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燈具設計,不僅造型美觀可作裝飾,更兼具環保意識

燈具從古至今,對於人類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依靠燈具的發明,在黑暗中獲得光明。演變至今,燈具的用途也從最開始的照明,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它的形態也從最開始的,一 根樹枝做成的火把,進化成了各式各樣的形狀。其實燈具的裝飾用途在我國漢代就已經極具代表性,而且當時設計的燈具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同時所展示出來的製造工藝也體現了古人一定的環保意識。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燈具造型相對簡單,頂部一般用金屬製作的燈盤,下部有底座,中間以柄連線,照明的燃料多以動物的油脂做成的蠟燭。到了漢代,對於燈具的外觀和功能上的設計有 了極大進步。

漢代的燈具形態上出現了多樣的變化,不僅僅是座燈的單一形式,還有行燈,吊燈,盤燈,釭燈等。同時在材質上也十分多樣化,有陶,玉,鐵,石以及青銅等材質。這其中又以青銅材質的燈設計最為豐富多彩。當時的外形設計理念也也從最早的單一形象,逐漸增加了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

在漢代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大部分燈具的燃料多用以動物的脂肪為原料製作,所以在照明的過程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燃燒,會產生煙塵,不僅嗆人,更因此汙染了生活環境。對於這一弊端,漢代的燈具進行了改進。

首先燈體做成中空形態,然後注入清水,外加一個導煙管,在燈盤上油脂燃燒的時候,產生的汙濁氣體會順著導煙管注入到燈體內的清水裡,以此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並且導煙管的發明在燈具的形態上也增加了多樣性,尤其是在那些象形燈體上,如人物造型的手臂,或者禽類動物的脖子,都可以作為導煙管。

漢代燈具的這種以蓄水方式過濾煙塵的發明,在整個世界燈具史上一直都是最先進的發明。相比於西方,直到公元15世紀,才由有天才之稱的達芬奇發明了鐵皮導煙燈罩。比我國足足晚了1500多年。並且隨著大量的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漢代燈具來看,這種具有環保意識的燈具遍佈區域十分廣泛,基本上屬於全民普及的狀態。

在1985年,於陝西出土了西漢時期的雁魚銅燈。這盞銅燈高約半米,整體造型為一鴻雁雙腳並立,曲頸回首,嘴中叼著一條魚,整體造型線條優美,雁與魚的形象十分生動,羽毛與魚鱗上的細節處理非常自然,顯示出了西漢時期高超的製造工藝。

同時,這盞雁魚銅燈還具有極高的科技價值。據瞭解,雁腹中空可以儲水,同時魚身和雁頸相連,並且中空作為導煙管,與雁腹連線,達到淨化煙塵的目的。不僅如此,魚身下的燈盤上有小柄,可以控制燈盤上的兩片青銅燈片開合,以此來控制燈光的明暗亮度,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擋風,保證燃燒的穩定性。這樣一個兼具美觀裝飾與環保實用的燈具的出土,讓我們不由得感嘆古代人民的智慧。

說到漢代燈具,就不得不說說有“中華第一燈”之稱的長信宮燈 。

長信宮燈屬於皇室御用燈具,出土於西漢的中山靖王劉勝(劉備的祖先)的妻子墓穴中。長信宮燈的製作工藝非常精巧,燈體高度在半米左右,整體造型是一個雙膝跪地的宮女,外表做了鎏金工藝,直到出土的時候,依舊光彩照人。

宮女的左手託著燈盤,右手深入燈罩之內,彷彿在挑弄燈芯,造型十分靈動。這盞銅燈的燈座,燈盤,包括宮女的頭部,手臂都可以自由拆卸。因為燈罩燈盤可以隨意開合,這就意味著可以隨意調節燈的明暗和光照的角度,十分新奇。長信宮燈的導煙管就是宮女伸進燈罩的右手臂,燃燒產生的煙塵可以透過手臂和身體到達裝有清水的底座,能有效地減少塵埃和刺鼻的異味。

透過以上這些,我們能看到在西漢時期,燈具的儲水化煙科技就已經非常的普及。這種環保的意識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受到了當時人們的高度重視,而且燈具上的裝飾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在當時也是非常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