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中國傳統傢俱漫長的發展史已經到了明朝。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先是講到了原始社會的傢俱萌芽期,夏商、春秋、秦漢時期低矮傢俱的繁榮發展,再到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高型傢俱過渡,而後是於宋朝定型的垂足而坐的傢俱。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明朝傢俱又達到了一個歷史頂峰,明代的傢俱造型比之前面幾個時期更加豐富。

王世襄先生對明代傢俱的藝術風格,進行了一句話的高度概括。尤其提到了明式傢俱的“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濃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

明代能夠成為傢俱發展的又一個歷史頂峰,有七大原因。

其一,明代全國統一,國家統一,社會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政治經濟基礎穩定。明朝的前一個朝代——元代的主導力量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在使用自然經濟的同時也依賴於商品交換模式,為明朝誕生的資本主義萌芽打下了基礎。

其二,明朝重視海上作業、貿易,與南洋各國的聯絡更加密切。以鄭和七下西洋為例:鄭和帶回了大量珍貴的其他地方的優質硬木,豐富並且解決了明代傢俱原材料的來源問題,為明代傢俱的製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明代計程車大夫們開始喜歡修建園林。明朝的修建園林之風席捲全國,社會對傢俱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社會有需求,工匠就會增加供給。

其三,儒家士大夫也開始加入傢俱設計的行列,進一步豐富了傢俱設計風格,提高了傢俱設計隊伍的水平。

以前的工匠都是“宮奴”制度,他們只能為皇家官方服役。但是明代的部分工匠已經不再被“宮奴”制度束縛,他們不再是依附於上層社會的簡單工具,開始有機會為普通百姓和自己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能追求到利益。他們可以一邊為官方服役,一邊從事手工藝賺錢,有興趣的還可以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這樣一來,工匠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其四,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傢俱製作工藝和工具日趨完善。製作傢俱的“硬體設施”進一步豐富,便於工匠們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床榻類傢俱

架子床

架子床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是有這樣的解釋:“床身上架置四柱、四竿的床。有的在兩頭、背面設有三面欄杆,有的迎面安置門罩,樣式頗多。”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總的來說,架子床要滿足這幾大要素:一,頂蓋;二,支撐頂蓋的立柱;三,帷幕形成的圍帳;四,床榻上設定的屏風。

得益於明代海上的貿易繁榮,架子床多由來自南洋的優質的硬木製作。

架子床的頂蓋四周會裝有楣板和倒掛牙子,一般採用浮雕璃虎、龍等文修飾。有的架子床上還會配有衣箱、枕頭。

架子床的前正中是不會設定圍屏的,這樣便於主人上下床。有的床則會使把架子床的前正中設定為月洞門罩。而且,罩風多用小塊的木料做,拼接成多種幾何紋樣,雕鏤都十分精緻。

架子床前的兩腳柱間會增加兩根柱子,兩邊會各自使用一塊方形圍屏進行鑲嵌。人們稱之為“門圍子”。這樣一來便能形成中間寬、兩側稍窄的立面分割,從而使得中間門戶開間十分明確。因為這種架子床有六根柱子,所以人們又常常稱之為“六柱床”。

拔步床

拔步床是一種十分造型奇特的床。整個床呈現一個前堂後室的佈局,人們稱之為八步床。拔步床是臥具中最大的床,它比架子床還要龐大。拔步床的獨特款式在明代晚期受到士大夫階層的青睞。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單獨看拔步床的外形,就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了一個木質平臺上。平臺的前沿會比床的前沿還要長出二、三尺。平臺的四角立柱,會用木質圍欄鑲嵌。

有的拔步床的兩邊還會被安上窗戶,這樣就可以使得拔步床前形成一個小籃子。人們還會在廊子左側擺置一張小桌,桌子上一般會放上鏡子、梳妝盒、燈臺,桌子下放兩張凳子,方便男女主人梳妝打扮。

廊子右側會擺放衣籠或者便桶,這樣放下床帳後,人們可以在帳內直接穿衣。就這樣,拔步床成了一個房中房、室中室。但這種拔步床都是在南方使用,因為南方溫暖而多蚊蟲,擺放床架就是為了能夠掛蚊帳。

而在天氣寒冷的北方,人們一般多睡火炕,就算是用床,為了保證室內寬敞明亮的程度,人們也一般只會在床的兩邊和後面鑲嵌上較矮的床圍子。

羅漢床

明代的羅漢床,床體的左右和後面皆裝有圍屏,三面屏風多用小木塊做拼接。最基本的羅漢床的三面圍屏就是用三塊整板圍成的。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羅漢床與架子床最大的區別便在於沒有立柱。羅漢床常見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三面圍板式;二,透雕欞格圍屏式。

