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周武王滅商後,當了三年天子就駕崩了,嫡長子姬誦即位為王,是為周成王。當時成王年幼,殷商殘餘勢力蠢蠢欲動,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惟恐諸侯叛周,於是親自攝政治理天下。周公親踐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於是管、蔡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聯合太公望(齊國開國之君)、召公奭(燕國開國之君)平定了三監之亂,並發動天子六軍進行東征,擊滅了殷商在東部的殘餘勢力。

周公旦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營建洛陽王城,天下大服。周公旦在攝政的第七年時,成王年長能親政,於是周公還政於成王,北面就臣之位。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東征殷商餘部,制訂周禮、大封諸侯,奠定了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成為大臣的楷模。如果沒有周公旦,那麼周成王就會面臨國破身死的結局。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周公輔政

一、仲父管仲

後世帝王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像周公旦這樣既有能力又忠心的叔父,但王室中未必代代有周公旦這樣的能公室重臣,因此帝王們不得不依靠其他有能力的大臣。齊桓公姜小白開創先河,他自己的叔父們平庸不堪重用,但是外臣管仲乃治國大才,為了籠絡管仲為齊國效力,姜小白不僅全權委以國政,還稱管仲為仲父,以父禮事之。管仲曾經射殺過姜小白,結果不僅沒有死,還執掌國政,更被國君以父禮待之;因此管仲為了報答姜小白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治齊,終於讓姜小白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齊桓公將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將立管仲為仲父。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東郭牙中門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為中門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公曰:“能。”“以斷,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君知能謀天下,斷敢行大事,君因專屬之國柄焉。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勢以治齊國,得無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內、管仲治外以相參。

管仲在齊國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等一系列改革,讓齊國一舉成為超級大國。齊桓公二年,齊軍滅郯國。齊桓公五年,齊軍伐魯,魯國戰敗,割地求和;柯之盟上,魯將曹沬脅迫齊桓公歸還魯國土地,齊桓公當時答應了,後來打算反悔。管仲認為大國之君當言而有信,那怕是被脅迫的,最終齊桓公歸還了魯國土地,一時間齊桓公名聲大噪,無數諸侯來歸附齊國,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管仲

齊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破燕國國都,燕莊公逃走並求救於齊國。齊桓公與管仲率兵北上救燕,齊軍一戰擊潰山戎軍隊,幫助燕國收復國都。齊軍班師回朝時,燕莊公熱情禮送,不知不覺送齊桓公至齊國境內了。管仲認為齊桓公是諸侯,燕君不當送齊君至齊境,於是建議齊桓公將燕君入齊之地割給燕國,並要求燕國按時朝拜周天子。齊桓公對管仲的話言聽計從,此舉一出,天下諸侯皆服齊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齊桓公二十八年,狄人攻滅衛國,衛君求救於齊國,齊桓公領兵擊退狄人,並重新建立衛國。齊桓公三十年,齊國聯合諸侯討伐楚國,雙方不戰而和,楚國同意給周王室進貢包茅。齊桓公三十五年,齊國會盟諸侯於葵丘,周襄王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且允許齊桓公免君臣之禮,正式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齊桓公以霸主身份,打算免去君臣之禮,不向周天子下拜,管仲及時制止了齊桓公這一行為。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葵丘之盟

齊桓公當了霸主後,認為自己功勞極大,打算封禪泰山,但是封禪泰山是天子做的事,管仲堅決阻止,齊桓公不聽。後來管仲告訴齊桓公,要封禪泰山,需要海外異獸,仙山靈物,齊桓公無法提供海外異獸,仙山靈物,於是放棄了封禪泰山!

齊桓公三十八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的弟弟姬帶聯合戎、翟驅趕了襄王,襄王居於鄭國,向齊國求救。管仲命晉國、秦國發兵求周亂,自己率一齊軍跟進,最終趕走了姬帶,迎回了周襄王。

管仲治齊,強齊而安天下,內平諸侯之亂,外御蠻族之侵,被稱為華夏第一相。孔子如此評價管仲:管仲輔相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還受到他的好處。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邊開,淪為落後民族了。

二、仲父呂不韋

呂不韋是一代傳奇商人,之所以稱他為傳奇,那是因為他以大商的身份進入秦國朝堂,先後輔助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四代秦君。從秦莊襄王開始,呂不韋就是秦國丞相,實際主持秦國的軍政要務。秦莊襄王薨前,指定呂不韋為嬴政的輔政大臣,且讓嬴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以父禮事之。

