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風俗習慣中的教育觀》此文讓你瞭解侗族風俗習慣和價值傳遞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侗族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文字,但在教育子女怎樣做人方面,卻以風俗習慣的形式流傳下來,並嚴肅認真地世代沿襲執行。其內涵與現今的“五講四美”有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筆者擷取幾個主要方面內容,以饗讀者。

《侗族風俗習慣中的教育觀》此文讓你瞭解侗族風俗習慣和價值傳遞

侗族長輩議事、傳歌

衣著:外出做客的人,女的必須穿新衣服,戴新花帕,古時講究自織布料做成,現在要求不嚴格,只要新就行。男的必須衣服整潔,尤其衣釦要整齊扣牢,不能缺少一個,做不到的則不能去做客。重要節日和集會,老者要身著綢緞長衫,手執長杆旱菸袋,慎重其事出席。

《侗族風俗習慣中的教育觀》此文讓你瞭解侗族風俗習慣和價值傳遞

侗族服飾與樂器

語言:兩人相見年幼的要主動打招呼,稱呼用尊稱,忌諱直呼其名。外出做客吃完飯,要舉碗簇施禮於全桌,對早先於已放下碗筷的人說聲“您吃得少”。對還在吃飯的人說聲“您慢慢吃”,然後方可離席。主客環堂屋而坐時,如果離位須從別人面前經過,要說聲:更打拿,嘎打來,想打想發財(侗語:意思是漢族的從別人的背後過,侗族的從別人的面前過,越過面前越發財)。

行為:兩人以上走路,要讓最小的走在前面。讓路的時候小的要先停於下首讓路。到別家串門要走大門。年幼的給年長的添飯要雙手捧碗送上,單手送碗是無禮貌行為。年幼的在長者面前

就座

,不能搭拉兩條腿,否則小心長杆旱菸袋會冷不丁上你的膝蓋頭。

《侗族風俗習慣中的教育觀》此文讓你瞭解侗族風俗習慣和價值傳遞

侗族老人

借物:侗家遇喜事操辦喜酒時,向鄰居所借用的碗筷,籮筐,桌椅等用具,退回時每件或每種東西都要捎上一片肉或一團米飯以表謝意。

忌諱:侗族家家戶戶堂屋正中都安有神龕,神龕供奉“天地君親師位”牌,侗家人請客,一般都在堂屋擺餐桌。而正面神龕下的位子是神聖的,這個

位子

只有三種人可以就座,那就是主人,孃家親戚和做老師的人,其它人是不能坐的,即便是空著。這種風俗可能來源於漢族,只不過隨著意識形態的進化,漢族漸於淡化,而侗家人依舊一本正經著。還有看到別人家大門掛著樹條等標記,你千萬不能進入,不能拿著竹條棍棒指著人喊話。如果有人被毒蛇咬傷,要說成是某人拌了繩子,忌諱直言是被蛇所咬。

作者:餘俊新

(關注我們,瞭解更多侗族文化和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