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遠離故土的家”,墨爾本華人老教堂面臨拍賣引華人社群擔憂

“一座遠離故土的家”,墨爾本華人老教堂面臨拍賣引華人社群擔憂

擁有超過100年曆史的墨爾本卡爾頓區(Carlton)華人教堂本週二(6月29日)公開拍賣。歷史學家和華人社群成員對此表示擔憂。

這座現名為中華基督會救恩堂(Melbourne Chinese Church of Christ, MCCOC)的教堂坐落於距墨爾本市中心僅250米的Queensberry Street。

據悉,今年是其一百年來首次開放競買。根據地產商的說法,競拍成功的買家可選擇對原本的教堂進行整修或“完全重新規劃(totally redevelop)”。在教堂的臨近地段,已有兩個公寓樓專案獲批建造或新近落成。

訊息傳出後,一些曾經參與教堂活動的華人都感到難過。

陳月意(Elizabeth Chong)是澳大利亞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澳大利亞員佐勳章(Order of Australia, AM)的獲得者,上個月剛剛度過自己的90歲生日。

陳月意的父親陳榮享(William Chen Wing Young)是澳式點心(dim sum)的發明者。在1930年代至1970年代,他們一家都會前往這個小小的華人教堂參加禮拜。她告訴ABC中文,這間教堂在她和她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一座遠離故土的家”

“一座遠離故土的家”,墨爾本華人老教堂面臨拍賣引華人社群擔憂

圖中齊劉海的小女孩就是1934年的陳月意,當時她正與教會中的其他孩子在一起。她至今都清晰地記得他們大部分人的名字。

得悉教堂拍賣的訊息,陳月意有些傷感。她說,這種感覺“就像屬於你的一部分在逐漸凋零”。

“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我在那間教堂學到的事情,”陳月意告訴ABC。

“我想,那[段時間]教會我的是去認真地生活,盡力成為一個你能成為的最好的人。是的,那是一種人文精神。”

陳月意回憶,她和她的兄弟姐妹“都在華人教堂的保護下長大”。

“它[教堂]就像是一個遠離故土的家園。週日在那裡見到的所有人對你也都會像是家人一樣。”

“一座遠離故土的家”,墨爾本華人老教堂面臨拍賣引華人社群擔憂

陳月意的父母來自廣東四邑,對英文不甚精通。在她的童年記憶裡,父親每週都有兩天要去教堂上英文課,“當然教材就是《聖經》,” 她說。

不久後,陳月意的父親決定信仰基督教,隨後開始帶家人去教堂做禮拜。陳月意和他的兄弟姐妹也開始都在主日學校(Sunday School)讀書。

她記得,父母一直對在教堂工作的教師“非常信任和尊敬”,她們中的一些人後來也成為了陳月意一家的朋友。陳月意也相信,她和兄弟姐妹的英文名也是出自那些年輕的女教師。

在澳大利亞,教堂通常被視作嚴肅場所,進入教堂通常需要保持安靜。但在陳月意的記憶裡,Queensberry街的華人教堂卻永遠“熱鬧而歡樂”。

她也常在教堂排演話劇、合唱、組織野餐。這些活動也逐漸讓她發現了自己在創意活動中的獨特天賦。

“她們好像知道我們需要她們特別的關照,因為我們是華人,也就是‘外國人’。”

“我一直都對她們非常感激。我仍然記得她們中大部分人的名字和她們對我們的那種保護。”

今年65歲的雷美英也對這所教堂有著鮮明的記憶。在墨爾本出生的她是一名策展人,目前居住在悉尼。

她告訴ABC,她的父母分別在30年代和50年代來到澳洲,在維多利亞女王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經營生意。

雷美英8歲時父親去世。她記得,當年的香港牧師史蒂芬·譚特地帶著他的朋友到家中看望,而那位朋友就是後來知名的原住民政治家道格拉斯·尼克斯(Douglas Nicholls)。

患難時刻的溫情讓雷美英一家同年開始加入教堂活動。

雷美英說,自己的童年正值“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中期,很少有華人在公共領域活動。

而教堂中像陳月意這些自信、慷慨、受過良好教育的華裔女性就成為了當時她心目中的榜樣,也擴寬了她對自己人生的想象。

雷美英說,她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她相信,這間教堂帶給了她積極的影響。

“這所教堂讓我看到了那些更有趣的人生方向。如果我不曾去過那裡,恐怕我的人生也不會有後來的發展。”華人教堂未被入歷史遺產保護名錄

柯素菲(Sophie Couchman)是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的榮譽學者,曾為澳華歷史博物館工作。

她告訴ABC中文,Queensberry街華人教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從建造之初就開始為華人佈道。

“[這個教堂的]目的是讓墨爾本的華人皈依基督教,這樣他們就可以支援教會在中國的工作,並將基督教帶到中國。”

據柯素菲研究,參與教堂活動的不只有陳月意這樣的當代名人。包括黃來旺和雷鵬等更早一代的華人政治家和社群領袖,也都曾從中協助。

但由於白澳政策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教堂的歷史資料未能得到完整保留。同時,教堂的建築風格也較為樸素。

柯素菲說,這些因素,讓教堂在早期的歷史遺產(historical heritage)評估中被忽略了。

“很多教會活動和事情都不會出現在報紙上,也不一定出現在基督教會的官方出版物中。”

“因此很多故事要麼沒有儲存,要麼就只停留在口述的層面,存在於人們的記憶和經歷中。

“這[Queensberry街教堂]的確不是一個‘宏偉’的建築。但我認為這正是它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柯素菲說,她正在和其他的歷史學家和華人社群領袖共同努力,看看怎樣可以“挽救這個教堂”。

“我很震驚這座教堂居然沒有被列入歷史遺產保護。這意味著它可以被當作隨便一座普通的建築那樣對待。

“但是我認為,它應該得到比這更多的保護。”基督教總會:出售教堂是出於安全考慮

ABC中文聯絡了目前擁有教堂用地的全球基督教總會(Global Mission Partners,簡稱“總會”)尋求迴應。總會負責人向ABC中文表示,他們並非因自身財務問題而出售教堂。

“考慮到目前建築物的狀況和關於集會場所的法規和保險風險要求,目前使用該房產的教會和總會都沒有可用資源以保證建築達到集會場所要求。”

“而且我們作為房東不能承擔因事故導致人員傷亡的風險。”

總會亦表示,他們會在墨爾本市區購買新的用地,供教會使用。

“我們正在尋找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以讓目前的教會能在這個過渡時期獲得得到保障。”

但對曾經在這座教堂度過童年的人來說,這座建築本身的意義是無可替代的。

“我難過的是這棟建築竟然從未被列入歷史遺產名錄。它對墨爾本的華人社群的重要意義也沒有得到正視。”

“現在做什麼可能都太晚了,”雷美英說。

“但這座教堂不一定要被拆掉。它可以留下來做翻新再利用。這樣的例子在墨爾本並不少。”

“我希望有一個足夠開通的人可以真的這樣做。”

(文章來源:大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