說到這裡,又得提一提床和榻的區別,從漢代至唐代,床一般是主人睡覺的臥具,而榻則是作為主人休息和待客的坐具。但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已經開始逐漸模糊床與榻的概念了。

《說文解字》中就曾經認為,

榻就是床,認為床和榻實質上並沒有分別。要真說有什麼分別,那就只是大小問題。

羅漢床有大有小,人們通常把體量較大的稱之為床,較小的稱之為榻。

羅漢床的榻體分為束腰和無束腰兩種。但是羅漢床不帶床架,後背較高,兩頭被工匠設計為階梯型軟圓角,顯得既樸實又典雅。

因為體量較小的羅漢床在寺院裡,常供僧侶使用,所以又有“彌勒榻”之稱。比如,在明清兩代皇宮和各王府的殿堂中都有相關陳設。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這種彌勒榻通常都是單獨陳設,很少成對,都會擺在正殿的陰間。近代的人們多稱之為寶座。這種寶座與周圍的屏風、香幾、香筒、宮扇等進行排列組合,人坐在上面,會顯得異常莊重肅穆。

體量較大的羅漢床,既可以睡也可以臥。主人想要午睡、小憩時都可以躺在大羅漢床上。故而大羅漢床,多會被設定在客廳、畫室、書房、禪堂等地。

若是大羅漢床被放置在客廳,那麼中間會擺上炕幾,兩邊設定坐墊、靠枕,用以待客,就相當於現代的沙發。而床上的炕幾就相當於現在的茶几,既可以依靠,也可以擺放茶具、棋盤等。

簡單來說,羅漢床就是一種可供坐臥兩用的傢俱,放在寢室可以說是床;放在客廳可以說是

榻。而且這也迎合了現代人對傢俱功能多元化,佈置多樣化的需求。

明代的床榻類傢俱造型簡單質樸,線條流暢。有人說:明代床榻類傢俱,既有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勁,又有道家“無為”的柔和,剛柔並濟。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這件明式內翻馬蹄光素羅漢床就非常完美的體現了這兩點。這架羅漢床的圍屏是五屏風,中間高兩邊低。床上有一條束腰。牙條和束腰是一塊木頭連著做的。看他的內翻馬蹄!雄健有力!不管是大麴率的構建還是小曲率的轉角裝飾,都有著流暢的線條,體現了雋永的線條美和高雅的意蘊美。

美人靠

美人靠,聽名字就是給婦女小臥、靠坐、休息用的。美人以前稱之為楊妃榻,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與唐代的楊貴妃有關了。

美人靠的尺寸較小,製作尤其精良,床的一端多會用雕花圍屏鑲嵌。在榻端的一頭會裝上可轉動的藤枕,供美人側臥休息。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椅凳類傢俱

靠背椅

靠背椅沒有扶手,只有靠背。最普及的靠背椅子樣式是燈掛椅。燈掛椅整體窄,靠背高。腿是圓柱形的,工匠將搭腦中間做出了一個凸形的弓形枕狀。燈掛椅整體無雕飾,給人一種內斂、挺拔的感覺。

四出頭官帽椅

四出頭官帽椅有兩個扶手,一個靠背,大腦和扶手都出頭,靠背較高,整體造型就像官員的烏紗帽。官帽椅不止有四出頭的,還有六邊形的,這六邊形的官帽椅感覺就像烏龜背部,所以人們也稱之為“龜背式南官帽椅”。

方凳

方凳在明代,可以說是誰都喜歡。上至官員,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使用。人們只是在用料和形式上區別等級。有的方凳是全木料製作,有的方凳是用藤條編成軟的。

方凳的基本形式是沒有束腰,四腿八叉,直足直杖。後來隨著時間的演變,知足的方凳腿發展為內勾馬蹄足。

明朝傢俱傳統傢俱的鼎盛時期,“十六品”成為傢俱發展歷史頂峰

富有創造性的明代工匠們為了加強方凳整體的穩定度,還創造了曲足下端加託泥、三彎腿與霸王杖相結合等多種組合樣式。

明代床榻類傢俱無論是從造型、材料、裝飾還是結構上都透露出一股濃郁的書香氣,體現了“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的人文美,還體現了“科學的創新就是藝術的創造”的科學美,更體現了“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道家無為”的融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