《史記。呂不韋列傳》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為華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后。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不韋家僮萬人。

呂不韋的執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主政期間,秦軍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還擊退了最後一次六國合縱攻秦,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呂不韋跟趙姬有舊情,在秦莊襄王薨後,兩人經常私通,影響十分不好。呂不韋為了從趙姬那裡解脫,他將大陰人嫪毐進獻給趙姬,這導致了嫪毐之亂。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呂不韋與趙姬

趙姬本傾心於呂不韋,為了呂不韋的入仕大業而嫁給秦莊襄王,在莊襄王死後,兩人舊情復燃。但呂不韋為了減少負面影響,居然給趙姬送了一個大陰人,這樣趙姬心中對呂不韋生恨。趙姬為了報復呂不韋對她感情的背叛,扶持了嫪毐勢力,專門給呂不韋添堵。

趙姬身為太后,跟相國呂不韋共同輔政秦王政,權力十分大。呂不韋為文信侯,趙姬就封嫪毐為長信侯;呂不韋為仲父,趙姬就封嫪毐為假父。呂不韋不願意跟趙姬談戀愛,趙姬就跟嫪毐生兩個兒子。總而言之呂不韋贊同的事,趙姬就反對;呂不韋反對的事,趙姬就贊同,反正處處針對呂不韋。所以說呂不韋這個仲父跟管仲相比,權勢雖然大了,但是確實比較窩囊!

趙姬是一個天真的女子,她雖處在太后的高位上,但跟大秦宣太后相比,她差之遠矣:或許僅僅是美貌跟宣太后差不多,其他方面則遠不如宣太后。趙姬跟嫪毐有了兒子後,兩人相商,打算廢除嬴政的秦王之位,立嫪毐的兒子為秦王。呂不韋這時站對了隊,他站在嬴政一邊,做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事,盡了一個仲父當做的事,呂不韋跟嬴政聯手,擊滅了嫪毐。

嫪毐死後,嬴政徹查嫪毐進宮的過程,發現了呂不韋牽涉其中,本打算依法處理呂不韋,但是念在呂不韋對先王有大功的份上,僅僅是罷免了呂不韋的職務。呂不韋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他打算用《呂氏春秋》治國,並將此書傳給嬴政。奈何嬴政是法家的堅定信仰者,拒不接受呂不韋的新政,最終呂不韋回洛陽後向天下士子宣揚他的治國理念。嬴政恐其生變,下旨讓呂不韋全家遷蜀,呂不韋不堪其辱,自殺身亡!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秦王政

《史記。呂不韋列傳》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三、亞父范增

范增是項羽陣營中唯一的謀士,輔助了項梁、項羽兩代人。項梁十分信任范增,要求項羽以父禮事奉范增。由於項羽並非是項梁的親生兒子,只是項梁的親侄兒,故項梁是項羽事實上的仲父,范增就只能當亞父。亞,次也;尊敬之次父,猶管仲為仲父 。

項氏家族是楚國的軍旅世家,項燕更是抗秦名將,曾在楚國保衛戰中一戰斬殺大秦銳士七萬餘人,威震天下!項燕最終被秦國名將王翦擊殺,項燕死後,楚國也隨之滅亡。項燕有三子,長子項渠早死,留有兒子項羽;項梁,任楚國武信君,在定陶之戰被章邯所殺;三子項伯,任楚國左尹,後降劉邦,賜劉姓及封射陽侯。

范增是居巢人,平時在家,好出奇計。陳勝大澤鄉起義時,他年屆七十。不久,項梁率會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為反秦鬥爭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項梁信任范增,任其為軍師,對范增的計謀言聽計從。范增建議扶立楚國王室後裔為傀儡,以此號召楚人反秦,項梁從其計;陳勝死後,楚國成為反秦核心力量。

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死劉邦,以絕後患!項羽有婦人之仁,不忍心誅殺劉邦,范增三次示意項羽下令殺劉邦,項羽都沒有理會。范增於是傳召項羽堂弟項莊,吩咐他在席上舞劍,乘機刺殺劉邦。項莊進入酒席之中,向項羽請求准許他舞劍為樂,並在項羽同意後立即拔劍起舞。項伯為了保護劉邦,亦拔劍起舞,阻止項莊刺殺劉邦。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鴻門宴

