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對於中華民族來說,註定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這一天,誕生了一位歷史人物,他的出現,對後世及世界文明具有重要影響。他在國內是位人盡皆知的人物,即:秦始皇,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創立者,預示著不同時代的來臨。

秦始皇,名為嬴政,秦朝未創立時,他是諸侯國秦國的國君,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親政,自此便制定遠大戰略目標,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先後覆滅六大諸侯國。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覆滅時,秦始皇正值三十九歲,至此,統一大業目標完成。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為了穩固統治,他先後制定並實行了諸多法令、政策,對於後世具有深遠意義。

秦始皇由於晚期的大興土木、徵召勞役,因此也背上了“暴君”之名,遭受了千古罵名。但不可否認,他對於中華文明所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秦始皇豐功偉績可謂前無古人。無論是統一思想,還是中央集權制度,皆影響後世長達兩千多年前,其一手創立的國家管理制度,更是奠定歷朝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後世仰慕他功績的同時,亦對其產生諸多好奇。作為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帝王,他的身上難免會有傳奇色彩,縱觀其一生,留給了後世太多不解謎團。

這其中,他死後留下的巨大陵寢就神秘莫測了。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關於秦始皇陵,千百年來一直圍繞著無數的傳說故事,如項羽入關後,先是對城內洗劫一空,而是又將目標瞄向秦始皇陵,周邊地面建築皆被付之一炬。其後,項羽率領30萬人挖掘秦始皇陵,在挖掘過程中,一隻金雁極速從裡面掠出,奔著南面方向飛去。。。 。。。

光陰似箭,一眨眼幾百年過去,正值三足鼎立時期,有天,朝中有名官吏叫做張善,別人送給他一隻金雁,透過對上面的文字分析,張善猜測出這隻金雁出自秦始皇陵。。。 。。。後世這種有關秦陵的傳說,可謂是數不勝數,這恰好說明秦陵的神秘。

秦始皇陵,位於驪山腳下,規模龐大,呈長方形形狀。它的中間位置是一座突起的“山丘”,即封土堆,封土堆之下,就是埋葬秦始皇的地方。整個陵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地宮,位於整座陵園的中心位置,整座陵園佈局龐大嚴謹,設計科學規範,整體可分為三部分。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內城,城牆周長約3000米;外城,城牆周長約6200米;外城之外的區域,面積最大,分佈設施多樣。封土北側為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的四個方位分佈有大量陪葬坑、陪葬墓,內城與外城相交處,密集分佈著各類設施,如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

秦始皇陵園佈局複雜,封土、地宮、內外城等設計,皆與先秦時期的國君陵園不同。透過史料可知,秦始皇陵園的建設,是仿照當時秦咸陽城的佈局。換言之,整個龐大的地下王國等於是翻版的“咸陽城”。

其實,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古代有這麼一句話,叫做事死如事生,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不甘心就此離去,將生前擁有的一切帶入地下,也能令人理解。這座複雜幽深的秦始皇陵,留給了後世諸多猜想,尤其是核心部分地宮,更是神秘詭異,引人遐想。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首先,地宮深度是多少?根據現代考古科學給出的資料:整個建築東西方向長約260米,南北方向長約160米,總面積約41600平方米。毋庸置疑,秦陵地宮是秦漢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地下宮殿。如果以足球場相比較,它大致有五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須知,這只是秦陵的核心部分地宮的面積而已。整個秦始皇陵園面積,高達52平方公里。司馬遷曾說,修建地宮時,曾達到“穿三泉”的地步。另有古書稱,秦陵地宮“已深已極”,顯然當時已經挖到最深的程度,以至於無法再往下挖了。那麼,秦陵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專家曾進行過實地測量,得出資料:“地宮深度應該在千米左右,這在我們常人看來極為不可思議。”假設,地宮深度達到千米,它已經超越了陵墓與北面渭河的最大落差,會導致地宮的水無法排出,甚至會出現渭河的水倒灌入地宮中。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這是一種大膽假設,我們無法想象,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挖掘出上千米的地宮,太過奇幻。近些年來,國內考古界、地質界多次對地宮進行鑽探,根據最新結論可知,地宮實際深度約26米,並沒有大家想的那樣深,地底與地面的最大落差距離也不過37米。

