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桃園社群以民意立項,“卡”在居民心裡的電梯終於開門了

“媽!咱們出發!”幫著母親劉榮恩梳洗打扮,換上新襯衫,坐上輪椅,任旋鷹推著母親,在6層家門口,來了張自拍。

什麼事讓母女倆這麼開心?“我們樓一層的電梯門終於開了,坐電梯能直接到一層了!”任旋鷹開心地說。不僅僅是這母女倆,全樓198戶居民都為這事兒高興,不少居民還在一層電梯入口處拍照留念。

電梯一層不開門這事兒困擾了這座樓30多年。

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玉桃園社群後桃園衚衕9號院5號樓為12層電梯樓,建成於1987年。剛建成時,5號樓的3個單元分別有南北兩個門。由於特殊原因,北門執行不久後就被封閉,不再啟用;南門位於院內,但由於底商佔用空間,電梯最底層只能設定在2層,居民想乘電梯,需要先登30多級露天台階。

隨著時間的推移,5號樓裡的老人越來越多,65歲以上老人佔比已達70%。一部分老年居民呼籲:“希望電梯能直達一層。”但5號樓屬於多產權居民樓,再加上小區物業更替多家,低層居民意見不統一等原因,“電梯通達一層”的難題始終沒有解決。

劉榮恩今年87歲,腿腳靈便時,最喜歡在樓下的小院裡和老街坊們聊天。最近五六年,老人罹患腦梗、腸胃病等,語言和行動都受到極大限制。“我最怕我媽犯病。”任旋鷹說,“搶救有黃金期,電梯不能直達一層,就需要有擔架工的救護車。要多等很長時間。我也沒能力把母親抬到一層。”為這事,任旋鷹急哭了好幾次。

電梯難題誰來辦?怎麼辦?什麼時候能辦?

2019年6月,首華物業接手玉桃園社群,事情有了轉機。

當時的社群書記周冠南、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劉樂找物業接洽,電梯改造有兩大難題:30萬元資金一時難以到位;而且居民對新物業也缺乏信任。

“辦法總比困難多,百姓急難事不能拖。”電梯難題成了社群的頭等大事,也成了新街口街道民生工程民意立項清單中必須要儘快落實的事情。

每週,周冠南、劉樂、物業專案經理熊素娟、七八位居民代表們都會坐在一起想辦法。物業經過一年多的運作,申請下專項資金,電梯改造和後期維護經費則由物業承擔。但新的難題又出現了,一些居民擔心電梯修好後,流動人員可直接進樓,不安全,反對電梯改造。

新到任的社群書記於碩在充分了解情況後,與5號樓第一黨支部黨員周玉花等,挨家挨戶做工作。

“電梯直達一層是好事,大家都方便”“都住在一棟樓裡,全是街坊鄰居,就要相互體諒,相互著想”……同時,周玉花還帶著不同意的居民,到高層體驗不便。最終,5號樓80%以上的居民同意恢復電梯直達一層。工程最終得以實施。

“居民的擔心也要考慮在內。”於碩說,社群在單元門上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住戶錄入資訊後“刷臉”開門進樓。同時,在單元門口加裝高畫質攝像頭,24小時守護居民安全。

一層的電梯門終於打開了,居民們高興極了。“真跟過年似的!”“方便的感覺太好了!”看到老人們的笑臉,社群裡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溫暖。

  記者手記

  莫讓小障礙變成大麻煩

關閉了30多年的一層電梯門終於打開了,這不僅是解決了一件“難題”,更為居民和社群工作者帶來了兩條重要提醒。

第一提醒居民,同住一棟樓,都是一家人,全樓居民需要換位思考,互相體諒,共享方便。電梯門打開了,鄰里的隔閡消除了,難題解決了,社群的凝聚力也提升了。

第二提醒社群工作者,時間可能將以往的“小障礙”變成現在的“大難題”。比如,當初玉桃園社群後桃園衚衕9號院5號樓關閉北門,只留南門時,居民們大多年輕,可能並不覺得不方便,但3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的中年人已變成老年人,當初的小事兒現在就變成了“急難事兒”。“我為群眾辦實事”一定不能忽視時間掩蓋的小問題,要想到居民前頭,要提前梳理,提前化解,未訴先辦,莫讓“小障礙”變成“大麻煩”。

記者 張驁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