鴻門宴的結果是劉邦逃走,項羽並沒有派兵追殺。范增十分氣憤,當著各路諸侯的面斥責項羽: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范增的地位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其一、項羽尊稱其為亞父;其二、鴻門宴上劉邦給項羽送禮,項羽得玉璧,范增得玉斗,其餘諸將沒有禮物;其三、范增可以調動項莊這樣的項氏子弟,說明其地位高;其四、范增可以單獨派使者跟漢王接洽,其意志代表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范增這個亞父遇到如項羽這般強勢的“兒子”,卻實無法充分展現他的智慧,因此范增雖然有能力,卻最終沒有什麼功績。

四、相父諸葛亮

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是百姓們眼中的智慧代表。劉備三顧茅廬,求諸葛亮下山輔助他興復漢室,諸葛亮感其心誠,故竭誠輔助劉備,助劉備取得三分天下。關羽大意失荊州,身死魂滅;不久張飛被部下殺害,劉備為了加快興復漢室的程序,不顧諸葛亮的強烈反對,一心起兵伐吳,結果戰敗而歸。

劉備羞愧之下,常住白帝城,身體健康每況愈下,自感將不久於人世,乃召太子劉阿斗,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交待後世。在劉備的遺囑中,明確要求劉阿斗要事奉丞相諸葛亮如同事奉父親一樣。由於諸葛亮長期擔任丞相一職,因此後主劉阿斗稱諸葛亮為相父。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統領全國軍政實權;又被皇帝稱為相父,因此在蜀漢的地位無比尊崇,稱之為太上皇亦不為過。諸葛亮對待後主劉阿斗,禮節上以君臣相稱,言語上則如同父親訓誡兒子一樣,隱隱然以仲父自居。不過諸葛亮跟周公旦一樣,並沒有謀反自立的想法與行動,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扶幼帝上馬,並竭盡全力送他們一程。

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意圖收復長安,興復漢室。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連弩等器械,但天不佑漢,諸葛亮最終病死五丈原。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像一位父親一樣諄諄教導皇帝劉禪,事無具細,皆有安排,且語氣嚴肅,用詞考究,讓劉禪不得不接受相父的安排。“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這是在教導劉阿斗要接受大臣們正確的建議,不能隨心所欲,一意孤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是在教導劉阿斗如何賞罰,也就是要求劉阿斗要依法治國,不能人治。

歷史上所有的仲父,可以說諸葛亮是名副其實的仲父,他確實像父親一樣在教導劉阿斗。

五、仲父王導

王導是琅玡王氏家的才俊,東晉王朝的實際建立者,被同歲的晉元帝司馬睿尊稱為仲父。東晉是大家世族建立的,其中王氏世族居功至偉,故東晉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

《晉書·王導傳》 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於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

西晉滅亡後,北方世族南遷,公元318年,王導擁戴司馬睿建立了東晉。因此王導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建立者。晉元帝司馬睿為琅玡王時與王導素來友善,王導知道天下已經開始動亂,於是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意願。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就像好友一樣。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匈奴崛起,北方大地陷入戰亂。王導在建康收留北方世族,並充當了南北世族的和事佬 ,這為東晉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司馬睿即皇帝位後,受百官朝賀時,再三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再三辭讓,堅守君臣之禮。司馬睿任命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因華軼叛亂被平定而受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司馬睿登帝位以後,不滿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劉隗、刁協作心腹,並且暗中作軍事佈置,計劃打擊王氏家族。王導的堂兄王敦舉兵叛亂,史稱王敦之亂,在這場叛亂中,王導始終站在朝廷的立場上,反對堂兄王敦。司馬睿駕崩後,明帝即位,病重中的王敦打算趁亂篡位,王導則釋出王敦病死的訊息,很快東晉朝廷就平定了王敦之亂。

王敦之亂被討平後,王導被晉封為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但王導堅決推辭不接受。不久歷陽內史蘇峻發動叛亂,王導又成功平定叛亂。

公元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晉成帝於朝舉哀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儀式贈物的禮儀,比照漢代的霍光及安平獻王司馬孚之例。王導下葬時,晉成帝賜九遊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自東晉中興以來,沒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

歷史上的五大權臣,不僅執掌一國權柄,帝王還以父禮待之