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規律大統一必須要“馴服”引力

實習記者 胡定坤

物理規律大統一必須要“馴服”引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

近日,美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遴選委員會宣佈,將2019年“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授予超引力理論的3位提出者塞爾吉奧·費拉拉、丹尼爾·弗裡德曼,以及皮特·範尼烏文赫伊曾,3人將分享300萬美元獎金。

眾所周知,相對論揭示了宇宙運動的規律,量子力學則闡述著微觀世界的原理。可超引力理論的誕生,恰恰就是為了彌合這兩者的分歧,使宇宙之浩渺與粒子之微小能用統一的物理規律解釋。

物理規律大統一,必須“馴服”引力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楊金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全世界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就是能有一個‘大統一理論’,描述物理世界的所有規律。”

2016年,楊金民研究員和王飛教授在《科學通報》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愛因斯坦的未競之夢:物理規律的大統一》的文章,梳理了一代代物理學家為統一物理規律做出的努力。

牛頓實現了天與地的統一。他提出了運動三定律,發現了萬有引力,描述質點的運動規律,並且分別計算了地球上的拋物運動和宇宙中的行星軌道,前者符合伽利略的觀察結果,後者與開普勒定律一致。

在經典物理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電作用、磁作用以及靜電力和磁力的相似性。直至麥克斯韋提出關於電場、磁場的統一描述——麥克斯韋方程組,並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人類才首次實現了電磁力的統一。

上世紀初,科學家發現了把質子、中子束縛在原子核中的強力以及引發原子核衰變的弱力。到了60年代,哈佛大學物理學家薩拉姆等人提出了電弱理論,透過量子化達成了電磁力和弱力的統一。

後來,科學家們以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為基礎構建了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雖然模型中存在粒子質量高於實際質量、無法解釋暗物質等問題,但仍不失為對電磁力、弱力、強力統一的基本規律的一種理論描述。

1978年,弗裡德曼和範尼烏文赫伊曾在《科學美國人》雜誌撰文寫道,宇宙中的粒子透過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4種基本力相互作用,物理學最雄心勃勃的目標就是找到一種簡單的基本規律,統一四種基本力。歷史表明,物理學正在逐漸向統一的方向發展。

可在統一的趨勢中,引力卻一直遊離之外。物理學家們要想得到“大統一理論”,必須馴服引力這匹桀驁的“野馬”。

乘“超對稱”之東風,超引力應運而生

“將引力納入統一物理規律的方法,就是將其量子化。” 楊金民談到,因為電磁力、弱力、強力正是透過量子化才能形成標準模型統一描述,所以引力應該也不例外。

楊金民介紹,晚年的愛因斯坦用了20年試圖統一物理規律,但他並未選擇引力量子化,而是尋求引力與電磁力的統一,最後以失敗告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引力量子化才是最可能實現統一物理規律的路線。

既然路線已定,為什麼統一引力依舊很難?那是因為這個引力,早已不是牛頓時代的引力。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1915年,進一步建立廣義相對論,成為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中時空會因物質彎曲,量子力學則是在平直時空中描述,時空不同,二者的統一自然十分艱難。

就在物理學家們為量子化廣義相對論頭疼時,超對稱理論送來一劑良藥。

由於標準模型存在漏洞,科學家們一直力圖改進。1973年,物理學家朱利葉斯·韋斯和布魯諾·祖米諾提出了一種新概念的時空對稱理論——“超對稱”,它認為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對應的“夥伴”,如每個玻色子都伴隨一個“超費米子”,而每個費米子又都伴隨一個“超玻色子”。神奇的是,看似更復雜的超對稱理論卻有效改進了標準模型的諸多不足之處。

事實上,超對稱理論在提出之時並未考慮引力因素,但卻為費拉拉、弗裡德曼、範尼烏文赫伊曾3人提供了靈感。具體而言,一般情況下,物理學家透過引入引力子的概念來量子化引力,弗裡德曼等人受超對稱的啟發,為引力子增加了一個夥伴——引力微子,正是這一創新直接催生了超引力理論。隨後,他們透過計算機程式設計計算檢驗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1976年,超對稱問世僅僅3年後,超引力橫空出世,震驚整個理論物理學界。

超引力仍需驗證,大統一或靠“超弦”

“引力量子化曾被稱為21世紀最大的科學難題,相比‘圈引力’等理論,超引力最有可能解決這一難題,這也是其此次獲獎的原因。”楊金民談到,之所以是“可能”,原因在於超引力理論還沒有得到實驗物理學證實。

範尼烏文赫伊曾說,證實超引力的關鍵是發現超對稱粒子。到現在為止,芝加哥的費米實驗室、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都沒有發現超對稱粒子。“據說中國要建設新的加速器,我們拭目以待。”

很多人不禁要問,怎樣透過高能加速器發現超對稱粒子呢?

楊金民稱,事實上,全球現有加速器因為能量不足很難直接打出超對稱粒子,但我們可以透過間接手段驗證超對稱理論是否成立。加速器透過粒子對撞產生“希格斯粒子”,而希格斯粒子與超對稱理論緊密相關。我們可以使用“希格斯粒子工廠”精確測量希格斯粒子的性質,判斷其與標準模型是否有所差別,從而推斷超對稱理論是否成立。如果間接驗證成功,人類可以建設更大規模的加速器,爭取直接打出超對稱粒子獲得直接驗證。

那麼,科學家有沒有可能借助加速器發現引力微子,為超引力理論提供最直接的證明呢?

楊金民介紹,在對撞機實驗中,引力微子表現為“丟失的能量”,是不可見的。但如果加速器能夠產生超對稱粒子,這些粒子最終都會衰變成質量最低的引力微子,而衰變的過程會產生希格斯粒子等可見粒子,我們同樣可以透過觀察這些可見粒子推斷引力微子是否真的存在。

超引力理論問世40多年,人類在大統一理論上已經有了新的發展。楊金民告訴記者,現在,有著“現代愛因斯坦”之稱的美國物理學家威滕領銜的“超弦理論”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終極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弦”,弦的不同振動模式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威滕等人已經證明超引力理論恰是超弦理論的低能近似,換句話說,超弦理論統一了超引力理論。

“然而,‘明日之星’的超弦理論也同樣未獲得實驗證實,未來物理規律的大統一之路還需繼續探索。”楊金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