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檳榔,要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 i-yiou ),作者 | 王鵬,編輯 | 顧彥,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遠離檳榔,珍愛生命。”

9月10日,36歲的音樂人傅松因為口腔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這句話,正是他生前在一則短影片中留下的呼籲。影片中的他當時已經被癌症折磨得面目全非,他表示自己的口腔癌已是第三次復發,得病的原因正是因為平時愛嚼檳榔。

傅松去世的訊息,讓檳榔再一次成為了眾矢之的。先是網路上出現了一大波對檳榔的口誅筆伐,緊接著,浙江義烏以及四川多地的監管部門都下達了關於下架檳榔食品的通知。這些訊息很快也衝上熱搜,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近年來,檳榔作為一種流行的快消品,在全國尤其是湖南、海南等地已經擁有了廣闊的消費市場,並形成了近千億的產業規模,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只是,檳榔一級致癌物的身份,卻一直讓消費者乃至整個產業都如鯁在喉。

隨著監管環境的日益趨嚴,擁有近千億規模的檳榔產業,似乎已經來到了懸崖邊。

兩千年嚼出的千億產業

檳榔是一種熱帶作物,原產於馬來西亞,後來逐漸傳入中國的嶺南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海南、福建、臺灣、兩廣、雲南等地。

兩千年嚼出的千億產業

自漢武帝的金戈鐵馬征服嶺南後,檳榔由藥品到癮品的流行史就此在華夏大地上揭開序幕。

檳榔是中國古代“四大南藥”之首。傳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溼”的功效,包括《本草綱目》在內的許多中醫典籍都有檳榔入藥的相關記載。

在古代“藥食同源”的醫學背景下,檳榔可以提神醒腦的功效很快被發現。國內關於檳榔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東漢時期的物產專著《異物志》中,作者楊孚在書中提到,“檳榔扶留,可以忘憂”,意思是檳榔和扶留搭配在一起吃,就可以振奮精神,讓人身心愉悅。

中國人嚼檳榔的歷史已逾兩千年,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中心的數次南遷,越來越多的北方人也接觸到了這種神奇的小青果,人們對檳榔的喜愛由此漸漸輻射到全國各地。

檳榔在古代的普及也體現在文獻資料的變化中。一開始只有醫學典籍上有記載,後來則出現在了各種各樣的文人作品中,像李白、蘇軾等大詩人,都曾留下過關於檳榔的名篇佳句。

在知識階級的文化渲染中,“調直亭亭,千萬若一”的檳榔,既可以象徵忠君愛國的熱忱,也能代表男女情愛的堅貞。再疊加底層人民的豐富想象,

“嶺南異物”、“天然靈藥”、”忘憂奇果“,在這些標籤的加持下,檳榔慢慢開始變成一種咀嚼嗜好品,在古代上層社會中蔚然成風。

就這樣,檳榔作為一種民間傳統食物一直流傳到了近代。不過,因為清末大變局中一些環境變化的影響,比如洋人壟斷內陸貿易、西方菸酒湧入中國等,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檳榔逐漸在各地銷聲匿跡。最終,只有曾經作為核心商貿樞紐的湖南湘潭地區儲存下了這一習俗。

檳榔逐步演化成市井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民俗符號,成為社交、節慶、婚喪等場景儀式中必不可少之物。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如今湖南地區對檳榔的痴迷,相比海南、臺灣等檳榔原產地還要更勝一籌。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得益於檳榔加工技術的改良以及商家生產經營模式的變革,市場上的檳榔產品真正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衍生出了芝麻、奶油、花生、桂花、荔枝等五花八門的口味,開始朝著產品高質量、口味多樣化等方向不斷創新。

從1995年開始,湖南省相關部門也接二連三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將檳榔作為食品工業一大支柱產業來抓。有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後,我國檳榔產業就此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產業規模加速拔高。

《中國市場監管報》釋出的資訊顯示,2011-2018年,中國檳榔產業產值從558億元上漲至781億元,且呈繼續上漲趨勢,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1000億元。