以目前的科技手段,這一推算資料應當不會有太大失誤,不過,若是追求具體數值,我們還需要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在秦始皇陵墓中,總共有幾道門存在呢?2002年9月,全球網友透過直播,得以看到當地考古學者探訪金字塔整個過程。當時進入洞中的並非人類,而是出於安全考慮,由機器人代為進入金字塔。入口是金字塔第一道石門的洞口,機器人進入後,輕鬆透過第一道門。

但是,不久後,又遇到第二道門,尋路無果,機器人只好原路返回,而此次對金字塔內部的探測,只能宣告失敗。金字塔與秦陵相同,皆是數千年前建造的陵墓。我們知道金字塔地宮至少有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會與之相似嗎?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司馬遷早就將答案告訴過世人,根據他的論述,地宮下方共有三道門:第一道就是中門,棺槨及陪葬物品,都聚放在中門旁邊,修築地宮的工匠們則在中門後面勞動。除此而外,還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共稱為“地宮三道門”。

還有一個問題,司馬遷所說的“上具天文”到底代表著什麼?此謎團主要來源於《史記》,考古學家根據內容推斷,此話應當指的是地宮內繪製的日、月、星象圖。如果,此推斷為真的話,秦陵地宮中,極可能存有考古價值巨大的壁畫。

像之前的西安漢墓,就有類似的壁畫,上為“天文”,分佈有日月星河;下為“地理”,分佈為江川河海。考古學家認為,秦陵地宮中應該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象徵著秦始皇即便葬於地宮,依舊可“仰觀日月,俯察河山”,統治著秦室江山。

陵墓中的水銀是否真的存在呢?此記載同樣來源於《史記》,司馬遷記載,秦陵地宮中存有大量水銀,以此象徵為“江河山川”。考古人員雖然沒有親見這種場景,但透過對地宮上方封土堆的檢驗,發現部分土壤確實存在汞含量超標,說明《史記》中的記載是可信的。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大家很好奇,到底地下存在多少寶貝?秦陵地宮的珍寶,千百年來牽動著後世的心,人們對於地宮中的珍寶十分好奇。根據已知資料,秦陵地宮中有“金雁”、“珠玉”、“翡翠”,這是司馬遷記載的資訊。

我國考古學者經過數十年的勘探,同樣有著不少發現,如:地宮西側出土的大型彩繪銅馬車,造型別致,裝飾華麗,蘊含了古代百姓的智慧。除此之外,考古學者還發現了木、金、銅等不同材質的車馬。

那麼,秦始皇死後,他下葬時的棺槨是銅製還是木製的呢?這點司馬遷倒是沒有準確描述,僅是留下了一個模糊說法。《漢書》中的描述是“漆塗其外”、“飾以翡翠”,可見,棺槨表面塗有土漆,考古學者推斷,石棺與銅棺皆無需使用土漆,只有木棺材選擇這種。

由此推斷:秦始皇的棺槨是為木棺。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秦始皇陵的地宮是不是封死的?秦朝之前的墓穴多為豎立墓穴,兩邊僅留有送葬人員離開的通道。待棺木放入後,上方則直接封土覆蓋,並無空餘留出。如果地宮也是採取這種下葬方式,顯然是沒有空間的。

不過,據秦朝丞相李斯向秦始皇的彙報稱:“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可以推斷地宮是空的。整個陵園之下,是一座真空式地堡建築,李斯絕不至於對秦始皇撒謊,可信度較高。

那麼,秦始皇陵墓真的如書中記載有很多機關暗器嗎?根據司馬遷所說,地宮中極可能存有機關暗器,作為防盜之用。自動發射器,就是一套連射暗弩,設定觸發方式,以達到自動連射的目的。如果地宮中確有此物,應為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機關暗器。

秦始皇死後兩千多年裡,屍體腐爛了嗎?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答案

最後一問,始皇帝屍體是否完好呢?我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一具“女屍”,屍骨儲存較為完整。由此,人們推斷,秦始皇遺體處於地宮的真空狀態下,極可能會儲存至今。

馬王堆漢墓,距離秦始皇時期不過百年,既然女屍能夠經歷數千年而不腐,秦始皇的遺體長期處於密閉空間內,自然能夠儲存完好。

關於秦始皇陵,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其實,以上這些只是整個地宮謎團的一部分,筆者相信真正未知的謎團,藏在地底深處,待將來科技達到先進水平,足夠保護出土文物時,再行發掘陵墓,這些未知自然會等到真相出現。

參考資料:

『《秦始皇陵探秘》、《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