分據南北,勢同寇仇。袁術如果佔據豫章(揚州西南部),對劉繇自然是不利的。

其二是劉繇受過關中朝廷的恩惠。漢末喪亂(189)開始前,其不過是一介縣長,且已經棄官歸家。

在興平二年(194)群雄割據的局面下,劉繇被關中朝廷相中,遙署為揚州刺史,從白丁一躍而成地方大員(雖然本質是個空殼州牧)。

(劉繇)避亂淮浦(屬徐州下邳),詔書以為揚州刺史。時袁術在淮南,(劉 )繇畏憚,不敢之州。——《吳書 劉繇傳》

殺生佛陀:笮融流徙始末猜想

李傕以劉繇為揚州刺史

劉繇既然受了關中朝廷的恩惠(194),此時(195)朝廷有命,自然是要“表表忠心”的。

何況袁術一方面陰謀廢漢自立(兩年之後真的稱帝了),另一方面又與自己爭奪揚州。打擊袁術,對劉繇而言“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派遣笮融助戰朱皓,驅逐袁術部將諸葛玄,也就順理成章。

小結

本文主要透過對與笮融相關的散碎線索,進行推理串聯。

其依附陶謙、不仕劉備、襲殺趙昱等行為,無疑是因為“丹楊出身”導致的立場問題;當然,也離不開劉備改弦更張,“重徐州而輕丹陽”的政策影響。其實劉備行為的本質,就是提拔新人,同時打擊陶謙舊部,維護自己的權力合法性。

流徙揚州之後,笮融與陶謙故將薛禮,共同依附劉繇,對抗袁術。

薛禮的履歷記載,可以側面說明其“轉入丹陽”,恐怕並非是被陶謙所逼,而是被曹操所逼(攻打彭城)。如果從薛禮的“居住地點”來看,他很可能是被陶謙所保護。畢竟陶謙在危難之際,也曾想過放棄下邳,走歸丹陽。

興平元年,(曹操)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陶)謙恐,欲走歸丹楊。——《魏書 陶謙傳》

至於笮融助戰朱皓,驅逐諸葛玄,表面是三方軍閥的鬥爭,幕後卻是漢廷與袁術的鬥爭。

原因顯見,朱皓與劉繇出於多種原因,在“爭奪豫章”事件中,實際充當了關中朝廷的爪牙。側面也可看出,李傕、郭汜的政治智慧,遠不似文學演繹作品所言般愚劣。

由於史料所限,對笮融的始末串聯,暫止於此。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讀者朋友帶來些許收穫。

我是胖咪,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