直到改革開放後,整個檳榔加工和零售產業才重新以湖南湘潭為據點開始崛起。

天眼查資料顯示,如今全國名稱或經營範圍中含“檳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共1。5萬餘家。從地區分佈看,企業數量top3省份分別為湖南、海南、福建。

湖南省檳榔企業有7500多家,約佔全國數量的一半。市場上知名度比較高的檳榔品牌,包括口味王、胖哥、伍子醉等,無一例外都是湖南本地企業。

目前,中國檳榔產業已形成“海南種植、湖南深加工、湖南消費並向全國乃至全球擴散”的發展格局。

湖南的檳榔文化有多盛行,從曾經遍及大街小巷的廣告就可見一斑。“檳榔加煙,法力無邊;檳榔泡酒,永垂不朽”,作為一種能提神醒腦、價格不高同時已形成民俗習慣的快消品,檳榔在湖南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有比肩菸酒之勢。

被監管盯上的惡魔果實

眾所周知,嚼檳榔和抽菸、喝酒,都是容易成癮的行為。這是因為三種產品都含有能夠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的成分,能讓人出現軀體發熱、面部紅潤、微微冒汗等反應,同時獲得愉悅幸福的主觀感受,從而“快樂得停不下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檳榔已經成為僅次於煙、酒和咖啡的世界排名第四的成癮性消費品,目前全球有10%-20%的人口在咀嚼檳榔。

但也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將檳榔作為一種違禁品嚴格管控,包括美國、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去年就有媒體報道過,多名中國公民入境土耳其時因為攜帶檳榔而被捕。

當然,

被監管盯上的惡魔果實

醫學研究發現,檳榔果中的檳榔素和檳榔鹼具有潛在的致癌性,而長期咀嚼檳榔,有可能會導致牙齦退變、口腔潰瘍、黏膜下纖維化等口腔疾病,從而令口腔癌的風險上升8。4-9。9倍。

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將檳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2018年4月14日,湖南湘雅醫院官網發文稱,在口腔頜面外科46病室,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病史。

因嚼檳榔而罹患疾病是一個長期而又痛苦的過程,從起點的損傷和炎症到終點的口腔癌,不僅伴隨著愈演愈烈的疼痛,同時還會引起口腔、面部組織的扭曲變形,形成那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檳榔臉”。

近年來,隨著相關病例的不斷增多,加上新聞輿論的長期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檳榔的可怕。外界也一直存在反對檳榔的聲音,和傅松事件一樣,每當有相關新聞出現,網際網路上抵制檳榔的情緒就會空前高漲。

鑑於檳榔對國民健康的危害性,相關部門其實早已出手。

億歐梳理相關新聞後發現,

不過,和菸酒一樣,檳榔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健康刺客”。

致人上癮不是檳榔的原罪,真正讓人們對其談虎色變的,是檳榔帶來的一系列口腔疾病乃至癌症。

傅松事件後各地爆發的這波監管行動,也是基於近年來陸續出臺的各種各樣的監管政策。

檳榔食品在我國已經擁有了龐大的消費群體,而且消費者的粘性往往都很大,會產生高頻次的購買行為。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有嚼食檳榔經歷的消費者人數約為1億人,其中湖南約有2600萬人。

強勁的消費需求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而嚐到甜頭之後,這些企業往往都會不遺餘力地加大營銷力度,進一步提高品牌影響力。

以檳榔行業龍頭口味王集團為例,這家企業不僅在2017-2019連續三年贊助了湖南衛視的春晚,還在2019年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布“廣告禁令”後,多次贊助各種各樣的網劇和綜藝,直到2021年9月廣電總局出面後才偃旗息鼓。

最早的“檳榔禁令”出現在1996年,近年來的監管手段越來越密集和嚴格,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在剝奪檳榔作為食品的身份,二是在禁止廣告宣傳。

儘管檳榔對於健康的危害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檳榔產業最終走向何處的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

從某種意義上講,檳榔不僅是消費者的“癮品”,也成為了相關企業的“癮品”,這也是檳榔監管趨嚴勢在必行的原因之一。

《海南日報》提及的一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達178萬畝,覆蓋萬寧、瓊海、定安等市縣,是海南23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佔全省農業人口的41。37%。

