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區修基地挖出7噸巨棺,棺內有一文物,中外專家:第八大奇蹟!

古代時期比較盛行土葬,人們去世前會將生前最喜歡的東西準備好,辦喪事時讓家人連同屍身一同放入棺木中,然後再下葬。

普通百姓的墓葬比較中規中矩,墓葬規格不大,其中陪葬品價值也不高,所以盜墓賊一般不會對普通百姓的墓葬下手。

而有權有勢人的墓葬規格非常豪華,其中陪葬品價值不菲,有些放到現在可以稱之為國寶。

我國曾出土過很多巨型古墓,其中陪葬品數不勝數,陪葬品不同,但有一點相同,就是墓主人身份地位一定很高。

01炸石建基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武漢一支空軍部隊接到上級命令,要在湖北隨州地區修建一所雷達站和修理所,地點就在一個小山包上。

為了趕進度,建築隊決定對現場進行炸石清理,結果在爆炸後出現了異乎尋常的棕色土壤。

顏色原本應該為紅色的紅砂岩,卻出現其他顏色,一時間引起大家重視,勘察的領導很有經驗,他認為褐色土壤並非自然形成,土壤突然變色,下面很可能有古墓存在。

隨後領導將此事報告給相關部門,部門派出一名幹部到現場進行檢視,先了解一下情況,因為幹部在現場沒有看到墓碑和墓門,所以認為下面不是古墓,便讓施工隊繼續施工。

其實這位幹部沒有學習過考古,只瞭解一些片面知識,所以才會做出錯誤判斷。

修理所得到批准後繼續進行施工,結果在地下挖出很多不規則形狀的青石板,施工隊多少有些經驗,他們發現土壤顏色跟之前發現的一座古墓下的顏色十分相似,於是報告給勘查領導。

領導再一次將此事報告給相關部門,他們認為下面確實有古墓存在,結果乾部來到現場後稱就算有古墓也是假墓,讓施工隊放心工作。

施工隊繼續動工,又在地下10m深左右發現一塊石板,看樣子像人為鋪上去的,領導怕是文物將其破壞,這回他沒有將此事報告給上一次那位幹部,而是找到接受過考古培訓的副館長。

02出土巨型古墓

副館長到達現場後建議停止施工,並通知博物館迅速組織一批專業團隊前來勘探,對此古墓進行研究和鑽探。

透過專家不斷打孔檢測,最終得出結果:是一個“上”字型古墓,東西長21m,南北寬6。58m,總面積220㎡。

在場眾人被震驚,這座古墓的面積超過馬王堆和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好幾倍,在當時史無前例。

專家們激動不已,迫不及待想對這座古墓進行挖掘,但前期準備工作要做充足,經過長達兩個月的準備,專家對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

剛開始挖掘時令眾人很失望,因為專家發現了一個盜洞,原來此墓已經被盜墓賊先下了手。

考古隊長沒有放棄,隨著47塊巨大石板被揭開後,只能看見大量積水還有12萬斤重的木炭。

墓中棺木非常多,為防止抽水後棺木損壞到文物,工作人員將棺木一個個全部吊了出來,經過統計一共有23個棺木。

棺木中全部都是女性屍骸,透過對骨齡的檢測,發現這些女孩最大的不過才25歲,最小的只有13歲,她們之所以在墓中,就是因為古代一種封建制度——陪葬。

03曾侯乙墓問世

隨著水被抽乾,一座巨型棺木出現在眾人面前,墓主人的棺木長3。2m,寬2。1m,高2。2m,重達7T,上面還有精緻的圖紋。

棺木裡面還有一個內棺,外形更加精美,考古隊將內棺開啟後,終於看到了墓主人,從裡面陪葬品可以得知,這位墓主人便是戰國時期一位諸侯,名叫曾侯乙。

曾侯乙墓中文物數不勝數,青銅器、竹簡、玉器、車馬、兵器、樂器等,大約有15000多件,是我國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戰國古墓。

再來說說古墓中那些被稱為國寶級的文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侯乙編鐘”,一共由65個小鐘組成,為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主要用來演奏。

據專家所說,曾侯乙編鐘在製作時步驟和過程非常複雜,足以看出當時那個年代的技術有多高超。

自始至終,曾侯乙編鐘僅演奏了三次,第一次在武漢軍區71師禮堂中;第二次在新中國成立30週年期間;第三次在迎接香港迴歸時。

中外專家和學者將曾侯乙編鐘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蹟”,目前已經禁止出國(境)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