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在越來越講究服化道的影視歷史劇中,瓷器、玉器、青銅器等器具,往往被網友截圖,與博物館裡現存的文物比較,真的不差一二,漆器卻鮮見。

為什麼?漆器工藝之高,容易被人挑刺。還記得前兩年的熱播劇《軍師聯盟》嗎?曾經,鏡頭中出現的漆器,被飄過的彈幕嘲為“塑膠碗”。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想像一下,《韓非子》中鄭人“買櫝還珠”,那精美無比的“櫝”就是一件漆盒。要找出這樣的美物,豈不是愁壞道具組。

漆器,發源於浙江。秦漢時,髹漆酒具逐步替代青銅酒具,馬王堆曾出土大量漆器食具。到了宋代,漆器發展到無與倫比的水平,杭州、溫州更是成為全國的漆器製作中心。但漆器存世數量極少,出土也少。

但是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就能邂逅兩件絕美的漆器——半個世紀前,這一套北宋識文描金檀木經函出土於溫州瑞安慧光塔,它們代表了中國漆器的最高水平,至今無法複製,無法超越。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檀木識文描金經函 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檀木描金經函 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單品推薦:北宋識文描金檀木經函(一套兩件)

◆推薦人: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範珮玲

一套兩件的經函

實證宋代漆藝的最高水平

上世紀60年代,溫州瑞安仙岩寺旁,隔虎溪相望的慧光塔已在歲月中靜立近一千年了,塔身殘敗不堪,猶如苟延殘喘的老人。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上世紀尚未倒塌的溫州瑞安慧光塔 資料圖

1966年8月,當地幾個農民經過時,瞥過去的眼光掃到了破敗塔身中露出的東西。這一瞥,讓69件珍貴的文物重見天日。其中,除了三件為清康熙年間的,其餘均為北宋慶曆年間。

慧光塔出土的著名文物有五代吳越阿育王塔、北宋刻印書和手書經卷、北宋的識文描金檀木經函、堆漆描金檀木舍利函、蓮花紋帶蓋金瓶以及雙面繡經袱等。

這套經函,盒中套盒。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檀木識文描金經函(側面)

大盒上的部分髹飾是立體的,以漆灰堆塑了佛像、神獸、飛鳥、花卉等,並鑲嵌以珍珠;底紋以描金的技法,繪有花草、迦陵頻加、各類樂器等;函底還有金書“大宋慶曆二年”(1042年)。

小盒通體髹金,上面飾有纏枝忍冬紋、雙鳳紋、飛鳥紋、神獸紋等,採用了多種描金法,有貼金箔、毛筆描繪、暈金等。

明人黃成曾整理總結古代豐富龐雜的髹飾工藝,著成《髹漆錄》一書,但其中提到的很多工藝在當世已找不到對應。

著名鑑定大家王世襄先生著作了《髹飾錄解說》,將原書隱晦難懂的原文轉變為通俗易懂的文字。“浙江瑞安縣慧光塔發現的經函和舍利函,是宋代識文的例項……它不是用漆寫起,而是用灰堆起……不是文質異色,而是花紋及地子一律是紫色。”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檀木識文描金經函上的細節 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這隻經函上像標花蛋糕一樣的髹飾工藝,就是《髹漆錄》裡的‘識文描金’。”範主任說,“識”讀作“zhì”,識文就是用漆灰堆作陽線花紋或平地堆起顯現陰線花紋,這種花紋是有立體感的,與平面的描金不同。

再翻開一本圖冊,裡面有一頁是小盒上描金花紋的放大版。範老師讓我們細看,發現小盒上金燦燦的花紋是有濃淡的。“這其實是暈金的做法,會產生更雅的立體感覺。”

小盒上的工藝還有更厲害的地方。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檀木描金經函上的細節 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最常見的泥金或描金,是在胎上刷上漆,相當於上膠水,再貼上一層金箔,沒有塗膠漆的地方,金箔就掉了,形成花紋;或把金粉調到很細膩混合在漆裡,再塗到胎上。“無論是哪種做法,都會產生極細微的高度差,但是這隻描金經函上的金紋真的是一丁點痕跡都沒有,無論光從哪個側面打過來,看過去就跟印刷品一模一樣。”範主任說。

那會不會打磨過了?不可能,這是明金,打磨會磨掉金色花紋。

那會不會上了清漆?不可能,上了清漆,就不會有那麼好看了。

“這一套兩件的經函代表了宋代漆器的最高水平。哪怕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也沒人能夠做得出來。”

宋漆器追求極致

工藝到底高到什麼水平

除了這套經函,浙博還有一件宋代漆器的珍品,藏在庫房中。

“這是中國唯一出土的一件剔黑器物。”範主任說,在這件鏡奩出土前,著名收藏家李經澤先生已經把全世界傳世的剔黑文物都看過了,多年前,當他得知浙博有這樣一件剔黑,快90歲的老先生立馬趕來看,還把它印到了著書的封面上。

