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導語: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走向強大,其背後一定離不開能臣和明君。但能臣功成名就之後,卻往往不得善終。

有的人說這是因為能臣功高蓋主,有的人說這是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實這些說法都是片面的。

我們看秦國走向強大的過程,其背後離不開商鞅變法,也離不開呂不韋的勵精圖治,但此二人最後不得善終,其實另有他因。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一】秦國走向強大

能有能臣是國君之幸。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大家都想在那樣一個亂世之中,能夠分得一杯羹。當然作為國君,有這樣的心願是好的。

但能不能夠實現當另說。戰國時期七國爭霸。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其實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開疆闢土。

但實際情況是,六國的國力逐漸走向衰弱,而秦國卻異軍突起。這其中的原因,要從秦孝公在位說起。

秦國的強大是從秦孝公開始的。並不是秦孝公有多麼牛,而是秦孝公重用了一位能臣,這位能臣的名字叫做商鞅。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說起來商鞅的祖上並不是秦國人,商鞅本是衛國人。春秋時期的衛國也能富強過。但由於各種原因。

許多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逐漸被歷史所淘汰,這其中就有衛國。衛國在滅亡之後。商鞅作為衛國國君的後代。

已經是沒有了自己的母國。所以商鞅來到了秦國。被秦孝公所用。

秦孝公重用商鞅是明智的。因為正是因為商鞅,秦國才得以強大。

【二】商鞅變法得罪了誰

利益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

秦孝公在位期間,他已經發現了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那些規矩已經不再適用。秦國要想強大,必須要變革。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歷史上無論哪個朝代,只要涉及到變革。就肯定有人支援有人反對。因為變革總會損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即便是非常有益的變革,也難免做到讓每一個人都獲益。面對秦孝公的變法,秦國的舊貴族階層就公開表示反對。

但商鞅是站在秦孝公這一邊的。商鞅憑藉著伶牙俐齒,硬是把這些舊貴族說的啞口無言。當然這樣為商鞅日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商鞅變法第一次變法頒佈的《墾草令》。對於秦國來說那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這一變革讓秦國國力確實得以好轉。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但《墾草令》的頒佈,確確實實損害了舊貴族的勢力。因為其中有一條是商鞅要廢除世襲爵祿的制度。

這對於秦國來說是好事,可是對於舊貴族來說,那就是真實的損害自己的利益。

所以秦國的舊貴族視商鞅為眼中釘肉中刺。

【三】呂不韋勵精圖治

為秦國精打細算。

如果說商鞅變法是改變了秦國的癥結,那呂不韋的勵精圖治,就是幫助秦國恢復了體力。這一點後人是有目共睹的。

呂不韋是秦異人提拔起來的。秦異人之後,他作為秦國的相幫繼續輔佐秦始皇嬴政。在秦始皇未親政之前。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呂不韋作為攝政大臣,他把秦王嬴政當做自己的兒子看待,一心勵精圖治,為秦國日後東出,滅六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一點從秦國的史料記載中,便可以看出。呂不韋在位期間,真的是一心為了秦國。從武器製造,到糧草儲備。

呂不韋作為秦國的丞相,做的是非常到位。秦王嬴政對此也是心服口服。但這並沒有改變呂不韋最終的命運。

呂不韋最後因為秦始皇生母寵幸嫪毐的事情,受到了牽連。雖然明面上是這樣說,實際上不過是秦始皇害怕呂不韋功高震主。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呂不韋內心把秦始皇當兒子看,但秦始皇內心,可是恨透了呂不韋,因為呂不韋的存在,導致自己無法親政。

而秦王嬴政又是一個對權力很迷戀的國君。不操心輕鬆的生活並不是秦始皇想要的。這就和叛逆期的兒子與父親的關係一樣。

所以秦始皇從小便在內心埋下了對呂不韋憎惡的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呂不韋費盡心思勵精圖治,到頭來並不討好的原因。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雖然呂不韋並不是秦王嬴政親手所殺,但呂不韋的死,與嬴政脫離不了干係。嬴政讓呂不韋去蜀地養老。

那個年代的蜀地,可不是現在的天府之國。而是一片荒蕪之地。

所以呂不韋只能選擇自己結束生命。

結語:

總之,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也離不開呂不韋勵精圖治,但他倆不得善終,其原因就是因為損害了部分人的利益。

秦國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呂不韋勵精圖治,為何他倆不得善終?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在這裡,靜下心,我帶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來,你會更加粉嫩。關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