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腰斬後,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村子人都姓李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李斯是一個公認的名士。自從來到秦始皇身邊後,他竭盡所能地離間齊國、楚國、燕國等六個國家,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斯人生的重大轉折,竟然發生在一個廁所之中。

李斯被腰斬後,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村子人都姓李

在李斯二十六歲的時候,還只是楚國的一個普通小吏。他的日常工作很簡單,不過是負責書寫糧倉中糧食進出的賬冊而已。糧倉建在楚國上蔡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非常簡陋。由於,工作不是很忙,閒暇之餘,有時散散步,有時睡睡覺,從來沒有過走出去看看的想法。

當時的李斯,只想這樣平平淡淡地過完一生,並沒有什麼大的志向,對外面的世界也沒有什麼嚮往。當時,他像往常那樣巡視糧倉,看到糧倉中有幾隻正在偷吃糧食的老鼠,可能是很久沒有被人發現的緣故,這些老鼠長得又大又肥。看到李斯後,老鼠們不僅沒有逃跑,反而繼續悠閒地偷吃著糧食。之後,李斯感覺有些好笑,便將老鼠都趕走了,然後,把老鼠偷吃過的糧食整理了一下。

過了一會,他去廁所方便,突然發現廁所中也有一些老鼠。同那些在糧倉中的老鼠不同,這些老鼠又髒又臭,且非常瘦弱,一看到李斯便四散奔逃。還沒等李斯趕它們,它們就消失不見了。

李斯被腰斬後,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村子人都姓李

想想糧倉中的老鼠,又想想廁所中的老鼠,李斯不禁陷入了沉思:同樣是老鼠,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呢?過了一會,他若有所悟地自言自語道:“就像老鼠一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老鼠。一個人是否賢能,也要看這個人所處的環境啊。”

說完這句話後,李斯熱血上湧,不禁想到了自己當下的處境。

上蔡郡雖然可以讓自己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天地如此廣闊,自己應該去更大的地方去看看。因為,環境對一個人眼界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自己也應該追求更好的環境。想到這裡,他馬上離開了廁所,然後,毫不猶豫地向上司辭去了職務。

李斯在上蔡郡生活了二十多年,從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辭去官職後,李斯向家人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剛開始,家人對他的行為很不理解,他的父親和母親都堅決表示反對。李斯的妻子甚至抱著孩子哭泣,說什麼也不讓李斯離開。但是,李斯的態度十分堅決。他對妻子的哭泣聲置若罔聞,只是悶頭收拾行李。準備好行李後,他和家人一一告別,踏上了去往齊國的道路。

李斯被腰斬後,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村子人都姓李

去齊國發展,是李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選擇。齊國的荀子是遠近聞名的思想家,李斯一直都很喜歡荀子的學說。

荀子的那句“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在紛爭不斷的戰國時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很多國家的君主都非常推崇。在李斯看來,如果,想要到更好的環境去,自身就必須得具備一定的能力。而荀子的學說與帝王之道息息相關,是自己目前最應該學習的知識。

於是,來到齊國後,李斯向荀子虛心求教,夜以繼日地跟著荀子學習治國之道。荀子見李斯如此刻苦,便悉心教導,對李斯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學有所成後,李斯又毅然背上了行囊來到秦國面見呂不韋,向呂不韋展示自己的才華。

當時的呂不韋是秦國的丞相,他見李斯的談吐不凡,當即將李斯安排到了秦始皇身邊。自此,李斯的人生進入到了快車道。之後,更是憑藉著一篇流芳百世的《諫逐客書》,李斯獲得了秦始皇的青睞。很快,李斯升任廷尉,名列九卿,正式進入到了秦國的政治中心。

李斯被腰斬後,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村子人都姓李

秦始皇自立為帝后,特任命李斯為丞相,以示表彰。李斯當了丞相後,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 。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李斯後來未能善終,但他的能力,卻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後人論起李斯的時候,都不免感嘆,一間普普通通的廁所,竟然改變了李斯的一生。其實,李斯雖然在廁所中感悟了很多,但他後來的成就都是靠著自己的才華一步一步獲得的。近代文學家魯迅談論起秦朝時期的文章時,就曾經感慨道“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由此可見,李斯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斯被腰斬後,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村子人都姓李

李斯墓在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蔡國故城的西南部,位於蘆崗鄉李斯樓村東南角,是一個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階,墓前樹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李斯的故居有兩處:

一是故城東門裡東西大道路北,在今河南省上蔡一中一帶,面積約5000平方米。

二是上蔡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李斯樓。

李斯樓,是李斯的鄉下故居,相傳,李斯被害後,其幼子在親朋的掩護下得以倖免,藏匿在李斯樓。直到現在,李斯樓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說是李斯的後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叢生,墓西不遠處有李斯跑馬崗和李斯飲馬澗。據傳,李斯青年時期經常在此處縱馬馳騁,馬渴了就在此澗溝中飲馬,後人便稱此處為跑馬崗和飲馬澗。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