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

漢朝建立後,民間教育的發展仍然受到種種約束。首先表現在統治階級對於教育的功能認識欠缺,這主要是因為受到秦朝扼殺教育政策的影響。《史記》 卷97 (郵生陸賈列傳》記載陸賈曾經多次在劉邦面前“說稱《詩》《書》”。劉邦就罵日

:“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書》。”陸賈就用“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的道理勸說劉邦,並告誡他文武並用的治國之術。而且漢代初年文化發達地區重視學校教育的風氣,對於劉邦有著深刻的影響。《漢書》卷88(儒林列傳》雲:“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奉常,諸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然後啃然興於學。”可以認為是孔孟之鄉的好學之風震撼著劉邦。其次,漢代初年特殊的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使漢代的民間教育發展緩慢。“然尚有干戈, 平定四海,亦未皇庫序之事也。”學校教育很難提到統治階級的議事日程上來。到了文景時期漢代學校初步得到恢復,如穎川人晃錯,“學申商刑名於軟張恢生所,與洛陽宋孟及劉帶同師”。

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

開始有私人聚眾授徒,洛陽人賈誼“

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可能也屬於從私學而成。穎川人賈山跟隨其祖父“受學”

,很顯然也是民間私下教學。司馬遷

“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其所學的各門學問,都是來自民間的學者。漢代學校在漢武帝時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與天下太平和儒學開始佔據思想的統治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漢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上奏:“是故古之 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庫序以化於邑。

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

教化已明,習俗己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

”師古曰:“庫序,行禮養老之處也。

”董仲舒認為教育在教化百姓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來的帝王不僅重視國家興辦教育,而且對於民間教育在民風民俗的淳樸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他建議統治者透過興建學校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特別是他所強調的“設庫序以化於邑”明顯有發展民間教育的意思。

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

在漢代統治者較為開明的政策鼓勵下,漢代的民間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從各地私學的興盛即可略窺一二。《漢書》卷56《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在官場失利,致仕回家後,仍然續其前業,後,“年四十,乃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

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

致仕後“其教授,擇諸生,然後為弟子”。文化事業的代代相傳是漢代民間教育發展的顯著標志。又東海蘭陵人疏廣,“

少好學,明《春秋》,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使遠方遊學的人慕名而至,說明其所辦學校的聲望頗高。蜀地嚴君平,“揚 雄少時從遊學”

。韋賢“為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徵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韋賢以《詩》教授追隨他的學生,顯然是在民間從事教育。夏侯勝年少好學,“從始昌受 《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後事商卿,又從歐陽氏問。

漢朝教育制度的發展基礎和欠缺的解決辦法,以及漢朝禮儀制度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