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吃的小糕點,會叫點心?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吃的小吃,會叫點心?

這和心有什麼關係?

“點心”一詞是怎麼來的。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吃的小糕點,會叫點心?

今天的點心大多是西式烘焙的,難道這是個舶來品嗎?

其實,點心是真正的中華傳統美食的一部分。

一般認為,“點心”之名源於唐朝。宋朝人吳曾《能改齋漫錄》中記載:“以早上小吃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說。”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吃的小糕點,會叫點心?

中國第一位正式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對點心特別的鐘愛。據《隋唐嘉話錄》中記載,武則天在位時,每年到了花朝日(唐歷二月十三日即三月花開之日)朝游上苑,就會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熟成糕,賜給群臣們食用,當時的賜名叫花糕,也是一種蒸制的點心。

這場景,應該和電視劇《琅琊榜》裡靜妃娘娘個靖王制作的太師糕或者茶花餅的點心類似吧。

當然,點心、點心,有點點心意的意思。

據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能征善戰,他每日見到戰士們血戰沙場,英勇殺敵,甚為感動。就令隨行的軍廚們製作一些的美味糕餅,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自己的“點點心意”,後來點心就傳開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吃的小糕點,會叫點心?

其實,這種說法,多半為訛傳。從宋人吳曾的記載來看,唐朝時期所說的點心,多是早晨的吃食為主,雖說這一時期的點心種類繁多,但均沒有完全脫離主食範疇。

可以肯定唐時期的點心,多是發酵油炸糖澆類的面類,比如以各式包子、油條等“以小吃為點心”的食物。具體的種類有:胡餅即燒餅,環餅即麻花,糖餅即方糕,乳餅就是奶豆腐,肉油餅就是烤制肉餅等。

隨著社會進步,飲食上追求雅俗共享,就成了中華美食的最高境界。

尤其在明時期,“雅”食成為上層社會達官顯貴所擁有的文化形態,人們遵從“大道至簡”的意識形態,點心

也從

主食向精美的小吃過渡。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吃的小糕點,會叫點心?

到了近代,各類西式糕點的出現,也豐富中華點心的大格局,各式工藝水平之高、花樣品種之多的點心,就充斥著人們的味蕾。

點心是古今宴席中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在宴席之上稱不上主角,但它的作用是菜餚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