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國家國名有的使用的是音譯,為何有的卻是一個字加國字結尾?

當今中文裡叫“*國”的雙字外國國名總共只有7個,美國、英國、俄國、法國、德國、韓國、泰國。其中韓國的本來名稱就是韓國,而泰國的名稱是根據泰語直譯來的,那麼其他5個國家為什麼以國字作為結尾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明中期到晚清,漢譯國名從“不帶褒貶色彩的音譯”到“貶譯”,再到到“褒譯”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明代中後期到鴉片戰爭以前,漢譯國名主要有兩個來源:歐洲傳教士音譯和沿海邊疆官民音譯,比如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裡,就將英國(England)音譯為“諳厄利亞”,將法國譯為“拂郎察”(法蘭西),利瑪竇時期美國還未形成,他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將南北美洲譯為“南北亞墨利加”,而沿海官民音譯以閩粵音為主,這時的譯字就常帶“口”字旁,所以英國就有“英圭黎” ,法國有“咈囒哂”,而美國有“咪唎”等,但是“口”字旁表示擬音詞,是存在一定的貶義的,不過長久生活在“天朝”的國民沒用“東夷南蠻西狄北戎”來稱呼。

各個國家國名有的使用的是音譯,為何有的卻是一個字加國字結尾?

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從前後開始,到大清王朝還沒被打到“睜眼”,萬惡的帝國主義在當時開始傾銷鴉片,並且直搗黃龍掀起了戰爭。作為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於是在列強國名後加上了“夷”、“逆”、“酋”等字,或者直接改口,稱美國為“咪夷” ,將法國稱為“扼囒哂,他們故意用帶有情緒的貶義詞指代西方列強國名。到了最後階段,其實實際與第二階段是沒有特別明確的時間劃分的,只是整體上的延續稍微晚了一些,畢竟人們總是在捱打中成長嘛,當時的洋務派力主向西方文化學習,也是為了證明政治主張的正確性與合法性,因此不能再隨便簡稱列強為“夷”了,於是像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他們將“夷”字換為了“國”字,所以說,英美法德俄等國的簡稱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然而俄國政權相對不穩定,於是更迭不得不更換,而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幾個列強,將義大利改為“意國”在表達上容易與“一國”混淆,“西國”更容易造成指代不明,作為葡萄牙和日本在早期已經廣為流傳,也有利於方便記憶 ,甚至朗朗上口,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各個國家國名有的使用的是音譯,為何有的卻是一個字加國字結尾?

眾所周知,國一般用一個字的名字是一個比較大的地理概念,一般指一大塊的地方,現在的省的簡稱就可以看做這種習俗的遺存,郡縣一般是用兩個字的名字,地理概念較國就小了些,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英法美德俄這幾個國家,包括當時的奧匈帝國都翻譯成奧國,其實當時還有荷國、 意國、 普國等,比如派駐義大利的大使就叫“出使義國大臣”,至今在港臺地區還有義大利的稱謂,但是在晚清至民國期間,很多譯者覺得像英格力士這樣的西方名稱用中文說實在太繞口了,於是就直接將其簡化成為英國,這種情況一來是不瞭解對方,有些許的望文生義,而另一方面也是源於自己傲慢的天朝上國的態度,覺得隨便起個綽號就可以了沒必要這麼麻煩,並且這些國家也就幾個和清朝長期打交道,由於大家耳熟能詳也不會弄錯,所以簡化也就並無大礙,但早於18世紀就納入中國視野的國家,早就有了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沒有必要簡化,比如日本,中國人一直稱叫“倭國”,而朝鮮半島稱作“高麗”,在某些特定時期也有韓國的說法,越南就是越南而緬甸就是緬甸,俄羅斯則叫羅剎,在晚於19世紀後才逐漸地瞭解的國家,那時候中國已經開始西化,外文音譯已經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並且民族的心態也已經謙遜了許多,所以用洋文音譯稱呼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因此簡化的說法又顯得沒有了必要。

各個國家國名有的使用的是音譯,為何有的卻是一個字加國字結尾?

不但如此,民國將很多其他國家的名稱也正規化起來,比如日本不再被稱作倭國而被稱作日本帝國,法國也被稱為法蘭西共和國,作為德國, 當時是德意志帝國,但簡化後的稱謂並沒有被從歷史中抹去,因為大家可能都知道法蘭西國共和國就是法國,而這些也已經是約定俗成了,總體上來說加不加國字也就是說話人的習慣了,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和思維方式的體現一般來講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在非常正式的外交檔案上,比如美國外交檔案上不能是簡簡單單的America,那樣會造成許多的麻煩,因為美洲也是America,正式檔案你是必須規規矩矩寫: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它對應的中文翻譯也應該是:美利堅合眾國,但是美國人平常不會稱呼自己為American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是簡簡單單稱自己為American,嚴格來講的話就是美洲人不是美國人,但已經約定俗成的這種誰也不會弄錯,這也就不再是一個錯誤了。同樣現在的德國和德意志聯邦是一回事,俄國也是俄羅斯聯邦,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還是被稱作英國,雖然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大家已經約定俗成就沒有錯誤可言,然而除了約定俗成外,國名採用何種簡稱也不能忽視強制規範的作用,除了漢字圈及其他往來較早的鄰國,大部分國名是近代對該國某種表述的音譯。

各個國家國名有的使用的是音譯,為何有的卻是一個字加國字結尾?

語言有一個特點:越常用的詞彙越可能被壓縮,但國名如果壓縮到一個字很容易產生歧義,首先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就是非洲、大洋洲、南美洲這些國家的中文國名都是音譯過來的,是因為這些大洲開化得比較晚,而且不管在古代還是在近代它們都跟中國沒有多大聯絡,這些國家都是近代甚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和中國取得聯絡的,而外國的中文國名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漢字文化圈的,國名曾出現在中國古籍中,例如朝鮮、越南、日本、蒙古以及後來的韓國等,這些直接都是從古籍中拿出來直接用的,第二類就要從近代開始跟中國打交道的幾個國家了,這些國家採取X國的形式是因為這些國家曾逼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是為了節省紙墨所以才有了簡寫,如英國(曾被譯為英吉利、英格蘭),法國(曾被譯為法蘭西),俄國(惡羅絲),美國(美利堅),德國(德意志)等,後來這些慢慢也就成為了習慣,第三類也就是最常見的音譯過來的,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典型的音譯國名,值得注意的是音譯本來就有不確定性,再加上語言習慣和方言等因素,所以大陸和臺灣對個別國家的國名音譯就會出現了同音不同字, 甚至情況,就比如紐西蘭,臺灣譯為紐西蘭 帛琉。

各個國家國名有的使用的是音譯,為何有的卻是一個字加國字結尾?

其實關於國名翻譯以一個字加國字結尾,也是為了方便記憶和交流,我們把麻煩的名字簡化起來,用大家覺得口語化和方便的形式去使用也是不錯的一種方法,那麼大家關於這種問題還有什麼不同的解答,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