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夢遊的習慣,或者見沒見過夢遊的人呢?為什麼有人會說,千萬不要強行叫醒夢遊的人?叫醒後會發生什麼呢?
其實,夢遊屬於一種睡眠障礙,它是人在睡著以後,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出的行為。經過研究發現,夢遊其實並非在“睡夢”中進行的,夢遊的人也並不是在做夢,所以學者給了它官方的名稱:睡行症,但通常人們還是會把這種症狀稱之為夢遊。
一般情況下,夢遊出現在人睡著之後2-3個小時,並且一個夢遊的人在睡醒之後,是不記得自己夢遊時做過什麼事情的,會出現部分甚至全部記憶喪失的情況。有部分夢遊的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可能做出危險的行為,這種情況下,需要去醫院就醫進行治療,以免發生危險。
夢遊時,雖然沒有意識,但可以正常地站立、行走、奔跑。有的人甚至還能吃飯、進行正常的對話,讓別人以為他是處於清醒狀態下的,非常具有迷惑性。
當有人在夢遊的時候,是很難被叫醒的。如果夢遊發生在睡眠初期,那麼相對容易被叫醒,此時喚醒夢遊者,也能較快的恢復意識,反應過來自己所處的狀態是夢遊中。但如果夢遊者已經進入深度睡眠,就很難被喚醒了。
通常,醫生也不建議對夢遊的人進行強制喚醒,因為夢遊者如果不做危險的事情,對自己的身體是沒有危害性的,一般也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當夢遊者處於深度睡眠狀態時,如果強行使他脫離夢遊狀態,可能會導致夢遊者意識錯亂,記憶紊亂,並且出現生理性的不適,例如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
為什麼人在夢遊的時候明明是閉著眼睛的,卻可以準確地避開物品和牆壁,不讓自己撞到障礙物呢?難道夢遊的人都有一個避障的“雷達”嗎?還真是這樣。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頒給了研究大腦“雷達”的三位科學家。更準確的說,大腦“雷達”其實是位於我們大腦海馬區的細胞組織,它們能夠幫助大腦定位我們自身所處的位置,反饋給我們,從而令我們得知自己在某個空間中的具體座標。是不是聽起來很神奇呢?這些定位細胞也被稱之為位置細胞或定位細胞,可是這些細胞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我們知道,大腦內的神經元依靠發放電訊號來傳遞資訊,我們也依靠這些小小的神經元來進行思考、決策。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來記錄大腦內神經元的活動。他們給小白鼠的腦內植入了能夠記錄神經元放電的電極,當神經元放電時,就會被記錄下來。
最終發現,當給這些定位細胞安裝上神經元后,它們釋放出的電極具有不同的強度。於是,他們將神經元放電的程度關係圖繪製下來,發現當它們被串聯起來後,就像一幅地圖一樣,這幅地圖正是小白鼠所處的位置。由此,大腦內的定位細胞被發現了,三位發現定位細胞的科學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以此表彰他們所做的貢獻。
人類在清醒時可以進行各種活動,但每一個人都需要按時進行睡眠,以保證精力能夠恢復。那麼大腦也會休息嗎?
這是肯定的,但大腦在休息時,並不是所有細胞都會停止活動,例如上文提到的定位細胞,就仍舊會兢兢業業地工作。夢遊的人雖然意識處於不清醒的狀態,但他們大腦中的定位細胞仍然在發揮作用,使他們可以精準地識別所處的位置,避開障礙物。
不過,夢遊者的“避障魔術”也並非時刻都在發揮效用,當他們在清醒時從未來過某一處地方,大腦內的定位細胞對陌生的地方沒有形成神經元的連線,那麼夢遊者自然就不能進行避障了。
我們不能記住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大腦也無法憑空產生記憶,這是自然規律。如果夢遊者身處陌生的地方,大腦對此沒有記憶,那麼他們當然就無法避開障礙物,在夢遊途中也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所以,如果發現夢遊者接連撞到物品或牆壁,那麼最好以較為溫和的方式叫醒夢遊者,或者跟隨其步伐進行保護,避免夢遊者發生危險。
還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夢遊者產生了胸悶氣短、呼吸急促、氣息不穩地狀況,一定要及時安撫,嚴重的情況下要進行就醫,因為夢遊者可能在被喚醒後產生了強烈的生理反應。
通常情況下,只要夢遊者不發生危險行為或者嚴重的生理反應,是不需要進行治療的。如果由於壓力過大而反覆出現夢遊的情況,要及時調整心理狀態,保持心情愉悅、輕鬆,適當地進行身體鍛鍊,不必有較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