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做的也要創造條件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在暑期競爭白熱化的醫療美容市場,部分商家不顧醫療原則,一邊在社交平臺用“做不了學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等話術向青少年傳播“容貌焦慮”,一邊用“1元醫美”等營銷擦邊球引人“入坑”,醫美在未成年人群體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專家認為,醫美低齡化趨勢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利,也給其價值觀形成帶來挑戰,建議透過立法規範未成年人整容行為(彌補生理缺陷的除外),對於違反規定的機構進行嚴懲,從源頭上避免公立醫院“關正門”、市場機構“開後門”。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要變美,先變鬼”?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如果你不長痘痘就好了。”高中時,經常有同學們這樣評價餘貝,這樣的話成為她心中的“一根刺”。

為了改變,2000年出生的餘貝從高二開始跟著媽媽在一家日式醫療美容機構做面板護理。

上大學後,她根據某個App的推薦,把大學城附近評分高的醫美機構幾乎都體驗了一遍,包括微針祛痘、點陣鐳射治療等。最近,她計劃嘗試上萬元一次的熱瑪吉,因為朋友圈的一位“醫美大佬”說效果非常神。

同樣是“00後”的施嘉惠,在參加播音主持的藝考時得知考試對容貌有要求,就動了整容的念頭。父母最初堅決反對,但經不住她兩年間頻頻訴苦、軟磨硬泡,最後才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和資金支援。

施嘉惠說,她先後打過瘦臉針和玻尿酸,每針在2500元至3000元,滿18歲後做了隆鼻手術,目前累計醫美消費約9萬元。

“手術全麻並不疼,但術後幾天只能用嘴呼吸、臉很腫。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變美先變鬼。”她在某影片網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歷程影片,總播放量已超過25萬。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的醫美消費主體趨於低齡化,“95後”乃至“00後”年輕群體成了醫美機構招徠顧客的重要“蓄水池”。醫美平臺更美App釋出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在網際網路醫美消費平臺上,“95後”與“00後”佔比過半。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想變美的人最後都能如願以償,有些甚至適得其反。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刊登的民事判決書,1998年出生的張某某在未滿18歲時,在母親陪同下前往一家醫療美容機構做了雙眼皮切開術,術後出現眼瞼下垂、睜眼困難等併發症。

第三方機構鑑定認為,該美容機構對張某某的診療行為存在過錯,與被鑑定人的損害後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教唆青少年“撒個嬌”博取家長支援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人民網《2020醫美行業輿情報告》提及的七大“痛點”中,“整容低齡化”赫然在列,記者調研發現,醫美低齡化愈演愈烈,背後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部分商家為牟利,廣告轟炸、傳播力強、滲透面廣。記者在上海、浙江、山東等多家醫美機構客服的朋友圈裡,看到大量針對青少年的醫美廣告,例如“高考結束,私信我改變,給大學同學來個一見鍾情的感覺吧!”

寧波和平博悅美容醫院客服小徐表示,假期很多孩子諮詢醫美專案,譬如割雙眼皮、隆鼻、切痣,還有微針、光子嫩膚等。有很多人問如果遇到家長不同意怎麼辦時,小徐的回覆是“撒個嬌試試”。

上海一家三甲醫院整復外科負責人說,商業利益驅動下,各種誇張、欺騙、誘導性的“美麗話術”漫天飛,比如明明是開雙眼皮,卻說成是解決“倒睫”或“上瞼下垂”,導致醫療行為的嚴肅性被嚴重忽視。

“無論手術是否成功,給孩子們帶來的危害都很大。如果成功,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對醫美‘上癮’;如果失敗,後果更是不堪設想。”這位醫生說。

二是機構魚龍混雜,青少年成“搶人”新戰場。“超微小氣泡1元起,水氧活膚1元起……”在一些公眾號或網路平臺上,原價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醫療美容產品均以超低價格出售。

這種低價醫美營銷背後往往有坑。在網際網路投訴平臺上,有匿名網民投訴稱,在網上看到痘博士的體驗宣傳,說只要15元。結果去了後被帶到主任辦公室,拿儀器做檢測,說痘根很深,需定製一年的治療方案,費用要八千多。

得知這名使用者是學生後,又鼓動其用手機和身份證下載了一款名為雲易花的App辦理分期貸款。“感覺迷迷糊糊就被洗腦了,現在還要還貸款。”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山東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面板與鐳射美容中心主任曲燕表示,隨著醫美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營銷手段不斷翻新。“美容貸”被整治之後,“1元醫美”等營銷噱頭開始冒頭,主要是為了吸納更多客源上門、促進消費。

“很多孩子沒有經濟自由,這種商業手段對該群體很有效,但低價醫美背後往往是違規經營的醫美機構,不少醫美專案在未成年時做會導致身體受損。”曲燕說。

三是部分家庭教育觀念存缺陷,未能對孩子形成正確引導。2002年末出生的劉涵,參加高中畢業典禮後一口氣做了埋線雙眼皮、填充耳垂、填充下巴三個醫美專案。“除了雙眼皮是我自己想做的,填充耳垂和下巴是媽媽和醫生的建議。做完後說我是男神,側顏無敵什麼的。”劉涵說,他清楚做醫美有一定的風險,但又覺得“只是微微調整一下”,不會有太大問題。

一些網路劇、綜藝節目也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些劇目中,頻頻出現錐子臉、大眼睛、雙眼皮的“網紅臉”形象,可能會使未成年人陷入“顏值即正義”的認知誤區,並把整容看作成功的捷徑。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顏值即正義”的價值觀要“整形”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不良整容商家誘青少年“入坑”

在調研中,不少專家認為,在審美意識尚不健全、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時期,過早接觸醫療美容不合適也不合理,亟待相關部門出手規範,補上制度上的空白。

上述三甲醫院整復外科負責人表示,他在門診時勸退過很多未成年人提出的醫美要求,最小的只有12歲。可是離開正規醫院,那些已經充滿執念的孩子甚至父母也會想辦法去其他渠道,看不見、統計不到的才最讓令人擔憂。

“有人說,我有生理缺陷,不及早做會影響升學求職怎麼辦?實際上,在醫學實踐中,哪些屬於醫療美容、哪些屬於整形修復,是可以明確界定的。”這位負責人表示,正確區分醫療美容和整形修復,為立法規範醫美低齡化行為提供了依據。

比如,先天性血管瘤、獸皮痣等影響容貌的面板疾病,可以做整形修復,在年齡小一點的時候祛除。

但有的醫美專案在未成年時做會導致身體受損,比如腋臭手術過早做會影響汗腺的正常代謝,隆鼻手術可能存在假體移位、變形等一系列後繼問題。

法規暫時空白也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建議排摸和嚴懲超範圍經營機構。有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其中15%存在超範圍經營的現象,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更為龐大。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對於美容機構在設立時的經營範圍要嚴查,同時開展不定期檢查,對於違規“踩線”的超範圍經營的場所進行嚴厲處罰。

“容貌焦慮”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且這種焦慮與壓力還愈發在年輕群體中蔓延。部分家庭教育也對此推波助瀾,導致孩子認為整容才會變美,美了才有價值,不美的人生就不完整……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就指出,相當多的整容廣告裡包含低俗價值觀,不僅會影響未成年人的價值觀,還有可能引導其付諸實踐,需要在監管上形成合力。

中國醫師協會整形醫師分會名譽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李青峰說:“要透過各種媒介讓青少年意識到,在自己生理和心理發育成熟之前,與自己的臉‘鬥爭’,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很可能耗掉整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