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作者:新住家居

勤快打掃,是讓家通往“乾淨感”必須的一步,但卻不是全部……

想要真正地擁有一個“乾淨感”之家,還得從裝修開始,就著手解決下面這6個問題。

問題全都解決了,那裝出來的效果,一定比豪裝更好!

1、色彩問題

色彩這個東西雖然很玄,但想要營造“乾淨感”,卻很簡單!你只需要做兩件事:

①統一色彩

道理很簡單,一張白紙,永遠比上面寫寫畫畫的感覺乾淨。

所以,關於色彩,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可能地讓家裡的顏色統一。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尤其是牆面、地板、櫃子、窗簾,這些大面積色塊,最好讓它變成“白紙狀態”。

然後,再讓其他家居用品的色彩“綻放美麗”,就行了,一旦膩了,還能換。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可千萬別從櫃子、窗簾、地板,牆面這些,就開始就搞拼色、搞花俏。

這個事情,就進入到色彩的另外一個知識層面了。我們普通人,甚至是一平100塊請的普通的設計師,都把握不住。

可預見的是,花俏的櫃子、地板、牆面、窗簾等,再加上各色的生活用品,勢必會顯得家裡雜亂不堪,乾淨感也就無從談起了。

②從濾鏡中學習色彩搭配

如果你經常上網看家居,你會發現一個現象,為啥很多博主的家裡,明明東西很多,但還是能給人乾淨感?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原因是博主用了濾鏡,乾淨感的照片濾鏡的特點是:

低飽和度、低對比度。

但如果,博主家裡頭東西,全是紅、綠、黃、紫色之類的,恐怕濾鏡也無能為力。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反之,其實我們要乾淨感,就得降低家裡的色彩飽和度,對比度。多一些白、灰、黑,以及淡色的米、茶、咖、棕色,少一些情感強烈的赤、橙、黃、綠、青、藍、紫。

2、區域劃分問題

為什麼一個標準的家,要分為臥室、客廳、餐廳、廚房、衛生間?

其意義是:強調各區域的功能性,讓各區域有各自該有的樣子。

可現實的居家場景,遠比這樣的劃分要複雜,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有意無意地打破區域的邊界,從而給人一種“亂七八糟”“缺乏乾淨感”的感覺。要避免,還得從兩方面著手:

①避免區域功能重疊

什麼是區域功能的重疊?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讓客廳兼做兒童遊樂區。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給客廳中間圍一個大大的柵欄,然後中間擺滿花花綠綠的各色玩具。不用多說,這樣的佈置,連透過,都需要側身,“乾淨感”就更談不上了。

要避免區域重疊的問題,還得我們在裝修時就考慮到。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如果孩子還小,離自己睡,還需要很多年,空下來的兒童房,與其放上床、櫃子,當作客臥,還不如給小孩佈置成兒童遊樂區。

如此,不僅收穫一個乾淨整潔的客廳,還能讓小孩更熟悉自己的房子,將來分開睡,也少一些擔憂。犧牲的客臥,其實真沒幾個人要在家裡留宿的!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若壓根就沒有可以騰出來的兒童房,只能放在客廳,那就要麼嚴格遵循上文講的色彩知識,要麼就開闢一塊收納區,平時勤快一點,小孩不玩的時候,收起來。

反正一定,不要弄個大圍欄,長期霸佔著客廳。

②避免視覺分割槽不明確

若,上面講的兒童遊樂區,多少有些現代人的無奈,那視覺分割槽不明確,就屬於自找的麻煩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種,好端端的,給一進門的位置,弄個半牆衛生間的。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打破客廳與衛生間的界限,洗漱用品、毛巾、置物架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映入眼簾,當然談不上“乾淨感”了

當然,咱不否定半牆衛生間,用在沒有那麼顯眼的地方,還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增加採光、乾溼分離的好處的,但客廳、玄關等顯眼的位置要做,還是要謹慎一點。

3、收納問題

家裡要乾淨感,收納肯定是少不了的部分,講起來其實很簡單,就兩件事:

①充足方便的收納

收納,放在這裡就是:保證亂七八糟的物品,可以藏進櫃子裡,少出來礙眼。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所以,裝修時候,要儘可能地多打櫃子,讓收納空間變得充足。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但光有收納空間,還不夠,還得保證拿取也方便,這才是收納的玄妙和精髓所在。

