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青銅之冠”——秦銅車馬

1980年,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的一個陪葬坑裡,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後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由於未被盜擾,原位沒有大的變動,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秦銅車馬一組兩乘,因年代久遠,兩乘車出土時破碎成3000多片,經過近8年精心修復,1989年陳列展出。

看見文物|“青銅之冠”——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 圖片來源於網路

秦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是考古所見的最大的組合型青銅器,被譽為“青銅之冠”,是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02年,秦銅車馬被列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線等多種機械連線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兩乘車一前一後置於同一木槨中,前面的一乘稱為1號車,後面的一乘稱為2號車。1號車又稱立車或高車,2號車又稱安車。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馬。

看見文物|“青銅之冠”——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 楊曉君 攝

一號車車前駕四匹銅馬,車輿平面呈橫長方形,前邊兩角呈弧形,輿寬74釐米,進深48。5釐米。車輢(車箱兩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較低,四面敞露,車輿內豎立著一個高槓銅傘,傘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車上配有銅弩、銅盾、銅箭鏃等兵器。一號車雖然有傘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實質上應該是兵車。

看見文物|“青銅之冠”——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 楊曉君 攝

二號車單轅雙軛,四馬分兩服兩驂。馬通體白色,僅鼻孔、口腔等處施粉紅色。車輿分為前後兩室,前室很小,僅容御手就座。青銅馬車中,頭戴雙卷尾冠,身穿長襦,腰佩短劍的御官俑,跽坐於車前室,手中握著轡索。後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輿,四周遮蔽,後邊留門,門上裝有可開閉的門板;前部和左右兩側開窗,前窗裝有能夠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鏤空窗扇,左右窗則以夾心的方式安裝著可推拉的菱格形鏤空窗板。輿室的頂部罩著一面橢圓形的穹窿式篷蓋,輿底上鋪有一面繪滿幾何紋的銅板,象徵柔軟的茵墊。車輿內外遍施精美紋飾,其中輿室遮蔽體和車蓋以夔龍與鳳鳥紋為主。輿的周邊及前室的內外則飾以流雲紋、幾何紋等紋飾。

秦銅車馬結構複雜,細節表現清晰、逼真,冶金鑄造技術高超,採用多樣的工藝手法。車中的零部件製作難度極大,工藝精湛,造型準確、寫實,人、馬生動、傳神。駕具、馬飾完整,系駕關係清楚,彩繪紋飾精美,與浮雕結合,表現出了馬車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質、構造和麵貌。

看見文物|“青銅之冠”——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青銅器上彩繪這一藝術表現手法是秦代的創舉,它突破了殷周時代在青銅器上鑄紋和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紋飾的侷限,使青銅器上的紋樣更加絢麗多彩。以白色為底,以紅、紫、藍、綠、黑等色為輔助,花紋色彩斑斕。雖然歷經歲月,乳白的底色大都脫落,但蓋內、車門內外、前窗及廂外等地方的紋飾依然清晰。

看見文物|“青銅之冠”——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 圖片來源於網路

該文物對研究中國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秦陵銅車馬可以使人們進一步瞭解古代車制,特別是對戰車的系駕方式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秦陵銅車馬就是秦代皇帝車輿的再現。長期以來,學術界均將秦陵銅車馬視為帝王鑾駕的象徵,其極端複雜的製作工藝和精準的寫實主義造型,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成就,代表著中華文明在2000餘年前所達到的高度。

(圖片除署名外,皆來源於網路)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