根據湖南省檳榔協會統計的資料,湖南檳榔產業在全國的銷售網點已經超過了200萬個,全省從事檳榔生產、銷售的人員約200萬人,全國超過500萬人。2020年湖南檳榔產業規模已超400億元,年上繳稅收約8億元。

數百萬人飯碗何去何從

檳榔的商業價值目前主要還是體現在食用領域,面對檳榔對健康的影響,生產企業一直也在尋找兩全之法,希望透過技術攻關來改良工藝,推出能夠讓消費者放心咀嚼的檳榔產品。

比如,許多品牌都開始推出“養生檳榔”,透過在在檳榔製品中加入了枸杞、桂花油、木糖醇等來強化檳榔的健康價值;市面上還出現一種名為“茶硒檳榔”的產品,廠家聲稱,茶硒成分有助於修復口腔潰瘍,從而降低口腔癌的發病率。

不過,這些方法都是在掩耳盜鈴。因為只要檳榔製品中的有害成分不去除,就無法真正解決檳榔的致癌隱患,一味地打出健康旗號來讓消費者放下戒備之心,反而會誤人不淺。

而且,真正賦予檳榔消費引力的,也恰好是其中有致癌性卻又致人上癮的成分,一旦透過技術去除了這些危害,那麼檳榔的食用價值也就會大打折扣。

數百萬人飯碗何去何從

其實作為一種古老的中藥材,檳榔的藥用價值一直在持續發崛中。

據海南日報報道,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含檳榔的中成藥有50多種,這些中成藥集中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疾病;其中消化系統用藥最多,佔比80%以上,如檳榔四消丸、木香檳榔丸等。

好訊息是,目前的檳榔藥品因為在用量上和食用檳榔不同,所以只要謹遵醫囑服用,就不會有致癌風險。但壞訊息是,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檳榔不僅僅涉及公共健康,還關乎著湖南、海南兩個大省數百萬從業人員的生計。對於某些城市來說,檳榔產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

據中新經緯報道,最常見的檳榔藥品檳榔四消丸在2021年的銷售額只有1100萬元。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除消積殺蟲外,檳榔還有提神醒腦、抗氧化、抗血栓、抗腫瘤、抗炎抑菌、降血糖等多種功效和藥理作用。但相關的基礎研究目前還很薄弱,有效成分評估不充分,缺乏系統性研究,還需要長週期的技術攻堅過程。

一邊挑著健康,一邊擔著民生,是該果斷取捨還是尋找平衡,成為了整個檳榔產業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海南省檳榔協會秘書長文澤貴認為,檳榔不能作為普通食品銷售,並不是說完全禁止,而要像菸酒一樣專門銷售,但最終採取強監管還是弱監管,以及便利店的具體銷售方法還不得而知。

但由於監管政策的轉變,目前許多檳榔企業的生產許可證明已經到期且無法繼續申請。相比於銷售,如何獲取生產資質才是相關企業迫在眉睫的難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健康的檳榔食品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應該也是監管部門將檳榔踢出食品目錄的原因之一。

從令人稱奇的舶來品,到群起攻之的致癌物,小小的檳榔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變幻後,終於走到了命懸一線的時刻。

為了將檳榔拉出如今的尷尬境地,多地人大代表都曾建議開展檳榔 “藥食同源”研究。不過,2021年3月份,國家衛健委在相關答覆中明確表示:“國家衛健委未批准檳榔作為新食品原料,未將其納入食藥物質目錄,檳榔(果實)也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最近愈演愈烈的輿論風波,海南省檳榔協會也在9月21日釋出了《關於近年海南檳榔產業發展情況通告》,其中提到了一些面向全行業的倡議:

一、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加強檳榔行業全產業鏈的監管;

二、相關部門應加強檳榔產業相關產品的研發,加大藥食同源的研究投入,開發出更多檳榔藥用的延伸產品;

三、進一步推動初加工環保烘乾裝置的全面落地,加強對深加工標準化流程的監管,提升檳榔製品的健康價值。

雖然檳榔產業的整治不是一個能“一刀切”的問題,但靠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各自為戰也絕不是良策,想要真正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最終還需要國家層面的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