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理解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怎麼理解三十而立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要把學習放到生命中,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好好學習,等到三十歲的時候,我覺得我有立足的知識和本領了,四十歲的時候不再感到困惑和迷茫,五十歲的時候知道老天給我的命運是什麼了,六十歲的時候不管聽到什麼都可以順心不再有其他不好的情緒,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壞了規矩。”

孔子十五歲才立志於好好學習,而我們現在的父母恨不得讓孩子五歲就立志於學業。孔子說三十而立,應該說的不是有足夠的物質財富,有夠大的權力,或者有漂亮的妻子,而是說有立足於社會的本領和德行,現在我們常說的三十而立非常侷限,無外乎房子車子女子。四十不惑,孔子他老人家到了四十歲才不感到困惑迷茫,所以對於我們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感到迷茫彷徨是非常正常的,不需要為此而感到害怕,而是應該好好學習各種技能和知識來充實自己。

孔子五十歲的時候才知道他的天命,迷信一點就是老天給自己安排的終極命運,現在我們到五十歲的時候也快到退休的年齡了,那個時候你還可以像孔子一樣知命而行嗎?等到孔子六十歲的時候,他聽到各種風言風語的時候不再感到煩惱,而是可以心平氣和的看待他,現在的人可以做到嗎?我想只有少部分可以,只要他們不禍害他人我們就要熱烈鼓掌了。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做事,但絕不是返老還童,像小孩一樣為所欲為,而是應該做到事事簡單,返璞歸真。

我們可以做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所說的境界嗎?經過了這兩千多年時間的錘鍊,我們增長了什麼,我們又對自己的瞭解增加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