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了

只要是上海人,就不可能不知道“四大金剛”的意義。大餅、油條、豆漿、粢飯,是幾代老上海人的早餐標配。相比其他早點來說,它們出現頻率最高,不止是因為物美價廉,更重要的是可以任意搭配翻花樣。從物質貧乏的年代,一直到經濟騰飛,上海人對四大金剛的喜愛程度從未改變。

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了

四大金剛之油條

油條,就我個人觀點,應該是四大金剛的榜首。因為油條是最“百搭”的,油條好包在大餅、粢飯裡面,鹹豆漿裡也少不了油條,蘸蘸醬油還可以過泡飯。剛剛炸出來的油條,又脆又香,咬下去又是韌性滿滿。小時候排隊買油條,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那一份白白的麵條下鍋,刷的一下膨脹開來,小小的資格卻要求油條“煎得老一點”,似懂非懂的聽人家笑談“老油條”。

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了

大餅、油條、鹹豆漿

大餅比起油條來說,更加“老實”一點,因為大餅的做工更加實心,所以也更能填飽肚皮。比起現在花枝招展的各種餅,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大餅只有2種,鹹大餅和甜大餅。鹹大餅要配油條、配鹹(豆)漿。甜大餅、配甜(豆)漿,當然你也可以鹹甜混搭。一口大餅,一口豆漿,大餅的酥脆和豆漿的濃郁同時交雜,吃的每一口都是滿意。

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了

包粢飯糰

現在的粢飯包法花七花八,有些還是日本式,讓我看不懂。最老早包粢飯,是老師傅拿了一塊紅白或綠白條紋的414毛巾,一邊掏一邊問你要吃幾兩。一般小姑娘吃2兩足夠,喜歡加白糖,甜甜軟軟,還要配豆腐花者豆漿;小夥子胃口好,要吃3兩,當中一定要包根油條,實打實的一頓吃得飽飽。我更喜歡一口白粢飯,什麼都不要加,一半直接吃,一半像下火鍋一樣,調羹挖一點點泡在鹹漿或者豆腐花裡,然後迅速舀出來吃掉。放得太多,或者撈得太晚,味道就會被像泡飯,最要緊的就是這一口新鮮。

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了

上海人更偏愛的鹹豆腐花

雖然放在最後才說,但豆漿的地位是和油條差不多的,一樣是百搭的選擇。無論鹹漿還是甜漿,上海人都很愛吃,就算是有所偏好,但不太會因此辯論。而豆漿的近親豆花,在上海卻只有鹹豆花是主角。要是我在吃油條粢飯時,端來一碗甜豆花,那可能這一頓都要吃不下去了。至於為什麼豆漿在四大金剛裡,豆腐花沒有,也可能是因為上海人對豆花少了那麼一點點包容性吧。

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了

曾經的四大金剛早餐店

之所以標題說現在的四大金剛越來越“難”吃,到真的不僅是味道上變得難吃,而是越來越難吃到了。現在上海人的早飯選擇更多,中式西式五花八門,營養上也要求更均衡健康。要回味那一口古早的“四大金剛”,更像是找齊“四大傳說”,要同時買到相當不容易,買到的也不一定是當年的那個味道了。物質水平的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曾經再普通不過的豆漿油條現在成了稀罕。更何況對於現在的上海人來說,有幾個人有時間也有心想,一大早跑去早餐店坐下來慢慢享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