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漆灰骨末丹水沙,悽悽古血生銅花。白翎金竿雨中盡,直餘三脊殘狼牙。我尋平原乘兩馬,驛東石田蒿塢下。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溼懸空夜。——《長平箭頭歌》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古代寓言其中蘊含的大道理往往會作為讀物進行刊登,在我們小學期間,許多人都接觸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文章當中將藺相如的有勇有謀、視死如歸的精神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畢竟教育多將正面的素材進行宣傳。

但關於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的故事,相必老師應該有所瞭解,只是為了正面教育,不能夠直接打破學生對於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所以老師往往不會給學生講述完璧歸趙後的故事,因為老師知道在完璧歸趙之後的故事中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完璧歸趙一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一系列變法和任用賢能之後,國力一度突飛猛進,很快成為了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既然有了實力,野心自然生起,此時的秦昭襄王有了征服各國的野心。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在古代,一旦需要爆發戰爭,則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不然會在後世當中留下千古暴君的罵,那麼尋找藉口來發起戰爭,以此來達到征服中原的目的。

此時的秦國先將矛頭對準實力較為薄弱的趙國,相傳趙國國內有著一塊傳國寶物,名叫和氏璧,秦國的謀士則想到可以藉口利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

若是趙國不給,這便是秦國對趙國發起征戰的合理藉口,畢竟作為一個強國的面子很重要,不給就說明趙國不顧秦國的臉面,秦國會被笑話。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若趙國給了,那麼和氏璧的價值遠不可用金錢來衡量,一旦將和氏璧交給秦國,必然有去無回,在秦國的藉口下,令趙國君主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趙惠王陷入了沉思,這是趙惠王便想起一人,正是藺相如!

藺相如自然是有方法應對這樣的局面,雖然有風險,但為了國家危急的局勢,只能抱著嘗試的心理,趙惠王便向秦昭襄王應允會派遣使臣攜帶和氏璧前去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昭襄王大擺宴席,在宴席上,藺相如將和氏璧交給秦昭襄王,哪知秦昭襄王對於交換的十五座城池絲毫不提,藺相如便知道秦昭襄王已經食言。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完璧歸趙二

此時的藺相如為了拿回和氏璧,藉口和氏璧上有瑕疵,自己能夠指給秦昭襄王看,既然接近和氏璧,藺相如自然一把奪回,迅速推到柱子邊,以與和氏璧共破碎要挾秦昭襄王信守諾言,如此還能夠得到寶物和氏璧,不然和氏璧將消失在世上。

在藺相如一番慷慨陳詞之下,秦王自知理虧,更不捨如此寶物就此毀壞,便允諾會用城池交換,藺相如便在秦王面前先將和氏璧帶回趙國。

這樣看來藺相如完璧歸趙確實展現了過人的智謀與勇氣,這確實值得人敬仰,但對於完璧歸趙後的故事又是怎麼樣的呢,代價又是什麼?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在藺相如攜帶和氏璧回到趙國後,秦國君王受到這樣的屈辱怎麼可能忍受得了,在秦國的武力壓力之下,各國都逐漸隕落在歷史的長河當中。趙國自然也不能倖免於難。

長平之戰

秦趙兩國到了對戰之日,秦昭襄王仍然記得藺相如攜帶著和氏璧給自己的一番羞辱,此番行動,必將報仇,終於到了公元262年,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

趙國面對強大的秦國自然是派出名將鎮守,在採取堅守的策略,秦軍確實攻打多次都未曾撼動趙國,可見趙國的實力也是強大,但秦國看準時機,在趙國內散步謠言,趙國君主聽到對抗秦軍的將軍有意投敵才堅守不出,趙王便讓只會紙上談兵的小將擔當大任。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結局顯而易見,趙國面對秦軍的攻勢終於瞬間瓦解,歸結到底是歷史的推進結果,此時的趙國早已大勢所趨,只是在頑強抵抗,而且後來的趙王不像先輩一般有志向與擁有卓越的領導才能。

長平之戰當中,趙國被秦軍屠戮四十餘萬的將士,十分恐怖,當時的戰場屍橫遍野,連風吹過都顯得淒涼。

這樣巨大的代價,也許作為老師會有所瞭解,但這樣悽慘的結果,肯定是不能解釋給學生聽,因為和氏璧之仇而衍生出的災難,代價就是四十萬人的性命!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結語:

站在藺相如的角度來說,完全是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和氏璧只是作為導火線罷了,秦國結束紛爭的局面已經是歷史的大勢所趨,畢竟其他的戰果強國都在秦國的戰旗下都隕落,何況秦王怎麼會真的因為一塊和氏璧而放過趙國!

參考文獻: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