剔黑是漆器工藝中的一種。從工藝門類來說,宋代漆器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大類:描金、雕漆、一色漆(素髹),還有一種是鏍鈿,但沒有出土的,只在日本有傳世文物。

剔黑就是雕漆的一種。雕漆,是在器胎上一層層刷天然的大漆,刷到幾十層上百層後,在漆層上雕刻。根據漆的顏色不同,又分為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還有一種雕漆,只刻上有規律的紋飾,像如意雲、鬼臉等等,這種雕漆就叫剔犀。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剔犀漆器盤 宋 浙江省博物館藏

鏡奩,裝鏡子的殼子。這件宋代漆器是2002年紹興一家磚瓦廠取土時挖出來的。範主任剛拿到時,“這件剔黑跟新的一模一樣,烏黑髮亮,比我的皮鞋還亮,上面還有鮮豔的紅色黃色。”但是,在脫水處理和取銅鏡時,鏡子弄不出來,最後送到浙博,鏡奩已經有些許損壞,色澤也大不如前。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上:剔黑牡丹紋鏡奩 下:鏡奩上的雕漆細節 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宋代的漆器,就是追求極致。”在範主任看來,一是宋漆質地特別好,行話叫特別堅,而明清的漆器,哪怕是剛出土的,看上去也是木魆魆的。二是器物造型特別好,常見花朵形,宋人推崇典雅的審美,哪怕是素髹,也不單調。三是工藝精益求精。有的漆胎,不是靠一塊木頭摳出來的,只有薄薄的一圈,比木頭的刨花稍厚一點,最薄的甚至只有0。5毫米,一圈疊一圈,做成圈疊木胎,外面刷漆。“所以宋代的漆器很輕,幾乎沒有份量,也不容易裂。”

杭州和溫州

是宋代的漆器製作中心

在宋代,大多的漆器都有款。為什麼?

因為漆器是一種奢侈品。漆器用的漆叫“大漆”,一種天然漆,俗話“百里千刀一斤漆”,材料難得,製作更加不容易。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是禁止社會上生產漆器的,比如東漢。

但到了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非王公貴族也用得起貴重的漆器。當時,杭州和溫州就是漆器的兩大製作中心,漆器上留款相當於店家打廣告。

資料顯示,現今所出土160餘件南宋時代的漆器當中,約140件出自浙江,其中超過100件來自溫州,其次杭州約30餘件。

《東京夢華錄》中,孟元老記及:“大街以東則唐家金銀鋪、溫州漆器什物鋪、大相國寺,直至十三間樓。”及至南宋,溫州漆器更是分佈臨安各處,《夢粱錄》中提到的就有“彭家溫州漆器鋪”“黃草鋪溫州漆器”“水漾橋下的溫州漆器鋪”等。

上世紀70年代,江蘇武進村曾出土大量留有溫州款的戧金漆器,其中一件“庭院仕女圖戧金蓮瓣形朱漆奩”的蓋內,書有“溫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

上牢,結實的意思。範主任說,“真實上牢”二字是南宋漆器上才有的,強調正宗質量好。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剔紅鳳穿牡丹紋橢圓盒 宋末元初 浙江省博物館藏

遺憾的是,宋代的雕漆器物儲存下來的非常少。

明代錢塘人高濂曾記述:“宋人雕紅漆器,如宮中用盒,多以金銀為胎。”然而至今未有相應文物佐證。而其他的文獻著述,亦如《髹飾錄》中亦稱“宋內府中器有金胎、銀胎者”。以訛傳訛,後人因為深信漆器裡的胎是純金的,為獲金胎,不惜扔進火裡燒,所以宋代雕漆存世量少,研究也少。

“非常遺憾。除了墓葬出土,漆器完整挖出的也特別少,因為只要沒有馬上進行保護,可能漆器很短時間後就會變成木炭、漆皮了。”

宋韻·鎮館之寶請出場|千年以後,它的美依舊無法複製

在浙江省博物館裡的漆器館裡,還有一整牆圖版展示著日本各地所藏的珍貴漆器。其中,一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南宋雕漆花鳥紋剔紅長箱,上面以針刻的形式寫有“洪福橋呂鋪造”銘文。沒錯,這就是一件杭產漆器,洪福橋是南宋杭州城內的一座橋。

不止這一件,藏於日本的眾多雕漆珍品,不少來自南宋臨安,也許也可以這麼說,當年的海上“絲路”,也是一條“漆路”。

涼彩絕豔,千文萬華。認識漆中珍品,可以先與這套識文描金檀木經函,面對面,聊一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