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我國尊老敬賢的一種傳統習俗,這種傳統在很多省份一直流傳著。拜年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隨著時代變遷,拜年的習俗也日趨簡單了。孩子們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時有部分地區有叩頭作揖的,鄰居朋友相見,也不說康健、長壽之類的問候語,而是改為“新年好!”“過年好!”等話語了。雖然祝福的內涵沒有變,但稍顯俗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詩詞裡的祝福吧,文藝又有內涵。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
朝朝暮暮,歲歲平安。
——先秦•宋玉《高唐賦》
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魏晉•曹植《正會詩》
正月初二這一天,有回孃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回孃家”又稱“歸寧”。在大年初二,女兒回孃家時,必須辦一大袋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
一年三百六十日,願長似今宵
。
——宋•
楊無咎
《
人月圓
》
願天上人間,佔得歡愉,年年今夜。
——北宋•柳永《二郎神,炎光謝》
我國民間有民謠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個飽”,就是說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以保健康。在初三,我國古代有燒門神紙的習俗。在夜幕降臨後,家家戶戶都焚香秉燭,以三牲、水果、酒飯拜謝門神。然後將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像、門箋紙等一併焚化。在我國南方,大年初三早上還要貼“赤口”,認為這一天裡容易發生口角,不宜拜年。
歲歲年年,共歡同樂,嘉慶於時新。
——北宋•晏殊《少年遊》
如花似葉,歲歲年年,共佔春風。
——北宋•晏殊《訴衷情·海棠珠綴一重重》
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而年前臘月二十四是送神的日子。傳說下界諸神都在送神時昇天向玉帝拜年並報告人間行為的善惡,於正月初四再度下凡。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到了大年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這天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
大家沉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
。
——宋•楊無咎《雙燕兒·除夕》
日有熹,月有光,
富且昌,壽而康,
新年嘉平,長樂未央。
——詩經《庭燎·小雅》
願君千萬歲,無歲不逢春。
——唐•李遠《翦綵》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破五前有諸多的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這天要吃“水餃子”。除破五習俗以外,在正月初五這天,主要還有迎接財神、祭路頭神和開市貿易等。
從今把定春風笑,且作人間長壽仙。
——宋•李鼐《鷓鴣天》
年年約,常相見。但無事,身強健。
——金•蔡松年《滿江紅·細君生朝》
正月初六大掃除送“五窮”,“六”在中華文化中是個吉祥數字,有順的意思,而正月初六這天是一年的第一個“六”,因此,這一天是人們選擇出門的好日子。因此許多人選擇這天拜年,開始走親訪友。正月初六主要習俗是大掃除“送窮”出門,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元•葉顒《己酉新正》
歲歲春無事,相逢總玉顏。
——明•屈大均《贈尹子生日》
傳統習俗是古時候人們美好願景的一種表達形式,幸福和財富需要自己腳踏實地、努力拼搏去獲得。在此祝願大家:
好好生活,慢慢遇見,一日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時光溫柔,願望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