比如,衣櫃,不能光有足夠的衣櫃空間和櫃格。你得用抽屜收納箱+掛衣這樣的組合來佈局。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因為它,不僅靈活,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需求定義掛衣區,還足夠方便,拿取衣服不會像櫃格疊衣一樣,拿一件亂一整摞衣服,連換季整理,也只是調整一下箱子罷了。

還讓衣櫃裡面,也有這種“乾淨感”。

再比如,除了衣櫃以外,還能給臥室增加一個次淨衣架。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專門去收納那些暫時還不想洗的衣服、明天還要背的包包,避免這些衣物,隨手亂扔,給家裡堆起一個個的衣服山。

當然,同時也把髒衣籃的任務,也接下了。

再比如,櫥櫃裡,瓶瓶罐罐,全部塞進去,取的時候,會很不方便,這就導致我們習慣性地把常用的油鹽醬醋放在灶臺上,顯亂。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這時候,我們增加一個旋轉收納盤,想要的東西,便能快速到我們手邊。

這些,才是真正的收納,而並不是把東西全部塞到看不見的大箱子裡,從此讓他不見天日。

②斷舍離

不得不講,現代的生活,簡直太豐富了,豐富到我們不得不進行斷舍離了。

要不,我們每個人的家,都得被一堆雜貨佔據。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操作層面,不僅僅是扔東西,更重要的是,不要去買一些,無關緊要,不是真需要的東西。

比如許多人家裡的吉他、跑步機、書等等,找尋一下“本我”,看看你自己用的機率多大,再買,別總活在臆想出來的“超我”狀態下。

4、光汙染問題

對大多數人來講,這不是啥太大的問題,可以跳過這段。除非你家貼了“亮面磚”,或者準備貼亮光磚。

亮面磚,是把雙刃劍。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在微觀視角下,會給你“乾淨感”,因為地板閃閃發亮,光可鑑人,給人的感覺很新。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但又會在宏觀上,造成一些光汙染,比如家裡傢俱的倒影,再比如燈光反射的倒影,以及牆面、頂面上的反射波紋……等等,又會給你讓你感覺家裡比較亂、缺乏“乾淨感”!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所以,貼了的,就想辦法透過地毯等讓他少一些倒影、反射光。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沒貼的,就需要權衡一下,看你是否能接受,這些光汙染,是否對“乾淨感”有執念了,尤其是做無主燈,要好好權衡一下,因為光汙染很嚴重。

5、細節問題

衛生間,瓷磚上有水,我們不覺得髒。但如果再掉幾根頭髮上去,瞬間就感覺很髒了。

這個小例子體現的便是一些小細節對乾淨感的影響。

下面分享一些新住君已知的、常見的、會讓“乾淨感”消失的細節:

①粗獷的木紋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比細的、淺的木紋,看來要顯髒一點。

②回字形的門板造型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比平板門要“顯髒”一點,用在廚房還會藏汙納垢。

③黑色的櫃子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比木色、白色,一落灰塵更明顯。

⑤黑色的花灑、龍頭、水槽、臺盆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有水垢,黑色,非常顯,當然其他顏色也有,但都沒有黑色這麼明顯。

tips:水垢,是可以去除的,最好的辦法是用我們經常講到的檸檬酸,兌水放噴壺裡,一噴、一擦,水垢就掉了。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還能用於清除水龍頭、花灑、玻璃隔斷、水壺裡的水垢,水壺裡的水垢,直接倒進檸檬酸泡,就行了,燒開水效果會更好。

6、收口問題

透過上文,相信,你對“乾淨感”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僅僅是字面,清潔乾淨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滿足,人類大腦潛在“秩序感”,減少大腦因找不到規律,而產生的焦慮感,從而帶來一種舒服、乾淨的感受。

而家裡所有的收口,都是在打破這種秩序感,帶來不乾淨的感受。

所以關於收口,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儘量讓它“消失”。

比如,沒有作用還發黴的擋水條,我們可以讓他消失;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比如,櫥櫃檯面的下掛,我們可以讓他消失;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在比如,踢腳線,我們讓他消失不了,完全可以用超薄、超窄的踢腳線代替。

還有家裡的縫隙、壓條、介面……等等,都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努力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你們家變成真正的變成了“極簡風”,這時候,你就能翻譯翻譯:什麼叫TM的“less is more”了?

為什麼家裡打掃很勤快,卻營造不出來那種“乾淨感”?

less is more嘛,就是裝修之後,口袋的錢,越花越more,效果嘛,越來越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