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由於眾多因素中國博物館建設都是在50年代以後才開始,甚至很多市一級的博物館是80年代才開始建立的,這就導致大量的文物回收都是透過60-70年代的廢品回收和鋼鐵冶煉、廢紙打漿的過程中被發現的,其中還有部分是由當時的文物商店劃撥成立的,這也導致裡面也有許多當時抄家而無法歸還的文物。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古物流落鄉村甚至被當成廢品利用,也就是今天要和大家講的三個比較有意思的文物。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一、陶鷹鼎

據說1957年,在陝西華縣的一位農民在耕地的時候無意間挖出來的,一個非常堅硬的東西,刨出來後這位農民發現器形完好,所以就抱回了家,但閒置在那裡感覺沒啥用就給雞當了食盆。

也就是在第二年,趕巧北京大學考古隊來這裡進行考古發掘,於是這位農民便把這陶器拿過去給考古隊檢視,經考古隊鑑定這竟然是陶鷹鼎。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雖說這件陶器造型比較現代,不過它卻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陶器。這可是屬於新石器文化中的仰韶文化。外觀來看它整體的造型是一隻胖憨憨的貓頭鷹,巧妙的是鷹腿與尾羽分為三個支點,所以它造型是恰好是鼎與鷹的完美結合,這可是新石器時期中不可多得的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但卻被這位農民當了一年的雞食盆,想想也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二、呂后印

據歷史記載呂后的印是中國第一個皇后的印,而且是玉印,所以它的價值很高,以至於它現在是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這麼珍貴的一件寶物當年也有“坎坷”的經歷。據說是陝西一個小學生孔忠良在放學的途中發現的,這位小學生當時發現以後,感覺非常好玩,當然他當時知道這是印章,所以他就想著把上面的字給磨掉,那樣就可以把自己名字刻上去了,可是萬萬沒想到這個玉很硬,費勁半天上面的字磨不掉。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於是就拿回家給了父親,父親當時就感覺這像個文物,但也不是肯定,有次去省城辦事順便就把它拿到了省博物館,就是現在我們叫的碑林博物館。這一看可把眾人驚呆了,只見上面的字是“皇后之璽”四個大字,這可是呂后的印啊。當然這個寶物後期也同樣上交了國家,不過也沒啥獎勵,據說當時是請吃了頓羊肉泡饃以及二十元獎勵。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三、虢季子白盤

提起虢季子白盤就更有意思了,它是清朝道光年間出土的文物,同樣它是出自陝西,說實話陝西出土的文物還真不少,由於虢季子白盤很長時間都沒遇到個識貨的人,所以最終淪為當地農民的馬槽。那麼馬槽是啥?可以理解為放馬草料的,也就是餵馬飲馬的“食盆”。所以這件國寶的經歷也是夠悲催的。

虢季子白盤的尺寸非常大,這也是被農民“合理利用”的原因,虢季子白盤的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它的重量有215。3千克。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後來時任知縣的徐曼途經此地,發現此物非尋常之物,所以就佔為己有,但歷史是那麼的相識,後期虢季子白盤又輾轉於數人手後又淪為了戰馬的馬槽。直到1864年淮軍將領劉銘識得這是一件古物,於是他得到此盤後便十分仔細的珍藏起來,而且一般不輕易示人。之後劉銘去世,由於劉銘去世前囑託所以劉氏後人一直捨命護寶,可以說是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直到劉家後人將此盤無償捐獻。

這三件“國寶級文物”,曾被農民當廢品用,用法讓人心疼!

其實這些價值連城的珍寶被當成廢品,一般都是出現在十幾甚至幾十年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對於文物的理解不到位,不管是從鑑別還是鑑定都存在盲區,也正式由於當時歷史文化沒有達到很好的普及,而導致了很多文物珍寶差點被當成廢品處理掉,甚至鬧出以上一些笑話。

不過發展到現在出現這情況太難了,可以說現在但凡是有點舊的東西,甚至只是一塊動物骨頭,那都會被人包裹起來以期待哪一天變成無價之寶,所以更別說從土裡、洞裡挖出來的“寶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